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企业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HTQ 亨通电子线缆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HTQ-XXX-XXX-2015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
2015-01-XX发布2015-01-XX实施亨通电子线缆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定义 (1)
4使用特性 (2)
5产品代号说明、表示方法及产品型号规格 (2)
6技术要求 (4)
7试验方法 (10)
8检验规则 (25)
9交货长度 (26)
10标志和标签 (26)
11包装、运输和储存 (26)
前言
本标准的编制按照GB/T1.1-2009的要求编制。

本标准由企业技术研发部提出。

本标准由企业技术研发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技术研发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X。

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的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所包括的电缆适用于纯电动及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内部高压电气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2900.10电工术语电缆
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
GB/T2951.2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21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耐臭氧试验热延伸试验浸矿物油试验
GB/T3048.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
GB/T3953-2009电工圆铜线
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
GB/T4909裸电线试验方法
GB/T4910-2009镀锡圆铜线
GB/T6995-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GB/T12528-2008交流额定电压3KV及以下轨道交通车辆用电线电缆
GB/T17650-1998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
GB/T17651-1998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测定
GB/T17737.1-2000射频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GB/T25085-2010道路车辆60V和600V单芯电线
GB/T25087-2010道路车辆圆形、屏蔽和非屏蔽的60V和600V多芯护套电缆ISO6722-2011道路车辆—60V和600V单芯电缆—规格、试验方法和要求
ISO14572-2006道路车辆—圆型,屏蔽及无屏蔽,60V及600V多芯护套电缆—基本性能及高性能电缆的试验方法和要求
SN/T2003.1-2005电子电气产品中铅、汞、镉、铬、溴的测定:第一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定性筛选法
SN/T2004.2-2005电子电气产品中铅、镉、铬的测定:第二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DIN EN14372-2004Child use and care articles-Cuelery and feeding utensils-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s
JB/T8137-1999电线电缆交货盘
LV216-2:2012汽车及其电动驱动器用高压屏蔽电缆的试验方法和要求
QC/T1037-2016道路车辆用高压电缆
3定义
GB/T2900.10中确定的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额定电压
电缆的额定电压是电缆设计、使用和进行电性能试验用的基准电压。

额定电压用U0表示,单位为V;
U0为任一绝缘导体与“地”(电缆的金属护层或周围介质)之间的电压有效值。

3.2尺寸值(厚度,截面积等)定义
3.2.1标称值
指定的量值并经常用于表格之中,在本标准中通常标称值引伸出的量值考虑规定公差,通过测量进行检验。

3.2.2近似值
一个既不保证也不检查的数值,例如用于其他尺寸值的计算。

3.2.3中间值
将试验得到的若干数值以递增(或递减)的次序依次排列时,若数值的数目是奇数,中间的那个值为中间值:若数值的数目是偶数,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为中间值。

3.3有关试验的定义
3.3.1例行试验(简称R)
由制造方在成品电缆的所有制造长度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所有电缆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3.3.2抽样试验(简称S)
制造方进行,按规定的频度在成品电缆试样上,或在取自成品电缆的某些部件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电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3.3型式试验(简称T)
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规范所包含的一种类型电缆在供货前所进行的试验,以证明电缆具有能满足预期使用条件的良好性能。

该试验的特点是:除非电缆材料、设计或制造工艺的改变可能改变电缆的特性,试验做过以后就不需要重做。

4使用特性
4.1额定电压U0:600V、1000V、1500V。

4.2工作环境和条件
4.2.2电缆长期使用环境温度:-20℃~105℃;电缆长期工作温度:-40℃~125℃。

4.2.3相对湿度: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3%(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

