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诗文的思想背景
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
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
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
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
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
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
陶渊明《饮酒》知识点
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陶渊明饮酒其十七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十七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简介三、饮酒其十七诗文赏析四、诗句意境及作者情感分析五、结语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辰中,陶渊明可谓是璀璨的一颗。
他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饮酒》系列,更是备受后世推崇。
本文将围绕陶渊明的《饮酒其十七》进行赏析,剖析其诗句意境及作者情感。
【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简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奠基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真挚、平淡著称,其中《饮酒》诗共有二十首。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饮酒其十七诗文赏析】《饮酒其十七》原文如下:责子迭代谏,敢告良友知。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苍池。
彭泽辞官日,琴书散旧居。
望断行云信,江湖相忘乎。
【诗句意境及作者情感分析】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心情。
在诗中,他首先表达了对于儿子不争气的忧虑,通过责子迭代谏的方式,敢告良友知。
这里的“良友”指的是陶渊明的好友庐山公。
接着,他描述了辞官后的生活,甘心赴苍池,琴书散旧居,表现出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陶渊明抒发了对江湖生活的向往。
他望断行云,希望能与江湖人士相互忘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这里的“江湖”并非实指,而是寓意着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
通过对江湖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传达了他追求自由、安于清贫的品格。
【结语】《饮酒其十七》是陶渊明以自身经历为背景,抒发归隐田园后心情的作品。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作者的心境,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田园诗人形象。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陶渊明饮酒诗研究宋丹丹[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尤其是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有的以“醉人”的语态指责是非颠倒,黑暗腐朽的上流社会;有的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争权夺利,平庸昏聩的上层统治;有的表现诗人退居官场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有的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饮酒的表面现象,我们可以体悟到其饮酒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追求自然和本真,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其人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自然本真刚正不阿目录一、陶渊明饮酒诗的时代背景二、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三、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1、揭露社会黑暗的诗2、总结自己“仕”“隐”经历的诗3、表明自己不屈从流俗,拒绝再仕的诗4、藉酒表现“自然之趣”的诗5、表明自己傲视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诗6、思考人生、名利的诗总结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人品高洁,文学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屈原、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豪对陶渊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仰慕其人,推崇其诗。
如李白写有“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1]的诗句,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也有“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2]的诗句。
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3]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元时期,陶渊明仍然是人们喜爱与崇敬的诗人。
许多文豪都对陶渊明作过评论,其中以苏轼对陶渊明评价最高。
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陶渊明带酒的诗
陶渊明带酒的诗一、作品原文饮酒二十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其九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十一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生活情趣的佳作,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三、创作背景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此诗为组诗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陶渊明课件
传统文化背景下诗歌价值
陶渊明的诗歌在传统文化背景下 具有重要地位,其田园诗风格为 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新的艺术境
界。
《饮酒》一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 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和社会的深 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
艺术价值。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 感真挚,易于引起读者共鸣,对 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创作影响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深受道家思 想影响,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细 腻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体现了陶渊明追求内心的宁 静与超脱,这与道家追求心灵自
由的思想相契合。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 事雕琢,这也符合道家“道法自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人文地理环境
