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通史坐标
]
[备考指南]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


⎪⎪⎨⎪⎪⎧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直接原因⎩⎪⎨⎪⎧
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②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③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中国海关收取英商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①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①1856年秋,英军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略。

②1860年,攻占天津,接着侵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
⎩⎪⎨⎪⎧
①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轻巧识记] 两次鸦片战争
二、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实力的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

(2)进程
①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②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轻巧识记] 《马关条约》内容
1.“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

2.《马关条约》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
[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①爆发:1900年6月,英、法、俄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①《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思维拓展]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

[轻巧识记]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领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了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4.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了资本输出阶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新需求,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向预测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选C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 项错误;“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该点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
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鸦片战争是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产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大量权益。

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国卷高考近几年很少涉及这一内容,因此2019年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复习备考时,值得注意。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

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向预测二:甲午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
解析:选B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有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如一声惊雷,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由侧重对内的“自强、求富”到呼喊一致对外的“救亡”,其实质是民族觉醒的表现,因此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全国卷试题一直在关注这一趋向,因此我们在2019高考备考时需要值得注意。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
史料一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①1854年2月13日英国
《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史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②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
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牵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史料三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分析列强提出“修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问题:列强对华通商扩展有限,因此提出“修约”要求。

目的:“修约”实质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结合史料二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它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3)据史料三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侵略的变化趋势。

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1)史料一中①处“1854年2月13日”说明该函书写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史料一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不满既得利益;第二层是希望“修约”;第三层是多国联合;第四层是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史料二中②是指1860年中国军队惨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通过史料三中③处信息可以判断列强得以控制了中国的京津地区。

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
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

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2016·全国乙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项。

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项;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项。

2.(2013·全国卷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

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

1.(2017·江苏卷·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解析:选D D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

A错: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错: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

C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2.(2016·江苏卷·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选A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 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卷·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选B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4.(2015·安徽卷·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B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据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不相符,故C、D项错误。

5.(2015·四川卷·5)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选D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
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