《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
《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文学常识〗
1、《左传》是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晋殽之战》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国统治者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

3、《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的议战,略写双方交战的场景。

本文以蹇叔论战为纲,以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及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

本文叙事脉络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约。

〖文言基础整理〗
一、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同“避”,躲避]
2、以间.敝邑 [间,同“闲”,休息]
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同“砺”,磨砺]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同“餍”,满足]
5、堕.军实而长寇仇 [堕,同“隳”,损害,毁坏]
6、乡.师而哭 [乡,同“向”,面对]
二、词类活用
1、伯素服郊
...次 [穿着素服,名作动;在郊外,名作状]
2、若潜师.以来 [发兵,派兵,名作动]
3、师遂东. [向东出发,名作动]
4、左右免胄而下. [下车步行,名作动]
5、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名作动]
6、使皇武子辞.焉 [致辞,名作动]
7、子墨.衰绖 [染黑,名作动]
8、遂墨.以葬文公 [穿染黑的丧服,名作动]
9、先轸朝.,问囚 [上朝,名作动]
10、武夫力.而拘诸原 [竭尽全力,名作动]
11、入险.而脱 [险境,形作名]
12、行则备一夕之卫. [保卫工作,动作名]
1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装载之物(行装),动作名]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后援部队,动作名]
15、未报施.而伐其师 [恩德,动作名]
16、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为……感到悲哀]
17、劳.师以袭远 [使……疲劳,使动;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1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使……空闲、休息,使动]
19、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使……劳苦,使动用法]
20、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
21、以逞.寡君之志 [使……满意]
22、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使……受辱]
三、一词多义
1、败
(1)夏四月辛巳,败师于殽(《晋殽之战》) [打败]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过论》) [破坏、毁坏]
(3)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论》) [失败]
(4)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 [破败、破旧]
(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围》) [打败仗] (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残败、凋残] 2、报
(1)未报施而伐其师(《晋崤之战》) [报答,酬]
(2)求人可使报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回复,答复]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论》) [报复]
(4)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报告]
(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 [报效]
(6)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通“赴”,到……去]
3、超
(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晋崤之战》)[一跃而上,跳上]
(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跳得轻快而高]
(3)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 [超过]
4、乘
(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明月几时有》)[凭借、依仗]
(3)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军(《信陵君》)[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顺应]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论》)[趁着]
(6)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
(7)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登泰山记》) [冒着]
(8)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交加,连接]
5、出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晋殽之战》)[出兵,出征]
(2)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出逃]
(3)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拿出,交纳]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超过]
(5)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产生,发生](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出现,显露]
(7)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并序)》)[调任,离京任职](8)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外出]
(9)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传》)[使……流出]
6、过
(1)师过周北门(《殽之战》) [经过]
(2)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殽之战》) [过错]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诸子喻山水》) [超过]
(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新序》二则)[拜访,看望]
(5)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 [过分]
7、间
(1)必死是间,余收尔骨(《殽之战》) [中间]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殽之战》)[通“闲”,使……休息] (3)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间或,偶尔]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小路] (5)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机会]
(6)谗人间之,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离间]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涉世家》) [悄悄地]
8、累
(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2)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 [聚积]
(3)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连累]
(4)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 [屡次]
9、免
(1)左右免胄而下(《殽之战》) [脱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殽之战》) [赦免]
10、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殽之战》) [谋略]
(2)谋及子,可谓死君乎(《殽之战》) [考虑]
11、丧
(1)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殽之战》) [丧事]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丢失]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 [灭亡]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 [丧乱]
12、使
(1)卜偃使大夫拜(《殽之战》) [率领]
(2)公使谓之曰(《殽之战》) [派人]
(3)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殽之战》) [命令]
(5)使归就戮于(《殽之战》) [让]
四、文言虚词
1、而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连词,表转折,却]
(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连词,表偏正,地]
(3)师轻而无礼,必败 [连词,表并列,又]
(4)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连词,表假设,如果]
(5)灭滑而返 [连词,表承接,接着]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连词,表递进,并且]
2、其
(1)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代词,他们的]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代词,代崤山]
(3)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 [代词,那里,指国的原圃]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5)未报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3、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 [连词,并且]
(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副词,将要]
4、为
(1)师之所为,必知之 [动词,行动]
(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留 [连词,因为]
(4)则无礼,何施之为 [助词,呢]
(5)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动词,担任]
5、焉
(1)击之,必大捷焉 [语气助词,啊]
(2)公辞焉 [代词,代蹇叔的意见]
(3)崤有二陵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4)余收尔骨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5)使皇武子辞焉 [代词,代他们]
(6)君何辱讨焉 [代词,代孟明等]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副词,怎么]
6、以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连词,而]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连词,表目的,用来] (3)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介词,用]
(4)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 [连词,表目的,用来] (5)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介词,因为]
(6)遂墨以葬文公 [连词,而]
(7)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 [连词,表目的,用来] (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介词,用]
(9)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介词,把]
(10)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连词,表结果,以致] (11)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介词,因为]
7、于
(1)杞子自使告于 [介词,向]
(2)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介词,从]
(3)晋人御师必于崤 [介词,在]
(4)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介词,到]
(5)且使遽告于 [介词,向]
(7)败师于殽 [介词,在]
(8)使归就戮于 [介词,到]
8、则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连词,就]
(2)则无礼,何施之为 [副词,加强判断,是]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副词,原来已经] 9、之
(1)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代词,代“西师”]
(2)师之所为,必知之 [助词,的;代词,代“师之所为”]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代词,代国]
(4)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指代孟明等人]
(5)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助词,的]
(6)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助词,的]
(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助词,的]
(8)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助词,取消独立性]
(9)之有原圃,犹之有具囿 [助词,取消独立性]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尔何知 [宾语前置]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判断句]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判断句]
4、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判断句]
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介宾后置]
6、晋人御师必于殽 [介宾后置]
7、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介宾后置]
8、败师于殽 [介宾后置]
9、杞子自使(使)告于 [省略句、介宾后置]
10、使(之)归就戮于 [省略句、介宾后置]
11、(吾子)必死(于)是间 [省略句]
12、(阳处父)及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省略句]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
..不可乎. [固定句式,恐怕……吧]
14、未报师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固定句式,难道……]
15、则无礼,何.施之为. [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走近文本〗
①杞子自使告于曰:“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
..(秘密出兵)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劳.(使……劳苦)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叛离、怨恨);且行千里,其.(难道)谁不知!”公辞.(辞,引申为拒绝)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抵抗、阻击)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天子)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师遂东.(向东进)。