探讨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文地理环境,如村落、乡野等,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美学知识:自然美学观念探讨
自然美学观念
介绍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分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美学元素。
诗歌美学价值
探讨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价值,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等。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品鉴陶渊明的 其他田园诗作,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魅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陶渊明课 件
目 录
• 陶渊明简介与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与欣赏 • 艺术手法鉴赏与运用 • 文化内涵拓展与延伸 • 跨学科知识链接与应用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01 陶渊明简介与背景
陶渊明生平及主要成就
生平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 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 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古风藏书·诗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其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
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
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
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
“比”,近来。
“比夜”一作“秋夜”。
“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
“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
“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
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
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
饮酒陶渊明中心思想
饮酒陶渊明中心思想创作背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
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
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
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
因此,他借“醉人”的语言,指责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
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陶渊明《饮酒》赏析
目录
• 陶渊明简介 • 《饮酒》诗歌赏析 • 《饮酒》的创作背景 • 《饮酒》的影响与评价
01
陶渊明简介
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一 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 接受儒家思想教育。
仕途经历
他曾任江州祭酒、参军等 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 辞官归隐。
晚年生活
陶渊明晚年生活贫困,但 仍坚持诗歌创作,表达对 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术风格。
语言风格
平实质朴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以平实质朴为主,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繁复的 表达方式,而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自然流畅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读来让人感到舒 适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含蓄蕴藉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含蓄蕴藉,常常通过暗示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 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空间。
接受和欣赏,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瑰宝。
02
跨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增强,陶渊明的《饮酒》也逐渐被世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03
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饮酒》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中
国古代诗歌的成就,也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THANK YOU
03
《饮酒》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东晋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士人普遍感到苦闷和彷徨。陶渊明 身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 社会风气崇尚浮华虚荣。
当时政治腐败严重,官场黑暗,陶渊 明不愿随波逐流,选择远离官场,归 隐山林。
个人经历
陶渊明在多次出仕后,深感官场之腐败黑暗,与自己的志向相违背,最终选择辞官 归隐。
饮酒陶渊明赏析
饮酒陶渊明赏析饮酒陶渊明赏析引导语:陶渊明《饮酒》组诗共有20首,下文是有关其中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陶渊明《饮酒》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赏析: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
情感表达
归隐之情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
厌倦和逃避。
高洁之志
通过描绘菊花等意象,诗人表达 了自己高洁品格和清高志向,以
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宇宙之思
诗人在诗中不仅对自然景物进行 描绘,还融入了对宇宙、人生等 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
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
04
俗。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开始游宦生涯,然官场黑 暗,仕途险恶,理想难以实现。
归隐生活
四十一岁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 官归隐,直至六十三岁去世。在乡 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并创作 了大量的田园诗。
文学成就
01
02
03
诗歌散文方面
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 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歌 散文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就。
音韵、节奏等音乐性表现
音韵
