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测试2 含解析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解析:选D。

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2.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冯太后聪颖惠达
B.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C.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无法看出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3.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
④设立三长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

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③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

4.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重大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

①②③根据教材可知均正确,④不符合南朝史实。

5.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
解析:选D。

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从“爵无禄”到实行俸禄制;俸禄制度施
行后,严厉惩治贪赃者。

这都是其整顿吏治的重要表现。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可知,当时许多农民沦为流民,因此政府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均田制的理解。

均田制是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这并非民族分化,C项显然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均田制,不是租调制,B项错误;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

8.《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9.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
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
D.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10.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解题的突破口在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包含④的予以排除。

北魏
文官俑
11.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鲜卑民族服装
B.汉族民族服装
C.民族融合现象
D.北魏陶瓷业发展
解析:选C。

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只是表面现象。

从文官俑服饰可以看出,他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

12.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民族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条件,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故选C。

13.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下列可能与图一到图二中变化相关的是()
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选C。

图一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从事游牧活动,而图二中人民从事农耕活动,再结合服饰风格的变化可知,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符合。

14.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社会政权性质的转变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A只符合商鞅变法,B与C只符合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
社会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

15.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④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的结果去分析。

④明显不符合孝文帝改革。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宣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

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5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改革。

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的相关叙述回答即可。

答案:(1)措施:均田制。

原因和影响:“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或海内安之)。

补充: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

(2)“断北语,一从正音”。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分界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


材料三下列图片反映了鲜卑族服装的变化
请回答:
(1)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北魏政府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导致材料二中陈庆之所说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图二中的服饰与图一、图三中的哪一服饰相似?为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进步意义?(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理解与识记。

第(1)问和第(2)问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先得出与图一中服饰类似,再依据改革措施回答原因。

第(4)问再认再现基础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1)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取代难以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2)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3)相似的服饰俑:图一汉服俑。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4)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8.(2013·高考江苏卷)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
解析: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

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

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

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分)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6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的信息并结合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态度等概括答案。

(2)依据材料二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以及“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等信息来概括影响。

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