③三十三年,春,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跃上)乘者三百乘。

王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随意,不谨慎,引申军纪涣散)。

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④及滑,商人弦高将市.(做生意)于周,遇之。

以乘.(四)韦先,牛十二犒师。

曰:“寡
君闻吾子
..(您)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敬辞,冒昧)犒从者。

不腆.(富裕)敝邑,为从者之淹.(停留、驻扎),居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驿车,一说立即)告于。

⑤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

使皇武子辞.(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之有原圃,犹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使……安静,安宁)敝邑,若何?”杞子奔.(逃奔)齐,逢、奔宋。

⑥孟明曰:“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还是)还也。

”灭滑而还。

⑦晋原轸曰:“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赐予)我也。

奉.(机会)不可失,敌不可纵.(放跑)。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吉利)。

必伐.(讨伐)师。

”栾枝曰:“未报施.(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乎?”先轸曰:“不哀.(为……哀悼)吾丧而伐吾同姓,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

谋.(考虑、打算)及子,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征调)戎。

子墨.(染黑)衰绖,梁弘御.(驾驭)戎,莱驹为右。

⑧夏四月辛巳,败师于殽,获.(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
公。

晋于是始墨。

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挑拨,使……结怨)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惩罚)焉!使归就.(接受)戮于,以逞.(使……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许.(答应)之。

先轸朝.(上朝),问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释放)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擒获)诸原,妇人暂.(仓促)而免(赦免)诸国。

堕.(同“隳”,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回头)而唾。

⑩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解开)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通“缧”,绳索)臣衅鼓,使归就戮于;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⑾伯素服郊次.(驻扎、停驻),乡.(通“向”,面对)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使……受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撤换、革职)孟明,孤之过也。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抹杀)大德。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晋人御.师必于殽/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B、超乘者三百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C、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D、且使遽.告于/遂发命,遽.兴戎
【解析】A、阻击/驾驭;B、辆/四;C、使……劳苦;D、驿车/立即。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D)
A、师遂东.
B、左右免胄而下.
C、武夫力.而拘诸原
D、伯素服郊.次
【解析】A、向东进军;B、下车;C、竭尽全力;D、在郊外。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C)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C、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未报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解析】A、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B、代词,他的意见;兼词,于之,那儿C、副词,已经;D、还是/难道。

5、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C)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不替孟明,孤之罪也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解析】C,其余的都是判断句。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让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事。

军队劳累不堪,筋疲力尽了,远方的君主对我们做好防备。

恐怕不行吧?
(2)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译文:轻狂就缺少谋略,没有礼貌就军纪涣散。

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译文:我国虽然不富裕,但因为您的部下要在我国停留,所以住一天就准备好一天的军需给养;如果要走,就要做好一晚上的保卫工作。

(4)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文:国有防备了,不能存有灭的希望了。

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撤回去吧。

(5)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可谓死君乎?
译文:一旦放走了敌人,是留给几代人的后患。

(攻打军是)考虑到后代子的利益,能说是忘记先君的遗命。

(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竭尽全力才从战场上把他们抓到,妇人的(几句谎言)一下子就把他们从都城中放走了。

毁弃了军队的战果却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的灭亡没有几天了。

(7)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承蒙贵国国君的恩惠,不杀了我们这些俘虏,让我们回到国去接受死刑。

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了,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
的失败)。

