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从认知、情意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
该目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发挥中学地理课程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环境伦理教育;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行为目标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渗透环境教育(包括环境伦理教育)的优势学科。
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从认知、情意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
该目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发挥中学地理课程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功能。
一、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认知目标
1.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设计的主线,有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方面的内容也必然是地理课程内容的主体。
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既涉及“地对人的影响”,即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又涉及“人对地的影响”,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还涉及“人与地如何协调”的知识,即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如何协
调发展的基本原理与规律[1]241。
2.环境问题——了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反映。
中学地理课程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进行内容设计的。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对不同尺度空间(全球、地区、国家、地方)环境问题的呈现,也是地理学科最能发挥优势的地方。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来呈现的,涉及到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危害与防治措施等。
3.可持续发展——了解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生态伦理学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学地理课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
因此,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也是确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的认知目标必然要涉及到的一个内容。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在现行初、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呈现形式有很大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多以隐性形态呈现,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该部分知识的显性成分明显增加了。
4.环境道德规范——了解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在“关于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部分,已提及“人与地如何协调”的知识,笔者把这部分内容归为“环境道德规范知识”。
环境道德规范知识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的贡献是,能使学生就环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2]。
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环境道德规范知识在地理课程中主要是以隐性形态呈现的,即主要是作为地理课程的必要延伸或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为了突显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的价值,提高其实效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环境道德规范知识的显性成分。
显性的环境道德规范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环境行为是正当的,应予以提倡,什么样的环境行为是错误的,应加以改正。
5.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认识到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
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是环境伦理学的两个核心理论,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承认是自然权利得以成立的前提和条件。
虽然不同的环境伦理学流派在对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认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于一些已经达成共识的内容有必要将其充实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
对于地理课程来说,已经具备了纳入这两方面知识的条件。
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两方面的知识体现得不明显。
该部分知识是培养环境伦理观念最直接的知识载体。
因此,应适当增加这部分知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比重。
二、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情意目标
1.欣赏、珍爱自然万物
“地理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中学地理课程要达成的一条情感目标。
“地理审美”涉及地理景观美、地理科学美、地理艺术美等方面的内容,而环境伦理教育的情意目标仅涉及其中的地理景观美这一层面。
对大自然中的山川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等的欣赏,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而让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珍视的情感,并由“欣赏美”转化为“珍爱美”。
“审美情趣”的培养原本属于美育的范畴,但如果将之稍稍提升,便会向德育或伦理的范畴转化,因为“审美”与“伦理”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珍视,不仅是人类热爱生活的体现,更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
2.形成全球环境意识
形成“全球意识”是中学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及的一条目标要求。
“全球意识”是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对相互依赖、密切联系、发展变化的整体世界的客观反映,其核心是承认人类有共同的利益
[1]227。
全球环境问题是当前最突出、最主要的全球性问题。
地理课程对全球、区域、地方不同尺度空间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事例与原理的呈现,有助于
学生了解全球的相互依存性,了解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影响;地理课程中对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呈现与分析,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人类必须联手解决共同面临的环境危机。
3.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表述中最能直观体现对环境伦理观念的培养的一条目标要求,因为“责任”一直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概念。
所谓责任是指人们应尽的职责,或人们应该承担的过失,涉及人对人的责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人对自然的责任三个层面的内容。
环境责任是指人们在对环境的整体维护中应尽的职责,主要涉及人对自然的责任。
环境责任感很难自发形成,只有通过施行一定的环境伦理教育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而环境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高度的环境道德责任感,以便使其能对善的行为有道德上的满足,而对恶的行为有道德上的内疚和自我批判[3]。
地理课程通过对全球、区域、地方不同尺度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呈现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明确:人类是一系列环境问题产生的“肇事者”,人类理应承担起改善环境、治理环境的责任,人类有责任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在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现代公民方面应发挥重大的作用。
4.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环境伦理的核心是环境价值观。
所谓环境价值观就是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关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方面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动机[4]。
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确立对人的环境伦理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只有深入认识到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才能激发人们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良好愿望,进而付诸行动。
地理课程通过对环境资源价值内容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对于人类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有其固有价值,即它对生命维持系统的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持续生存的价值[5];环境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审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生态价值等。
5.树立平等、公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的价值观目标。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平等、公正是它的核心内容,也是它的伦理意蕴所在。
环境伦理学中的“公正”涉及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三个层面的公正。
地理课程能够有效促成上述目标的达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地理课程通过对一系列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事例的呈现与分析,能够让学生知道,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应学会尊重其他生命形态及其生存环境;2)通过对一系列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事例的呈现与分析,能够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提供给人类的物质与能量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环境资源既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当代人没有权利预支后代人得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资源;3)通过对不同区域(如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我国东西部之间)存在的自然资源利用、物质资源分配不平等事例的呈现与分析,能够使学生了解当代人之间享有平等的资源使用权,应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行为目标
1.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这里的“环保宣传活动”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漫画、板报、讲座、班会、社区活动等)进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属于“说服”类的环境行为,即用适当的言辞来促使人们采取正向的环境行为。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宣传活动建议,如: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与交流等。
地理课程应多为学生创造参与这类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参与环保宣传活动,既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又能向其他人群进行环保宣传。
2.选择环保的日常消费方式
这里的“环保消费方式”主要是指绿色的消费方式,属于“经济行为”类的环境行为,即通过不购买(或不消费)某种商品(或产品),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中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如果能做到在日常消费中自觉选择绿色的消费方式,将会对厂商的生产行为、对周围人群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学地理课程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重要理念,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呈现与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任何不适当的日常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会给环境带来压力,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进而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一种与地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积极参与日常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这里的“日常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是指植树造林、资源回收、节水、节电等环保行动,属于“生态管理”类的环境行为,即这类行动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它又分为积极性的环境行为与消极性的环境行为两种类型,植树造林、资源回收等属于积极性的环境行为,而节水、节电等则属于消极性的环境行为。
地理课程通过环境资源等内容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节约水电、实施垃圾分类、爱惜花草树木等小事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国际地理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
[3]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52.
[4]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5.
[5]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