4.2.4海拔≤2500米。

4.3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如表1规定。

表1电缆弯曲半径
电缆结构特性电缆外径D≤20mm最小弯曲(mm)电缆外径D>20mm最小弯曲半(mm)
无金属屏蔽型4D6D
金属屏蔽型6D8D
5产品代号说明、表示方法及产品型号规格
5.1代号
5.1.1系列代号
新能源汽车用电缆…………………………………………………………EV 5.1.2电缆结构代号
单芯电缆……………………………………………………………………省略多芯电缆……………………………………………………………………M
5.1.3屏蔽特征代号
无屏蔽………………………………………………………………………省略铜丝编织屏蔽………………………………………………………………B
铝箔纵包+铜丝编织屏蔽…………………………………………………AB 5.1.4电压等级代号
600V (06)
1000V (10)
1500V (15)
5.1.5温度等级代号
80℃………………………………………………………………………A
105℃………………………………………………………………………B
125℃………………………………………………………………………C
150℃………………………………………………………………………D
175℃………………………………………………………………………E
200℃………………………………………………………………………F
5.1.6导体特征代号
铜导体.................................................................................省略镀锡铜导体 (X)
5.1.7特性代号
若有则加以规定。

5.2表示方法
产品的表示有型号、电压等级、规格组成。

5.2.1产品的型号、电压等级和规格组成排列顺序如图1所示:
特性代号
规格代号
导体特征代号
温度等级代号
电压等级代号
屏蔽特征代号
电缆结构代号
系列代号
图1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型号组成
5.2.2产品表示方法举例
125℃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额定电压交流1000V,线芯规格50mm2,表示为:EVB10C50。

表2:电缆常见型号和名称
型号规格范围名称
EV06C1-120mm2125℃6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
EVB06C1-120mm2125℃6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EVAB06C1-120mm2125℃6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铝箔纵包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EV10C1-120mm2125℃10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
EVB10C1-120mm2125℃10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EVAB10C1-120mm2125℃10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铝箔纵包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EV15C1-120mm2125℃15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
EVB15C1-120mm2125℃15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EVAB15C1-120mm2125℃1500V铜芯TPE绝缘及护套铝箔纵包铜丝编织屏蔽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缆注:本表中未列出的电缆型号可按上面的规定组成。

5.3电缆的型号规格
电缆的常见型号规格见表2。

6技术要求
6.1结构
6.1.1导体
6.1.1.1电缆导体采用退火软铜丝或镀锡退火软铜丝绞合而成。

6.1.1.2导体应符合GB/T3956中第6类退火裸铜导体或者镀锡退火铜导体。

6.1.1.3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绝缘的毛刺、锐边及凸起的单线。

6.1.1.4导体的单线根数、单丝直径、导体外径应符合表3的规定,经供需双方同意,其他的绞合结构也可以采用。

表3:导体结构尺寸和电阻
导体规格
mm²导体单线根数/直径
根/mm
导体最大直径
mm
裸铜导体
20℃导体
最大直流电阻
Ω/km
镀锡铜导体
20℃导体
最大直流电阻
Ω/km
1.056/0.1532/0.20 1.5019.520.0
1.584/0.1548/0.20 1.8013.313.7
2.5140/0.1584/0.20 2.307.988.21
4224/0.15128/0.20 2.90 4.95 5.09 6344/0.15192/0.20 3.55 3.30 3.39 10588/0.15328/0.20 4.80 1.91 1.95 16952/0.15512/0.20 6.00 1.21 1.24 251456/0.15798/0.207.400.7800.795 352016/0.151120/0.208.700.5540.565 502856/0.151596/0.2010.50.3860.393 704032/0.152320/0.2012.50.2720.277 953056/0.203056/0.2014.80.2060.210 1203920/0.203920/0.2016.50.1610.164 6.1.2隔离层
导体的表面允许包覆一层合适的材料为隔离层。

6.1.3绝缘
6.1.3.1绝缘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或同等性能的复合物。

6.1.3.2绝缘应紧密地挤包在导体或隔离层上,且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体、导体和镀层(若有)。

