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条跳甲,这个小虫如何识别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条跳甲,这个小虫如何识别与防治?
黄曲条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昆虫,又名黄条跳甲、菜虱子、土跳蚤、
黄跳蚤、狗虱虫。
为害作物以甘蓝、花椰菜、白菜、菜薹、萝卜和油
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也可为害茄果类、瓜类和豆类蔬菜。
为害特点
虫态有成虫、卵、幼虫、蛹,成虫和幼虫都可以形成为害。
•成虫食叶,蔬菜以幼苗期受害最严重。
•初出土幼苗子叶被吃后,可致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稍大幼苗真叶被吃后形成很多孔洞,呈筛网状。
•在留种田主要为害花蕾和嫩荚。
•幼虫为害根部,蛀食根皮,常将须根咬断,致使幼苗或幼株萎蔫死亡。
•萝卜等根类作物受害后其根表面形成很多黑斑,最后使整个根系变黑腐烂。
•受害植株易从伤口感染细菌性软腐病。
形态特征
成虫为黑褐色长椭圆形小甲虫,体长1.8~2.4毫米,两侧鞘翅上各有一条黄色纵斑,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善跳跃,跗节黄褐色。
老熟幼虫长圆筒形,黄白色,体长约4毫米,各节具有不明显肉瘤,有细毛。
卵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长约0.3毫米。
蛹椭圆形,乳白色,长约2毫米。
生活习性
该虫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中华北地区可发生4~5代。
以成虫在落叶和杂草中潜伏越冬。
春季气温10℃以上开始取食,随着温度升高食量增加,20℃时食量大增,超过34℃则食量大减。
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以中午前后活动最盛。
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对黄色有趋性。
成虫寿命长,产卵期可延续1个月以上,因而时代重叠,发生不整齐。
卵散产于菜株周围湿润的土隙中或细根上。
幼虫需要高湿才能孵化,故近沟边地块发生较多。
幼虫孵化后,在3~5厘米的土表层啃食根皮,老熟幼虫在3~7厘米深的土中作土茧化蛹。
北京地区春、秋两季重,秋季明显重于春季,湿度高的菜田重于湿度低的田块。
防治方法
该虫转移为害能力强,防治应坚持区域菜田统一防治,优先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绿色防控措施。
1.农业防治:冬前彻底清除菜田及周围落叶残体和杂草,播前7~10天深耕晒土;与菠菜、生菜、胡萝卜和葱蒜类蔬菜等作物轮作,也可以与紫苏等具挥发性气味的蔬菜作物间作、混作或者套种,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重茬连作;有条件的地块可以铺设地膜,减少成虫在根部产卵。
2.物理防治:结合防治其他害虫,使用黑光灯或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距地面25厘米处放置黄色或者白色粘虫板,每亩地30~40块,也可以较好地降低成虫数量。
3.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杀死土壤中黄曲条跳甲的幼虫和蛹,可选用300克/升氯虫·噻虫嗪悬浮剂灌根;
•种子包衣处理能够保护幼苗不受黄曲条跳甲幼虫为害,可选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叶面喷雾杀灭成虫,可选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哒螨灵微乳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等药剂。
注意事项:
•上午10时前或下午5时后(夏季上午9时前或下午6时后)喷药。
•喷雾处理时应喷透叶片,喷湿土壤。
•田块较宽的,应采用先喷四周再喷中央的方式,包围杀虫;如田块狭长,可先喷一端,再从另一端喷过去,防止成虫逃窜。
•施药应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
作者:胡彬、李云龙、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