陶渊明在《饮酒》中注重音韵的和谐与美感,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回环 往复的音乐之美。如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双声等音韵技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字词的短长、轻重、缓急等变化,形成起伏跌宕、疾徐有致的节奏美。这种 节奏感与诗人饮酒后微醺的状态相契合,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与情感的波动。
陶渊明《饮酒》ppt 课件
• 诗人陶渊明简介 • 《饮酒》诗歌背景及内容 • 《饮酒》中的意象与意境 • 《饮酒》中的艺术手法与技巧 • 《饮酒》主题思想探讨 • 《饮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
目录
01
诗人陶渊明简介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出生于没落仕宦家庭,自幼修习 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 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
饮酒陶渊明赏析
饮酒陶渊明赏析
陶渊明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饮酒的内容。
这些诗歌充满了人生感悟,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饮酒是陶渊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他的饮酒诗歌更多是象征性的,以此来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
一,饮酒在陶渊明诗中的意义
饮酒是陶渊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他用充满智慧的诗句,表达出对生活的意象。
陶渊明说:“意气饮酒相随日,行乐半为释苦思”,他用这句诗句抒发了悲情苦楚,表达出对纷繁复杂人生的感慨。
更有经典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充满情怀,表达出陶渊
明对漫漫人生路的无奈和思考。
此外,饮酒也代表着陶渊明对友情的珍视,“解饮恩义两忘,手把芙蓉一笑送”,“落花相送醉里,唤友破
镜难圆”。
他表达了友情在饮酒之中的永恒,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二,饮酒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曾表示,“天下之乐,唯饮酒宴也”,他喝酒以抒发心中的感情。
他认为,饮酒能让人放松情绪,使人获得快乐,甚至可以释放思想。
因此,陶渊明喜欢喝酒,也给了他很多思想灵感。
此外,饮酒也是陶渊明对子女友谊的表达,他说“春色甚难自,身外有子情”,
饮酒是他和子女们更进一步联系的方式。
三,陶渊明的饮酒文化
陶渊明的饮酒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喝酒和饮酒的场景,他喝酒是有原因的,是有意义的。
他的
饮酒文化,借酒宴互相映衬,让意象充满诗意,表达出人生的模糊、苦楚、无奈和漫漫人生路上的感慨。
总而言之,陶渊明以充满智慧的诗句,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慨,饮酒也是他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其饮酒文化也积极影响了中国古代晚期的文化氛围。
饮酒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饮酒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摘要:一、饮酒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陶渊明的生平介绍2.饮酒诗的创作背景二、饮酒诗原文及注释1.原文内容概述2.原文详细内容3.注释解释三、饮酒诗的翻译1.英文翻译2.翻译赏析四、饮酒诗的主题与意义1.诗的主题解析2.诗的意义解读五、总结1.饮酒诗的艺术价值2.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正文:一、饮酒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并称“陶谢”。
2.饮酒诗创作于东晋时期,陶渊明在诗中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二、饮酒诗原文及注释1.原文内容概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原文详细内容:我建了个小屋,坐落在喧嚣的尘世之外。
请问我是如何做到的?因为我的内心远离了这些纷扰。
在东边的篱笆下摘菊花,心情悠闲地看着南边的山峦。
山间的气息白天黑夜都很美好,飞鸟结伴归来。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却又忘记了言辞。
3.注释解释:结庐:建造小屋。
人境:喧嚣的尘世。
尔:如此,这样。
心远:内心远离纷扰。
地自偏:地方自然就偏僻了。
采菊:摘菊花。
悠然:悠闲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气息。
日夕:白天黑夜。
相与还:结伴归来。
三、饮酒诗的翻译1.英文翻译:I built a small house, away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world.How can I do this? Because my heart is far away from these disturbances.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 leisurely looking at the southern mountains.The air in the mountains is beautiful day and night, and the birds return together.There i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n this, but I want to distinguish it and forget the words.2.翻译赏析:这首诗的英文翻译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饮酒》中的真意
陶渊明《饮酒》中的真意作者:张静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6期《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是陶渊明归田以后所作。
诗前有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这组《饮酒》诗,虽是诗人“闲居寡欢”、酒醉以后所写,但并不都是用以“自娱”,以求欢笑。
透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的字面,不难看出深藏在诗人心头的烦恼与郁愤。
其中有的诗明显地表现出对行止不定、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如《饮酒》第六云:“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
”有的诗直叙自己与世不合、不愿苟同的志行节操,如《饮酒》第九云:“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有的诗托物寓意,写得疏淡纯真而又含蓄有致,如本文所举《饮酒》第五即是。
“此中有真意。
”其真意旨趣何在?让我们共同来品味一番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的起首是写作者所处之环境,看似平淡,却是一篇之纲领,“结庐”二字,造语奇特。
在“人境”之中,本当有一个象样的家,然而作者什么也没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这就是诗人在“人境”中所处之状况。
“结庐“,犹如蜘蛛结网一样,只求得有一个栖身之所。
诗人生活如此之苦,却安心守穷。
他说:“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移居》)又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这正表明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而无车马喧”一语,既是写诗人所处环境之幽静,又是作者厌世弃俗的心境写照。
在“人境”之中不免有车马之喧,贵族豪富们乘轩车、策飞马,熙熙攘攘,不可一世,然而诗人鄙视这种荣华富贵的生活,对权势者的车马之喧避而远之,置若罔闻。
诗人需要的是宁静,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喧哗之声。
“而”字一转,把诗人从“人境”之中带入“人境”之外,虚字运用之妙,于此可见。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