6.1.3.3绝缘的颜色优先采用橙色(色号为RAL K7系列2003)或经供需双方同意的其他颜色。

6.1.3.4绝缘表面应光滑、圆整,色泽均匀,断面无目力可见的气孔和杂质。

6.1.3.5绝缘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表4规定的标称值,绝缘的最薄点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值,任何隔离层的厚度不包括在绝缘厚度中。

表4:绝缘标称厚度和最薄点
导体规格
mm²绝缘标称厚度/最薄点单位:mm/mm
电压等级600V1000V1500V
1.00.60/0.440.70/0.530.80/0.62
1.50.60/0.440.70/0.530.80/0.62
2.50.70/0.530.80/0.620.90/0.71
40.80/0.620.90/0.71 1.00/0.80
60.80/0.620.90/0.71 1.00/0.80
10 1.00/0.80 1.10/0.89 1.20/0.98
16 1.00/0.80 1.10/0.89 1.20/0.98
25 1.30/1.07 1.30/1.07 1.40/1.16
35 1.30/1.07 1.30/1.07 1.40/1.16
50 1.50/1.25 1.50/1.25 1.60/1.34
70 1.50/1.25 1.50/1.25 1.60/1.34
95 1.60/1.34 1.70/1.43 1.80/1.52
120 1.80/1.52 1.90/1.61 2.00/1.70
6.1.4金属屏蔽(适用于屏蔽电缆)
6.1.4.1单层编织屏蔽
6.1.4.1.1编织屏蔽层紧密地覆盖在绝缘的外表面。

6.1.4.1.2编织密度不小于85%。

6.1.4.1.3屏蔽层不允许整体接续,露出的铜线头应修齐,每1米的长度上允许更换金属线锭一次。

6.1.4.1.4屏蔽层应采用满足GB/T4910规定的镀锡圆铜线或GB/T3953规定的裸圆铜线编织组成。

6.1.4.2铝塑复合膜纵包+编织双层复合屏蔽
6.1.4.2.1铝塑复合膜紧密地纵包在绝缘外表面,包敷要平整,避免有翻边、漏包、褶皱等出现。

6.1.4.2.2铝塑复合膜纵包搭接率≥20%。

6.1.4.2.3编织屏蔽层紧密地覆盖在纵包铝塑复合膜的外表面。

6.1.4.2.4编织屏蔽层的其他技术要求见本标准6.1.4.1.2~6.1.4.1.4。

6.1.5护套
6.1.5.1允许护套前在绝缘外表面或屏蔽层的外表面包覆合适材料的隔离层。

6.1.5.2护套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或同等性能的复合物。

6.1.5.3护套应紧密地挤包在编织屏蔽或隔离层上,与编织屏蔽或隔离层紧密贴合但不应粘连。

6.1.5.4护套颜色优先采用橙色(色号为RAL K7系列2003)或经供需双方同意的其他颜色。

6.1.5.5护套表面应光滑、圆整,色泽均匀,断面无目力可见的气孔和杂质。

6.1.5.6护套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表5规定的标称值,护套的最薄点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值,任何隔离层的厚度不包括在护套厚度中。

