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园》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第一篇:《说园》读书笔记
《说园》读书笔记
《说园》者,类似于“园话”也。
全书一万多字,取文章之形貌而蕴诗话体之精神,其神采全在于一则一则园林赏鉴文字中,连缀铺展成文,具体说明先生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以及品赏原则的感悟。
你如有兴趣,不妨把文中精彩辞章摘抄出来,分类纂辑,加上前言后记,裒为一册,就是一本特色鲜明的“陈从周园话”。
《说园》是一本大书。
其大不仅因为内容丰富,更因为格局阔大,打通了古典诗词书画曲多种艺术的畛域,揭示传统文化的奥妙和精髓,传达出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趣味。
全书有五篇文章,渊深海阔,要言不烦。
其大要则有:中国园林,叠山理水,宛自天开;有法无式,追求独到;注重意境,蕴藉有味;讲究立意,每个欣赏点是一幅不同的画,画面有静观、动观之分,赏景有仰视、俯视之妙。
园外有园,景外有景,整体布局,尽赏历史、文化之美。
可以说,园林是中国人心灵在大地上的立体展示,故以诗书画曲之理可悟园林艺术的奥妙也。
《说园》既是一部园林艺术的论著,也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在语言运用上,它长短参差,多用短句,多用偶句,多用四字句,畅达明快,而又婉约清丽,有一种地道的汉语味和中国风。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
聊聊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意,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
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此意在内。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阅读这样的文字,如游览园林一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引人入胜。
先生不求文章名世,然观其所作,皆雅洁可诵,斐然成章。
早年曾读过他的散文集《衣带集》,多年来赏玩不置,弦歌不辍。
这次重读《说园》,得江苏文艺社汪君修荣之助,惠赠我《陈从周全集》一套,取读《苏州园林》一册。
这是一本苏州园林摄影绘图集,是陈先
生早年代表作。
书中那一幅幅苏州园林典型景点的摄影,题以宋人词句,以及手绘的园林建筑图,美景与诗词并置,古典共现代一体,极大地增添重读的体验和乐趣。
先生一生记园、说园、造园,是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连接古与今,中与西,知与行,创造新的园林艺术传统。
他胸中有山水,笔下有文章。
诚如俞平伯先生在《书带集》序言中所说,“其出行也,访奇考古,有济胜具,足迹几遍天下;其治事也,勤恳孜矻,不避险阻。
凡云霞雾阁,断井颓垣,皆立体之图绘也;朝晖暮霭,秋月春花,皆大块之文章也。
天赋慧心与躬行实践,既已相得益彰,而命笔遣辞又俊得江山之助”,让人读其书,相见其为人。
第二篇:《马说》读书笔记
初读《马说》这篇文言文,便令我感慨万千。
作者初登仕途而得不到朝庭的重用曾三次上宰相府求用,却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所以写下此文,来抒发自己那种“伯乐不常有”的情感。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匹天赋极高,不合适的方法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因终究没有遇见“伯乐”,而成为了一支怀才不遇的“凡马”。
而喂马的人却用不合适的方法去饲养和对待这批‘“千里马”,从而埋没了一匹“千里马”。
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喻为“千里马”,把目光短浅的统治者喻为“食马者”,并且在最后,食马者还不是非:“其真不如马也”,从中可以看出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把人才丢失。
此文直接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的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无能感到深恶痛绝,并进行猛烈的抨击。
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才能得到人们的重视。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就应该展现你的风采,让“伯乐”发现你。
社会其实是一个公平,公证的竞争平台,只有每个人靠真才实学赢得社会地位,所以只有靠自己。
但是,在如此强烈的社会竞争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是勤奋努力,自力更生,方能丰衣足食!不然即使有上万双手托付着你,你也只能成为一匹“凡马”。
自力更生,方能丰衣足食!
第三篇: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一)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
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
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着名园林代表作之一。
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
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
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
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
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
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
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
”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
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
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
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
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
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
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
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
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
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
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
要想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中国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中国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说园读后感(二)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
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
“水随山转,山因
水活”。
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
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与借景抒情有异曲
同工之效。
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
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
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
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
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第四篇:读《说园》有感
园说
——读《说园》有感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
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
有着这一手法。
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
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
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
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
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
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第五篇:《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说园》读后感1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
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
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著名园林代表作之一。
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
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
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
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
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
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
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
”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
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
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
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
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
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
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
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
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
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
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
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
要想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中国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中国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说园》读后感2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
了一个“园”。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
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
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
情的对象。
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
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
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
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
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
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说园》读后感3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
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
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部分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
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