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中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经济体制改革 2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 6
综合7
1.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解析: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故选A项。

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得益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改革开放深化的体现,皆排除。

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解析:D 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故C项错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项正确。

3.(2018·江苏宿迁期末)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每年都发出一个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一步步地把文件中的“不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语言,变成“可以”在贫困地区,后来又“可以”在其他地区包产到户。

到了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就把包产到户性质明确为社会主义经济了。

这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反映了( )
A.政府引导农民合作生产
B.农村土地私有化进程
C.城市国有企业活力增强
D.包产到户的逐步推广
解析:D 政府引导农民合作生产是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材料中“从1982年到1986年”“包产到户”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化与材料中“把包产到户性质明确为社会主义经济”不符,故B项错误;城市国有企业与材料中“农村改革”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
映了包产到户由“不准”“不许”到“可以”在其他地区实行,并“明确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故D项正确。

4.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解析:C 依据材料的时间“1985年”可以看出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依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符合国家规定,D项错误。

5.(2018·江苏淮安期中)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

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解析:B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1993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放开了……价格”的价格改革就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向型经济,故C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中“1993年”不符,故D 项错误。

6.(2018·山东滨州期中)2001年,党中央在党建实践活动方面宣布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

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对私营企业的承认和重视,不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已经提出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中“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的提高,故C项正确;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全面展开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1)依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表格中分析,有两个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据时间确定背景,分析原因。

第(2)问据表格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角度分析原因和意义。

第(3)问据表格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依据时间信息从改革开放的实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等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