表5:护套标称厚度和最薄点
导体规格
mm²护套标称厚度/最薄点单位:mm/mm
电压等级600V1000V1500V
1.00.60/0.410.70/0.500.80/0.58
1.50.60/0.410.70/0.500.80/0.58
2.50.70/0.500.80/0.580.90/0.67
40.80/0.580.90/0.67 1.00/0.75
60.80/0.580.90/0.67 1.00/0.75
10 1.00/0.75 1.10/0.84 1.20/0.92
16 1.00/0.75 1.10/0.84 1.20/0.92
25 1.30/1.01 1.30/1.01 1.40/1.09
35 1.30/1.01 1.30/1.01 1.40/1.09
50 1.50/1.18 1.50/1.18 1.60/1.26
70 1.50/1.18 1.50/1.18 1.60/1.26
95 1.60/1.26 1.70/1.35 1.80/1.43
120 1.80/1.43 1.90/1.52 2.00/1.60
6.1.6电缆外径
6.1.6.1电缆外径平均外径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电缆外径及公差
导体规格
mm²电缆外径平均值/公差单位:mm/mm
电压等级600V1000V1500V
1.0 4.30±0.20 4.70±0.20 5.10±0.20
1.5 4.60±0.20 5.00±0.25 5.40±0.25
2.5 5.60±0.25 6.00±0.25 6.40±0.25
4 6.60±0.257.00±0.257.40±0.25
67.30±0.257.70±0.258.10±0.25
109.40±0.309.80±0.3010.20±0.40
1610.40±0.4010.80±0.4011.20±0.40
2513.00±0.4013.00±0.4013.40±0.40
3514.30±0.4014.30±0.4014.70±0.40
5016.90±0.4016.90±0.4017.30±0.50
7018.80±0.5018.80±0.5019.20±0.50
9521.20±0.6021.60±0.6022.00±0.60
12023.90±0.6024.30±0.6024.70±0.60
6.2电气性能
6.2.1导体直流电阻
20℃时导体的直流电阻应符合表3的规定。

6.2.2绝缘和护套缺陷
绝缘及护套应能经受正弦电压火花试验,当接地的电线穿过测试电极时应不发生击穿。

火花试验电压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火花试验电压
电压等级V
试验电压(KV)
绝缘护套
60088
1000108
15001515
6.2.3浸水耐压
6.2.3.1电缆应能经受表6规定的浸水50Hz交流耐电压试验,试验电压(有效值):
表8:浸水耐压试验电压
电压等级/V30min施加电压/KV5min维持电压/KV继续升高电压/KV 60015/
1000158
15001510
6.2.3.2绝缘层按照表6中对应的电压施加30min,然后以500V/s的速度提高电压,直至达到表5规定的交流电压值并维持5min,后继续升高至表6中规定的电压(有需要时),不击穿。

6.2.3.3护套层进行浸水50Hz交流耐压(有效值)试验,电缆的护套应能承受1KV30min,升高电压到5KV,保持5min不击穿。

6.2.4绝缘体积电阻率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70±2)℃时绝缘体积电阻率应不小于109Ω·mm。

6.3物理机械性能
6.3.1绝缘和护套的机械性能
电缆绝缘和护套老化前后的机械性能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绝缘和护套物理机械性能
序号性能项目单位绝缘护套
1老化前机械性能
1.1抗张强度最小N/mm28.08.0
1.2断裂伸长率最小%180180
2老化后机械性能
2.1老化条件
温度℃表11表11
时间h240240
2.2抗张强度最小N/mm277
抗张强度变化率最大%±25±25
2.3断裂伸长率最小%150150
断裂伸长率变化率最大%±25±25
6.3.2高温压力
电缆应经受高温压力试验,试验温度按表12的规定。

电缆在承受试验电压时不应击穿。

表12加热试验温度
温度等级
试验温度,℃
机械性能老化和
短期老化a
高温压力、长期老化和环境循环温度b热过载c
A110±285±2135±3
B125±3100±2150±3
C150±3125±3175±3
D175±3150±3200±3
E200±3175±3225±4
F225±4200±3250±4注:a为耐温等级值(见5.1.5)加25℃;
b为耐温等级值(见5.1.5);
c为耐温等级值(见5.1.5)加50℃。

