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作文教学中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激发作文教学情感
概要:写好作文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难,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动情点等
着我们来捕捉。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抓住动情点,我手写我心,那么生活无处不飘香,作文没有不动人。
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
如果对所写的
人或事缺乏真挚的情感,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時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的情感,那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作为教师,一定要注
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品悟情感,积累情感,才能有情而作。
一、活用教材,以情入文
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
空话,套话。
”实话实说,用真挚朴实的情感感染读者,甚至使读者
为之喜怒哀乐的文章,在教材中是不缺乏的。
打开教材,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一个个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故事随处可见!他可以是《散步》中的一家四口的相互尊
重与理解扶持;可以是《背影》中蹒跚爬过月台的父亲;也可以是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积水空明般斑驳的月影;还可以是《陈情表》
中李密对祖母的至孝深情……
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触发点”,将学生置于“心求达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语
文课堂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与感情的
桥梁,抓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要引导学生把握
文章的特点,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触发点,深刻地把作者
的感情波澜传给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
下的形象,将作者的嬉笑化为自己的嬉笑,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再
辅以良好的讲授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以情激情,有机渗透,
潜移默化。
二、水清有源,生活有情
除了从教材中引导,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动人的场景,要立
足生活,引导学生从平时的生活中深入观察和思考,学会思索各种中
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这点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健康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消极或错误的情感表达,不
应该出现在初中生的世界。
生活中,让学生用灵动的情感触角,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找
到能打动内心的情思,他可能是一张沧桑的脸庞,一缕银发,一个关
切的眼神,一个嘴角的颤动!又或是一条故乡的小河,一间旅途中的
老屋,一只苍穹中流离的孤雁……生活中,其实有着许多触动,它能
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使你
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让你刻骨铭心。
三、找触发点,写真性情
感受了生活中的真情,汲取了教材上的意切,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和
感悟,并能流畅表达。
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瘦弱的他蜷缩在一件黄色
的军大衣里,面前的报纸还剩下不少。
我拿了几份报纸,故意放下一
张二十元的票子转身就走。
他用拐杖支撑着身体,挪动双脚,一小步,一小步追到候车亭。
他长长地喘了一口气,从皱巴巴的布袋里摸索出
一叠零碎的纸票……”
这个作文片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卖报人,作者从他的
外貌、报摊、动作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如果只限于这些,这个人物只
能是读者似曾见过的众生相中的一个,他的形象是片面的,没什么深
刻之处,就不会给读者以启迪。
可是从作文来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
这一层,在前面描写铺垫的基础上升华出了后面的结论,让一个高贵
自助者的形象饱满起来,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这样的作文
就耐读,因为它写出了真性情,所以作文要书写出动人的东西,必须
动脑去思考。
触发点有了,感悟也有了,如何表达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作文要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把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情感激发的一刹,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把它们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作文素材。
只要让学生养成作文勤练笔的习惯,捕捉触发点,积累素材,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方法。
这样,自然文思泉涌,佳作连篇。
总之,写好作文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难,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动情点等着我们来捕捉。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抓住动情点,我手写我心,那么生活无处不飘香,作文没有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