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学之母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文学之母题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主要解析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分析重要母题的文化意涵,重点探讨霸王别姬、怀古、复仇、漂泊等母题。

考核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母题,了解中国文学中重要母题的文化意蕴与文学表现,对重点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思考题:
1. 怀古母题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心理。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3.中国文学中的漂泊与西方文学流浪母题有何不同?
第一节母题与主题、原型略论
一、什么是母题
母题(Motive),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

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共有23500个编号,但有空缺留待补充),按二十三个部类编排。

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与原型类似。

也指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

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它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

二、什么是主题
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

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它是客观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问题。

而主题是母题经由作者处理之后从中归纳出的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

如战争,无所谓好坏,但经由作者处理就会提炼出残酷、不义、或者正义、力量等不同的主题。

一旦母题具有了倾向性,它就上升为了主题。

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主题却是无限的,据学者统计,母题总共只有一百来个,但是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

因此,主题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可是无限的。

三、什么是原型
卡尔·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后来又将其定名为“原型”。

在荣格的启发下,弗莱也从神话、仪式这些被视为积淀人类祖先原始经验和原型意象的形式出发,认为文学是神话仪式的表现,是神话的再生与复活。

第二节中国文学中的故事母题
一、中国文学的主要故事母题
中国文学中存在大量的故事母题,譬如霸王别姬、孟姜女故事、赵贞女型故事、悟道成仙、人妖相恋、人鬼之恋、偶得天书、下凡历劫、成祧继嗣、“三顾茅庐”、“黄粱一梦”、才子佳人、掘地见宝、动物报恩等,每一个母题都存在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霸王别姬”母题
千百年来,“霸王别姬”的故事以杂剧、舞剧、话剧、歌剧、电影、小说、歌曲甚至网络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被不断地重说着。

在这种不断的重说与演绎中,“霸王别姬”及其相关情节逐渐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母题。

“霸王别姬”故事为后世留下宽广的补白与重说的空间,寄托了人们对英雄与美人、爱与死亡诸多问题的思索。

三、猿猴抢婚母题
汉代焦延寿《易林》卷一《坤》之《剥》记载:“南山大獲(音获),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独宿。

”以后,“猿猴抢婚”故事就不断出现在文人笔记中,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是中国关于这一故事较早的相对完整的文本叙述,它曲折地反映了汉晋时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抢婚等社会习俗。

而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中,羌汉杂居、通婚已为常事,两族的思想文化亦相互影响,“猴玃抢妇”故事因此得以传入内地,并逐渐融入了中原的儒、道、释等思想,图腾崇拜色彩渐渐淡化,进而发展为唐之后的“猿猴抢婚”模式。

猿猴抢婚母题有盗妇型、窃夫型两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动物崇拜观念的痕迹,也体现着逐渐形成的的“人兽分开”的观念。

一、中国文学的主要人类精神母题
中国文学中存在丰富的人类精神母题,叙事文学中主要有复仇、忠奸等,抒情文学中则有伤逝、怀古、不遇、相思、伤春、悲秋、漂泊、隐逸等。

二、复仇母题
在人类历史的悠悠长卷上,复仇曾普遍并且长期存在,以复仇为母题的故事仍一如既往地感动着今日的受众一从西方古希腊的《安提格涅》、《赫库帕》,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乃至近代名篇《基督山伯爵》都涉及了复仇这一题材。

而在东方的中国,粗略统计现存有3000多个复仇故事文本。

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先秦时代,著名的如伍子肯鞭尸、卧薪尝胆、赵氏孤儿等;中国两部享有盛名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在淡化其“革命色彩”之后,仍然讲述的是复仇的故事。

中国文学复仇母题主要有血亲复仇、侠义复仇、鬼神复仇等表现形态。

中国文学中的复仇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复仇观念,与西方具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文化一般以个体为本位,复仇往往为的是个体的荣耀尊严;中国文化家族、社会为本位,复仇乃是行孝尽伦的社会使命而不光为一己私愤。

因此,西方文学的复仇主要为了维护自我之尊严,较多的描写复仇主体的情仇。

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复仇,往往是在为他人尽孝尽忠行义,实施某种先在的人伦义务和社会使命。

在偏重于家族利益、伦理信条中突出的是复仇的群体旨归;复仇与正教化、敦人伦、美风俗结合,注重宣示“惩恶扬善”的群体教化旨意。

三、怀古母题论析
怀古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发思古之幽情,作家情感的激发点不是前代英雄的成功与辉煌,而是历史人物的某种悲剧性遭遇与共同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怀古作品的情感基调不是高昂激越,诗人在追忆前朝往事时由对象的“不幸”引发出与之相对应的悲剧性情感体验,从而进入感伤悲哀的情绪状态。

中国怀古母题作品出现最多的时期是晚唐、元末、明末清初。

中国怀古母题广泛存在于怀古诗、词、曲,平话、历史剧、历史小说中。

它们大多借古言志,咏史达情,以史讽时,表达了历代士大夫对历史的感慨与思索。

怀古母题在作品中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识别的代码,有地域标识、朝代代码、人物代码等。

怀古母题是中国人强烈的史学意识与政治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二千余年王朝更迭,治乱循环阵痛伤痕在文学中的遗留,同时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一、中国文学中的主要人物母题
人物母题是指那些在神话传说中,历史上甚至文学作品中人物,经长时间检验和认同,成为了某种与某些母题等义的人物形象,如西方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奥德塞(妒忌),美狄亚(复仇),普罗米修斯(无私)。

中国文学中的人物母题,如大禹、采桑女、愚公等,诸葛亮(智慧)、红娘(为有情人牵线搭桥)、清官(狄仁杰、施公、包公)、高僧、异貌帝王、“父亲”(家庭之父与精神之父)、义仆等。

二、中国文学中的义仆母题
中国文学中义仆形象最集中体现在元杂剧中,如私仆有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的王庆;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红娘;郑光祖《诩梅香骗翰林风月》的樊素等。

其中最著名的则是《西厢记》中的红娘。

元杂剧中有些公仆,作为君王的仆人,身上同样具有“义”的特征,如关汉卿《尉迟恭单鞭夺架》的尉迟恭;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的关羽等。

此外,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戏曲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义仆形象,如李玉《一捧雪》中的莫诚,《五高风》中的王安、王成父子,《千忠禄》中的程忠夫妇,朱素臣《未央天》中的马义、臧婆夫妇等,他们有的杀身救主,有的保主护孤,有的敢于谏诤。

《红楼梦》中的紫鹃、鸳鸯、袭人、平儿等,也都可以列入义仆人物母题之中。

义仆母题是社会等级制度的遗留,也是儒学思想与侠义文化在文学中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体现了国民根深蒂固的“奴性”。

参考文献:
1、《主题学研究论文集》,陈鹏翔编,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

2、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辽海出版社2003 年版。

3、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4、王立《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王列生《文学母题论》,黄山出版社1882年版
6、陈敦、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7、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