6.3.3分离力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导体规格≤6mm2的电缆。

6.4耐磨性
本试验适用于导体规格≤6mm2的电缆。

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执行“砂皮纸拖磨试验”或“刮磨试验”。

若执行“砂皮纸拖磨试验”,则耐砂皮纸拖磨的数据应不少于表14中砂皮纸的最小长度要求。

若执行“刮磨试验”,则循环次数不应少于表15中的规定。

表14砂皮纸拖磨试验要求
导体规格mm21 1.5 2.546
添加重量kg0.50.5 1.5 1.5 1.5砂皮纸长度min,mm420430280400500
表15刮磨试验要求
导体规格mm21 1.5 2.546直至切断电源时的循环次数5001500
6.5低温性能
6.5.1低温卷绕
电缆应能经受-40±2℃的低温卷绕试验不开裂,卷绕芯棒直径、重物、卷绕速度和圈数见表16,并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表16卷绕试验规定
导体规格a
mm2
芯棒直径mm
重量
kg
绕速
圈/s
最少圈数
min
参看7.6.1、7.7.1、
7.8.1、7.8.2、7.8.3节
参看7.7.2、7.7.3、
7.8.4节
a≤0.75
≤5×电缆最大外径≤1.5×电缆最大外径0.513
0.75<a≤1.5 2.513
1.5<a≤6512
6<a≤1080.50.5
10<a≤25100.50.5 25<a≤35200.50.5 35<a≤120300.20.5
6.5.2低温冲击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应能经受-15±2℃的低温冲击试验不开裂,重锤质量见表17,并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表17冲击试验规定
导体规格a
重锤重量,g
mm2
0.5<a≤4100
4<a≤10200
10<a≤25300
25<a≤50300
50<a≤120400
6.6热老化性能
6.6.1长期老化
电缆应进行3000h长期老化试验,试验温度见表12。

长期老化后在室温下按表1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并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6.6.2短期老化
电缆应进行240h短期老化试验,试验温度见表12。

短期老化后在-25±2℃温度下按表1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并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6.6.3热过载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应进行6h热过载试验,试验温度见表12。

热过载后在室温下按表1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并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6.6.4热收缩
电缆应能经受热收缩试验,试验温度为150±3℃,时间为15min。

试验后在任意端的最大收缩不应超过2mm。

多芯护套线其护套任意端的最大收缩不应超过4mm。

6.7耐化学试剂试验
6.7.1流体相容性
6.7.1.1浸液
成品电缆经耐化学试剂试验,卷绕后绝缘/护套应不露出导体/屏蔽,耐电压期间应不击穿。

6.7.1.2电池酸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6.7.2耐臭氧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应能经受192h耐臭氧试验不开裂。

6.7.3耐热水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应能经受耐热水试验不开裂,其绝缘和护套体积电阻率应不小于109Ω·mm,并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6.7.4温度和湿度循环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应能经受温度和湿度循环试验不开裂,在规定的耐电压试验中不应击穿。

6.7.5标志的耐久性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电缆上的标志应能经受标记的耐久性试验,试验后所有电缆标志应保持清晰。

6.8阻燃性能
电缆应进行阻燃试验,移去火焰后应在70s内自行熄灭,在试样上端应最少保留50mm的绝缘未被燃烧。

6.9低烟无卤性能(仅适用低烟无卤类电缆)
6.9.1燃烧时释出气体试验
在规定条件下,其燃烧时释放的卤酸气体总量应不大于5mg/g,PH值应不小于4.3,导电率应不大于10μs/mm。

6.9.2烟密度试验
在规定条件下,其透光率应不小于60%。

6.10环保性能
电缆的环保指标应满足欧盟RoHS指令和REACH指令的相关要求。

电缆的化学元素成分标准符合以下指标:
1)铅(Pb):≤1000mg/Kg;
2)汞(Hg):≤1000mg/Kg;
3)镉(Cd):≤100mg/Kg;
4)六价铬(Cr6+):≤1000mg/Kg;
5)多溴联苯(PBB):≤1000mg/Kg;
6)多溴联苯醚(PBDE):≤1000mg/Kg;
7)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P):≤1000mg/kg;
8)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酯)(DEHP):≤1000mg/kg;
9)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1000mg/kg。

