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用活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长避短,用活教材
近来,我听了几节习作课的教学,老师们在教学中不约而同地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花了较多的精力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例文,甚至像阅读课那样去理解例文的内容;一是完全按例文后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结果,不少学生被例文所束缚,依样画葫芦,更淡不上什么个性了。
而所写的内容,由于受习作要求的限制,并非是学生熟悉和想要写的东西,因而也就无法表达其真情实感。
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我以为,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上使用教材出现偏差是一个重要原因。
苏教版教材的习作教材都是由例文和编者的话组成,例文可能是选自小学生的习作,它为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怎样写作,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生习作时借鉴;编者的话,则是对例文的评析和提出的习作要求。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重性。
就例文而言,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有助借鉴,是它的长处;遗憾的是学生往往又会依赖例文,仿而作之,这不能不说是它的短处。
就编者的话而言,对例文的评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例文的写法,有利于学生的习作,这是好的一面;而习作的要求中要学生写什么,有些规定得太死,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是不足的一面。
因此,老师在作前指导时,不能死搬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灵活运用。
就《习作》教材来说,应扬其长而避其短。
具体又应该如何去做呢?
先谈例文的教学。
我想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要淡化例文的教学,即不可对例文研究过细,花时过多。
而要从整体入手,在组织学生学习例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诸如:“仔细读读这篇例文,联系文题看看小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写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
料?”“读了这篇例文,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从这篇例文中你学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例文。
然后,组织讨论、交流,还可引导学生对例文进行品评。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多从写作方面吸取例文的精华。
为了防止学生过于依赖例文,习作时生硬搬套,造成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教师还应该在明确习作要求之后,启发学生跳出例文,各抒己见。
对他们不同于例文或优于例文的意见,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习作时既借鉴例文,又能展示个性。
再说如何处理“编者的话”中的“习作要求”。
从教材看,“习作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
对后者,不可含糊,习作指导中不但必须让学生明白,而且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充分体现;对前者,如要求过死,指导时不宜按教材要求去束缚学生,规定学生写什么,而应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多方面考虑写作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语文课程标准》)。
也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在习作时也才能“表现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