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始于秦,作为世纪之交的它,保卫着炎黄子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始于秦,作为世纪之交的它,保卫着炎黄子孙
中国长城是一系列古老的城墙和防御工事,总长超过2.1万千米,位于中国北部。

长城也许是中国漫长而生动的历史最为人熟知的标志,它最初是由秦始皇在公元前3世纪设想的,作为一种防止野蛮北方民族入侵的手段。

长城最著名、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建于公元14至17世纪,明朝。

虽然长城从来没有有效地阻止侵略者进入中国,但它已经成为中国文明持久力量的有力象征。

秦代建筑
虽然长城的起源可以在历史中追到到公元前3世纪,但长城中包括的许多防御措施可以追源到几百年前,也就是在所谓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割成多个单独的王国。

大约在公元前220年左右,秦始皇,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下令拆除早期的州际防御工事,并沿北部边界将一些现存的城墙连接成一个单一的系统,这个系统将延伸10000里以上,保护中国免受来自北方的袭击。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建设是文明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之一。

著名的中国将军蒙恬指挥这个项目,据说使用了大量的士兵、罪犯和平民作为工人。

长城主要由泥土和石头构成,从中国海港山海关向西延伸3000多英里进入甘肃省。

在一些战略地区,为了最大限度的安全,城墙部分重叠(包括北京北部的八达岭,后来在明朝被修复)。

长城从4.5米到15米高,高约4.5米尺到9米,上面有13米或更高的城墙,沿城墙每隔一段时间就分布有护卫塔。

你知道吗?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左右下令修建长城时,修建长城的劳动力主要由士兵和罪犯组成。

据说,多达40万人在修建隔离墙期间死亡,其中许多工人被埋在隔离墙内。

世纪之交的长城
随着秦世皇的灭亡和秦朝的灭亡,长城的大部分都陷入了失修状态。

后汉灭亡后,一系列边疆部族在中国北部夺取了统治权。

其中最强大的是北魏王朝,它修复并延伸了现有的城墙,以防止来自其他部落的攻击。

北齐(550-577)修筑了1500千米的长城,隋朝(581-618)修筑了数次长城。

随着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兴起,长城作为防御工事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因为中国打败了北方的土聚部落,并越过了原来由长城保护的边界。

宋朝时,中国人被迫从辽、金等北方民族的威胁下撤退,他们占领了长城两侧的许多地区。

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强大的元朝(1206-1368),最终控制了整个中国、亚洲部分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

虽然长城对蒙古人来说不算什么军事要塞,但为了保护沿这一时期建立的有利可图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行进的商人和旅行队,士兵们被指派到长城上驻扎。

明代城墙建筑
尽管长城历史悠久,但今天存在的长城主要是在强大的明朝(1368-1644)建造的。

像蒙古人一样,明朝早期的统治者对修建边境防御工事没有多少兴趣,在15世纪末以前,城墙的建造是有限的。

1421年,明朝皇帝朱棣宣布了我国的新首都北京。

在明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文化繁荣昌盛,这一时期除了长城,还有大量的建筑,包括桥梁、寺庙和塔。

众所周知,长城的建造始于1474左右。

在领土扩张的初期阶段之后,明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基本上防御的立场,他们的长城的改革和延伸是这一战略的关键。

明长城从辽宁省鸭绿江延伸到甘肃省桃莱江东岸,从东到西蜿蜒穿过今天的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

从朱永山口西起,长城分为南北线,分别命名为内墙和外壁。

沿城墙设置有战略要塞、城门,与北
京最近的菊涌、道马、紫荆三道被命名为“三内关”,再往西依次是盐门、宁武、片头、三外关。

明朝期间,所有六个关隘都被严重驻守,并被认为是保卫首都的要害。

中国长城的意义
17世纪中叶,满洲中南部的满族人突破长城,侵占北京,最终迫使明朝灭亡和清朝开始。

在18世纪和20世纪之间,长城成为西方世界中国最普通的象征,既是中国实力的体现,又是中国国家为排斥外国势力而设置的壁垒的心理表征。

并对其公民施加控制权。

今天,长城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壮举之一。

1987年长城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出现的一个流行说法认为,长城是唯一可以从太空中看到的人造建筑物。

多年来,道路在各个角落都穿过了墙,许多路段在几百年的疏忽之后已经恶化。

中国长城最著名的部分——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70公里处,在20世纪50年代末重建,每天吸引着对中国文化痴迷的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