6.11柔软性
电缆的柔软性是电缆结构和材料的综合反映,对电缆的敷设和长期运行寿命有影响。

验收办法可由供需双方双方协商确定。

6.12屏蔽效率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进行本试验
6.12.1当以转移阻抗表示时,在30MHz以下的转移阻抗应不大于31mΩ/m;
6.12.2当以屏蔽衰减表示时,在30-500MHz频率段,其屏蔽衰减应不小于70dB。

7试验方法
7.1总则
7.1.1一般试验条件
除了6.1、6.2.1、6.2.2节中的试样,用于所有试验的试样,除非另有规定,均应在23±5℃的室温下至少预处理16h。

除非另有规定,除例行试验之外,所有试验应在此温度下进行。

如不规定公差,所列数值可看做近似值。

7.1.2烘箱
除非另有规定,本标准所用烘箱均为热空气烘箱,在规定温度下,箱内空气每h应彻底交换8次至20次。

7.2结构尺寸
7.2.1导体单丝根数
导体单丝根数通过人工计数确定。

7.2.2导体直径
7.2.2.1试样
采用本试验须经买主和供货商协商。

如有争议,参照以下的标准方法。

标准试样:如有争议,可在3m长的试样上,每隔1m取20mm长的试样,注意不要损坏试样,将试样浸入浇铸树脂中,硬化后,沿与电缆轴垂直的截面进行切割。

7.2.2.2设备
采用测量绝缘及护套厚度所用的仪器进行本试验(见7.2.3节)。

标准设备:如有争议,用至少为10倍的线性放大器进行测量。

7.2.2.3程序
确定导体直径时可测量7.2.3节使用的试样的内径,并记录每个试样的最大内径。

标准程序:如有争议,可在标准试样上,用标准设备测量导体直径,并记录每个试样的最大导体直径。

7.2.3绝缘和护套厚度
7.2.3.1试样
在3m长的电缆上取3个试样,每隔1m采取试样,在电缆上剥下绝缘,试样取薄处的截面端面。

注意在制备过程中不要损坏试样。

如电缆上有凹陷的标记,制备第1件试样时应包括该凹陷处。

7.2.3.2设备
使用精确度为±0.01mm,且不会引起变形的测量设备。

7.2.3.3程序
将试样置于测量仪中,使切割平面垂直于光轴,确定最小绝缘厚度。

7.2.4颜色、外观
颜色、外观用正常视力在自然光线下检查。

7.2.5金属屏蔽密度
编织密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P=(2ρ-ρ2)×100
式中:P—编织密度,%;ρ—单向覆盖系数。

单向覆盖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D-编织层的节圆直径,mm;d—编织铜线的直径,mm;m-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n-每锭的编织线根数;L-编织节距,mm。

7.2.6电缆外径
7.2.6.1试样
制备3m长的试样
7.2.6.2设备
使用精确度为±0.01mm,且不会引起变形的测量设备。

7.2.6.3程序
每隔1m取3组测量值,记录每一点上最大和最小的电缆外径值。

7.3电气性能试验
7.3.1导体直流电阻
7.3.1.1试样
制备1m长的试样,加上必要的用于连接的长度。

可采用其他几根试样用于7.3.1.3节中调节电阻读数。

试样的端部应予焊接。

7.3.1.2设备
使用精确度为测量值±0.5%的电阻仪和精确度为±0.5℃的测温仪。

7.3.1.3程序
测量试样温度和长度(无焊接),确保连接牢固。

测量试样电阻,并用以下公式修正:
此处,
R
为修正至20℃时的导体电阻(mΩ/m);
20
为温度为t时测得的导体电阻(mΩ/m);
R
t
L为长度(m)(无焊接);
t为测量时的导体温度(℃)。

注:0.00393为铜的温度系数,100%电导率,20℃;如采用镀金属线或合金线,修正系数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7.3.2绝缘和护套缺陷
7.3.2.1试样
所有的电缆产品。