(8)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穆公)说:没有撤换(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
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7、第一段紧扣穆公的三个动作访、辞、谓,写出了他的刚愎自用(傲慢专横)、利令智昏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伯“乡师而哭”,表现了穆公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的性格特点。

8、简析第①、②段蹇叔两次“哭师”的描写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答:第一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料事如神,他已预见到兵必败,心沉痛;第二次“哭师”是因为他的儿子也在军队中,他悲痛不舍。

两次“哭师”,是因为他的忠谏不被采纳,心悲愤,刻画了一个老成持重、忠贞爱国的谋士形象。

9、简析“王满观师”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写出了兵的骄纵轻狂,揭示了兵此行失败的原因,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蹇叔论断的正确性。

10、文中人物的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刚的外交辞令,请简要概括他们的辞令的特点。

答:弦高:热情谦和,彬彬有礼。

揭露了国偷袭国的阴谋,明确表示国已经做好了防卫准备,又达到了向其提出警告,阻止其向国进军的目的。

皇武子:用关切的语言揭露了对方里应外合的阴谋,下达逐客之令。

孟明:绵里藏针。

嘲讽晋襄公释囚遗患的愚蠢;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暗示了报仇雪耻的誓言。

11、课文题目是《晋殽之战》,却只用四十三个字略写战争,为什么?
答:本文的主旨意在揭示师出不义终将自取失败的道理。

作者以
蹇叔论战为纲,以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

作者的意图不在“叙战”,而在“论战”——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以及战略的是否正确,所以文章用大量的笔墨详写穆公战略决策的错误,军的傲慢轻敌,国的应对措施,晋国的酝酿准备等,通过这些史实的叙写,清楚地显示了国在战略、道义、人心、士气、力量上都处于劣势,从而揭示出军失败的必然性。

〖拓展练习〗
一、阅读《烛之武退师》,回答问题。

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
也。

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而出。

见伯,曰:“晋围,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而有益于君,敢.(冒昧)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使……成为边邑)远.(偏远的地方),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以陪.(通“倍”,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削弱)也。

若舍.(放弃)以为东道主,行.(使者)之往来,共.
(通“供”,供应)其乏困
..(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通“餍”,满足)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又欲肆.(扩展)其西封。

若不阙.(通“缺”,损害),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

“伯说.(通“悦”,高兴),与人盟,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如果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凭借)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引申为同盟),不知.(通“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

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行之往来,共.其乏困
C、伯说.,与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A、败坏,损害;B、通“供”,供应;C、通“悦”,高兴;D、通“智”,明智。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又欲肆其.西封②吾其.还也
③若不阙,将焉.取之④焉.用亡以陪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D [①项中“其”是“它”的意思;②项中“其”是“还是”的意思;③项中“焉”是“哪里”;④项中“焉”是“怎么”的意思。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倘若放弃进攻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将焉取之?
译文: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倘若不来损害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
5、烛之武游说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

说辞虽短,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请结合文章,梳理出一份烛之武的
游说提纲。

提示:目标:退师。

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于理。

容:(1)坦言“知亡”,示弱臣服;(2)亡对晋有利,存对有利;(3)用史实离间晋关系,点破晋国对国的威胁。

6、晋联合围,穆公单方面撤军,违背盟约,晋国大夫提议攻打国,晋文公为何不允?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晋文公?
提示:晋文公是依靠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

7、上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例如,在交代晋围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军埋下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围”“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晋联盟提供了条件。

二、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回答问题。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
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表.也(屏障)(2)寇不可玩.(轻视)
(3)唇亡.齿寒(丢失)(4)神必据.我(护佑)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①以.其无理于晋②宫之奇以.其族行
C、①其.可再乎②神其.吐之乎
D、①师还,馆于.虞②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解析】A、这,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因为,率领;C、难道,大概;D、在,比。

3、选出与“师还,馆.于虞”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而明.德以荐馨香
B、虞不腊.矣
C、未报施.而伐其师
D、劳师以袭远.
【解析】A、使……明显;B、举行腊祭,名作动;C、恩德,动作名;D、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4、选出与“其虞虢之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晋,吾宗也
B、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C、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D、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解析】A、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被攻占;D、介宾后置。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俗话所说的“面颊与牙床互相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译文:对至亲仅是因为地位尊宠,一旦感到有威胁,尚且要杀害他们,更何况虞是一个国家呢?
(3)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译文: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中祭祀的时候,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6、下列句子对文章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宫之奇从虞和虢在地理上的贴邻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唇亡齿寒。

B、针对虞公“晋,吾宗也,岂害我哉”的糊涂观念,宫之奇借用虢与桓庄之族被灭的史实,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的迷信。

C、针对虞公迷信神权的思想,宫之奇指出国家的存亡在人而不在神,可虞公执迷不悟,最终落得个身俘国灭的下场。

D、宫之奇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政,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7、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说明春秋时期是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答:虞公过于相信亲情的力量,认为晋国和自己同宗,不会侵犯自己,答应借道而被灭亡。

故事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