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
《饮酒》诗的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这是很有见地的。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
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在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东京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
这时,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乱起家的新军阀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正虎耽耽地欲代晋自立。
在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
”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
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贬时弊的。
他的这种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其思想感情、斗争精神是有共同之处的。
这两位诗人虽然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不同,各自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一个坚持革新政治而为守旧势力所不容,一个不愿与世俗为伍而弃官闲居。
但他们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高洁的人格却是一致的,也是一脉相承的。
陶渊明饮酒的主旨思想
陶渊明饮酒的主旨思想
陶渊明饮酒的主旨思想
导语:《饮酒》通过描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和悠闲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的《饮酒》表现了怎样的主旨?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吧。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创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深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释义:
"结庐",建造房屋;
"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
"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
主旨思想: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超然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让人回味无穷。
浅析陶渊明《饮酒》
浅析陶渊明《饮酒》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一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在回归山水的艺术创作中不仅仅注重对乡间山水的描写与个人意趣的表达,深层次的探索中,人们会发现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理念――在自然中完成作者个人的审美活动与情感升华。
本文以此诗为例,探讨诗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美学类型,体会其中超然物外的审美理念。
自然景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却说:“自然的东西都不是美的,美的东西一定不是自然的。
”美就是形式与情感的统一,二者结合方能达到美的熏陶。
人们的审美观会以一种情感观照的方式来审视事物。
这样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同样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一、诗中朴素真实的自然美与社会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单纯的自然景物本身还不能算是自然美。
西岳华山陡峭挺拔,高不可测,但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开凿山路,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来这里登顶作赋,作为一种人生标志,一种人生挑战,那华山又有什么美感可言呢?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关照,人也没有对其形成审美关系,那它只具有成为自然美的潜质。
不过诗中已明显将诗人的情感倾注于自然景物中,在自然之中见到美,是由于人和自然的契合。
正是由于此时此景,诗人在心中形成一种对田园风景的热爱和追求之情。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美。
诗人隐居于田园之中,与功利性的官场分离,摆脱了尘俗烦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通过参与同现实功利隔断的生活活动,改变人的生活境遇从而感受到自由、活力,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他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沉醉在美妙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让读者十分羡慕。
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感到一种内心舒展后的满足和平衡,产生了社会美。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自然的环境已与诗人的心境合二为一,诗人浑然忘我。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已经钟情于这种自然环境,并且欣喜到无法言语的地步。
所以,人处在纯粹的审美体验中,此时社会生活就具有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诗文的思想背景
【摘要】纵观陶渊明的饮酒诗文,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文非真要歌咏饮酒一事,而是另有寓意的,借酒抒发的用意十分明显。
饮酒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能帮陶渊明减轻人生重负,保持心态的平衡。
他的饮酒诗文里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反应出他所受到的儒道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 [1]是中国文学史上写了大量饮酒诗的田园诗人,但陶渊明的饮酒诗也并非真要歌咏饮酒一事,而是另有寓意的,借酒抒发的用意十分明显。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也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2]可见,虽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的一种爱好,饮酒不但可以帮他冲淡内心的痛苦,也帮他减轻人生的重负。
他为了保持心态的平衡与思想的统一,选择了饮酒赋诗的处世方式。
在饮酒诗中,他或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在酒后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现实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主要的是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于陶渊明饮酒诗的思想背景做一分析,所以本文拟针对陶渊明诗文中的儒、道二家思想加以分析探讨。
1 儒家思想
陶渊明出身在传统仕宦世家,书香门第,虽然家道中途败落,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的人格与德行奠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学识方
面,他和其它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正如《饮酒》其十六所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从小便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