7.3.2.2设备
采用正弦波电压源,电压值按表7设定。

测试电极可为金属珠帘、金属刷或其他适用的电极。

电极的长度、频率视电缆通过电极区的速度而定,电缆上每点通过电极时至少应经历9个电压周期。

7.3.2.3程序
应为生产条件下对所有电缆进行试验,亦可采用准确度相同的其他检测方法
7.3.3浸水耐电压
7.3.3.1试样
试样长度至少为350mm,在其各端剥去25mm的绝缘并将导体端部扭绞在一起形成环状。

7.3.3.2设备
如图2所示将试样浸入盛有部分盐水的不导电的槽中(NaCl重量占水的3%)。

试样端部露出水槽。

电压源频率为50Hz或60Hz。

图中:1.试验电压;2.不导电容器;3.电极;4.试样;5.盐水槽
图2耐电压试验装置
7.3.3.3程序
应如图2所示浸4h,在导体和槽间施加表8规定的试验电压,时间为30min;然后以500V/s的速度提高电压,直至达到表8规定的试验电压并维持5min。

7.3.4绝缘体积电阻率
7.3.4.1试样
试样长度至少为5m,剥除护套及编织,并在其各端剥去25mm的绝缘。

7.3.4.2设备
在不导电的容器中冲入温度为(70±2)℃的自来水,采用具有500V.dc电压的电阻测量仪,亦可采用100-500V.dc电压的电阻测量仪。

如有争议,采用具有500V.dc电压的电阻测量仪。

7.3.4.3程序
将试样在水中浸2h,其两端伸出水槽约250mm,在导体和水槽之间施加dc电压,1min后测量绝
缘电阻并按以下公式算出绝缘体积电阻率:
其中,
为体积电阻率(Ω.mm);
ρ
L为浸入水中的长度(m);
R为绝缘电阻(Ω);
D为绝缘外径(mm,见7.2.7节);
D为导体直径(mm,见7.2.2节)。

7.4物理机械性能
7.4.1绝缘及护套拉力
7.4.1.1试样
试样必须按以下规定制备:
a)试样准备
从大约3米长电线上取下3段大约1米长试样,当从电线上不可能取得试样,或不适于取得
试样时,使用和电线绝缘料相同质量的材料。

将材料制成1到3mm厚薄片,切下试样,置于室温5小
)
时或更长时间。

b)试样形状以及调节
试样形状应当是管型,绝缘体内径小于5mm,否则,试样应当是哑铃状-管状试样长度应当在150mm 左右,并将中段的50mm 部分作拉伸测试。

-用适当的方式移除哑铃状试样表面粗糙部分,以使其表面光滑。

厚度应当接近原件厚度。


而,当原件厚度超过3mm 时,调整试样厚度到大约3mm。

-哑铃形状试样应当准备3或4个哑铃形状片,如图3所示。

然而,试样被夹部分宽度应当至
少为7mm。

c)横截面积计算
横截面积必须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1)
管型横截面积使用以下方程式计算。

此处:
a:横截面积(mm 2
)D:电线外径最小值(mm)d:导体直径平均值(mm)
2)为确定哑铃形试样的横截面积,用螺旋测微仪测试试样厚度,每个试样至少测5个点,把
测得的最小厚度乘以平行部分宽度(一个冲模宽度)。