而儒家对于做官的态度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要求知识分子在学识上、德行上不断充实完备自己,以便积极出仕,干预世事。
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心中充满了积极豪放的气象,面对纷繁复杂的时局,陶渊明也希望能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这种早年的远大理想,即使在他中年以后回忆往事的作品中也可找到踪迹:“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3]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可惜陶渊明面临的是魏晋这个黑暗混乱的时代,政治上充满血腥斗争,社会上尽是欺诈虚伪,再加上豪门大族把持权柄,寒门素士倍受压抑,怀抱志道者,很难有发展的机会。
依据儒家思想的教训,既然无法“兼善天下”,便要退而求其次,来“独善其身”了。
因此在他归隐之后,他时刻遵循着孔子“君子固穷”的遗训来鞭策自己,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看到他有多次提及固穷守节的志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其二)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饮酒》其十六)
陶渊明隐居后饱受饥寒之苦,但仍然能坚守固穷,不复出仕,背后必定有伟大的信念支持着他,他曾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而这个信念就是他所推崇的儒家之道。
他同时在诗中歌咏
了大量古代贫士,比如《咏贫士》七首,他便是想从先贤那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使自己获得一种内在的坚定力量。
而历代执守固穷节操之圣贤,确实给予了陶渊明无穷的信心。
他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着饮酒诗文说出了自己内心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他渴慕圣道的真切。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虽处于乱世,却始终能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没有随波逐流,并把儒家思想之精神内化成为自己高洁的人格。
陶渊明面对人生种种的无奈,虽然寄情于酒,但却不沉湎于酒,与魏晋名士放诞任性的行为,或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志向绝然不同,他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不可谓不深。
2 道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经学渐衰,道家思想兴起,使得道家思想普遍弥漫在文人学士之中,当时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的形势下,文人学士无辜被杀者比比皆是,为此,他们纷纷避祸,隐逸之风盛行,处在此时代思想下的陶渊明,虽自幼有儒学奠其根基,但同时也深受道家之思想的影响,从而使他最终走上了一条归隐的路。
道家的返还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等思想成为他反抗现实、蔑视权贵与功名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陶渊明尊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辞官归隐后,又说自
己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他的本性就倾向于自然,不喜欢受到约束。
于是乎在与现实官场不合以后,他便转而追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因此诗文中处处可见浓厚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特点就是注重道法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4]老子以“道”为宇宙之本体,而道的运行则遵循着自然的法则,也是人所依循的法则。
《庄子·大宗师》亦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5]也就是说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既然所有的都是天命注定的,那我们就应顺其自然,才能知天命,才能破除人世间的一切。
因此“自然”便成为陶渊明道家哲学理念的核心。
以人生观而论,他便认为人的生死、贫富、穷达,一切均当顺其自然,委运化迁,故他的诗文中经常提到“化”、“大化”等字词,如: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聊且凭化迁,终反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陶渊明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有天命注定,自然不将生死祸福得失,置于内心,因此在《自祭文》中他自述生平: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
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
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
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
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即便过着清贫的生活,陶渊明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心有常闲,泰然处之。
而对于一般世人所重视的建功立业,追取声名,陶渊明则是“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宠辱皆忘,漠然置之。
甚至是对于生死大事,他也视死如归,平静豁达。
一切听其自然,委运化迁,由此可见陶渊明对于老庄哲理感悟非常深刻。
尽管陶渊明归隐后遵循道家思想,努力追求回归自然,希望能摆脱世俗的影响,然而生活中太多的压力和苦闷,却让他无法如愿以偿,此时,转而寻求酒的帮助,借着畅怀饮酒,以求精神的超越和解脱,进入玄妙境界。
酒对陶渊明而言,是返朴归真的窗口,陶渊明饮酒,并非是他为了纵酒狂饮的感官享受,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情趣,是陶渊明藉以达到老庄道家所谓的“自然”境界的途径。
如《连雨独饮》一诗所述: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陶渊明从醉酒中感悟到了酒能使人远离世情、忘记万物、心任自然的理趣。
人世间的一切忧愁烦恼都可以忘掉,达到“任真”的境界。
而自己几十年来独自追求的惟有“任真”二字,甚至“形化”
了也不改初衷。
诗文的末尾两句“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意思就是说形骸虽然早已变化,可是只要那颗纯洁的心仍在,形体要变化就让他变化好了,又何需顾虑呢,生死之事顺其自然便是,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也是他超凡脱俗心灵的最高境界。
归隐的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生命中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他的隐居生活,很明显受儒道两家思想双重影响,但在政治不得一展抱负而隐居时,道家思想便成为陶渊明思想核心所在。
道家思想是引领陶渊明归隐的动力,也是求得自然的本性——真。
也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向,因此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必然有道家思想的倾向。
【参考文献】
[1]萧统.陶渊明传[m].中华书局,1962.
[2]萧统.陶渊明集序[m].中华书局,1979.
[3]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
[4]朱谦之.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1984.
[5]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61.
[责任编辑:王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