注:阴影面积显示试样加持部分
图3哑铃状测试片
7.4.1.2设备
使用的拉伸与压缩设备应符合GB/T 16491-2008的规定。

断裂载荷应在设备容量的15%到85%范围内。

设备负载显示公差须经过校正,以保证公差总在±2%范围7.4.1.3程序7.4.1.3.1老化前
测试前,将试样放在室温保持一个小时或以上时间。

以适当方式用夹具把试样紧紧夹住,以防止测试时试样扭曲或其他问题发生。

以大约250mm/min 的速度拉伸试样,测得负载,以及试样断裂时在参考范围内的的伸长距离。

通过获得的断裂负载和伸长量,用下面的方程式计算绝缘拉伸强度以试样的平均值。

如果试样断裂在参考范围之外,从记录上排除这样的结果,并使用其他的试样再次测试。

拉伸强度
此处,
δ:拉伸强度(MPa)
F:断裂载荷(N)
A:试样横截面积(mm2)
伸长率
此处,
ε:伸长率(%)
:在参考范围内的试样断裂长度(mm)
L
1
:在参考范围内的测试前长度(mm)
L
7.4.1.3.2老化后
先按表12的规定进行老化处理后,再按7.4.1.3.1节的程序进行本项试验。

7.4.2高温压力试验
7.4.2.1试样
制备3件各长600mm的试样。

7.4.2.2设备
烘箱温度在表12中列出
图中:1.试验框架;2.试样;3.支承座
图4高温压力试验装置
试验在图4所示设备中进行,设备应不振动,用刀片在试样上垂直施加力F。

其中:
F为施加在试样上的垂直力(N);
0.8为系数,单位为N/mm;
D为表6中相应的电缆外径最大值(mm);
I为表5中相应的护套厚度的标称值(mm),
力的计算值应在较低位数上四舍五入,但差值不能超过3%。

7.4.2.3程序
将试样按图4所示固定于支承座上,使试样在刀片压力下不发生弯曲,设备的负荷和刀片垂直于试验的轴线,施加于试样的中部。

将试样承受负荷,不经预热,在烘箱中放置4h。

然后将试样在冷水中浸10s,对其他试样重复该程序。

取出后,对试样上承受压力的点,进行耐电压试验,试验按7.3.3节实施,但作以下修改:
-在施加电压之前,将试样在盐水槽中至少浸10min;
-施加1min的1kV电压(r.m.s);
-在施加1kV电压后不再提升电压。

7.4.3分离力
7.4.3.1试样
在3m长的电缆试样上按1m的间隔,制备3件长100mm的试样。

如图5所示,在电缆的一端切开长25mm的绝缘(图5中的A-B)并予剥离。

然后割下试样,使留有50mm的未处理段(B-C)。

7.4.3.2设备
采用类似图5的一种试验设备,在金属板上有一个直径约等于导体的圆孔。

拉力机构以250mm/min 的速度拉试样,在设备与导体之间不长生摩擦。

7.4.3.3程序
将试样置于该设备中,以250mm/min的速度拉试样,在设备与导体之间不产生摩擦,记录为F。

在其他试样上重复该过程。

如果在移动时50mm的绝缘部分(B-C)发生挠曲,制备新的、(B-C)长度为25mm的试样并重复上述程序。

图5分离力试验装置
7.5耐磨性
7.5.1砂皮纸拖磨试验
7.5.1.1试样
制备1m长的试样,在各端剥去25mm的绝缘。

7.5.1.2设备
本试验采用150J的金刚砂皮纸带,每隔75mm(max),设10mm的导电带,导电带垂直于砂皮纸的边缘。

按照图6,在枢轴臂上安装适合的支架,将试样定位在砂皮纸磨擦带的未用过的部分。

支架、支承杆及枢轴臂的组合,在试样上施加(0.63±0.05)N的力。

垂直施加于试样上的力,是上述组合和添加重物所施加的力的总和。

添加重物应符合表15。

7.5.1.3程序
将试样在一块未使用过的砂皮纸磨擦带上就位,使试样绷紧但不使其拉伸。

将添加重物和支架放于试样的上部。

以1500±75mm/min的速度在试样下拖拉砂皮纸摩擦带,当芯线暴露时,记录砂皮纸磨擦带的(移动)长度。

将试样移动50mm,并顺时针转动90°,重复该程序,总共需记录4个读数,将其平均确定为试样耐砂皮纸拖磨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