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_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为例Ξ
周亚成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点, 然而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本文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的调查资料为依据, 展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现存状况, 对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哈萨克族; 传统技艺;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C 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820 (2006) 022*******
‚‘技艺’一词兼有技术和技巧两种含义。
技术是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有用之物的手段, 而技巧则是有效地应用某种技术的能刂。
制作传统的手工业品确实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技巧的‛1 。
民间技艺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传统课题, 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器具制造技艺和饮食、服饰制作、房屋建造、旅行运输、制陶、冶炼等生计活动中的手工制造技艺及其相关内容。
哈萨克族是我国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 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色。
目前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保留尚多, 但是随着定居的逐步实现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型, 传统民间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问题。
本文以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留、现存状况为例, 试谈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是昌吉市惟一的一个哈萨克民族乡, 全乡90% 的人口为哈萨克族。
胡阿根村是阿什里乡下属的 5 个行政村之一, 全村203户, 843 人, 除了有4户一方为乌孜别克族外, 其他均为哈萨克族。
胡阿根村2001年成立, 村民大部分是1998 年后从昌吉南山山区定居下来的。
胡阿根村距离阿什里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 距昌吉市35公里, 距乌鲁木齐市60 多公里, 昌吉市30 路公交车每天8 次往返胡阿根村和昌吉市。
胡阿根村虽然距离城市不远, 而且交通方便, 定居后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是胡阿根村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仍然较浓, 其中最突出地体现在民间传统技艺( 参见封三部分附图)的传承和延续方面。
一、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现存状况
( 一) 民间生计技艺的传承生计技艺包括生产
和生活中的技巧和技术, 如
生产技术、饮食、服饰加工、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的技艺等。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定居后分到了农耕土地,但牧业生产作为传统产业仍占着主导地位, 2004 年底全村共有牲畜5850 头( 只) , 其中绵羊4349 只, 山羊987 只, 牛401 头, 马98 匹, 驼15 峰。
在牧业生产中, 生产方式较之定居前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哈萨克族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畜牧业生产技艺, 在生产中占较大的比重, 对生产的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
如放牧时按照季节的不同转场放牧, 对草场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般在夏末秋初给羊群配种, 来年4月产羔, 这时天气转暖, 帅羔易活, 嫩草也长出来了, 利于母畜哺乳。
整个夏季草好, 羔羊生长快, 等到秋季羔羊就可以上市, 冬季草少时留下生产母羊, 既减少了饲草的消耗量, 也利于羊群的饲养。
哈萨克族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畜牧业。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保留着很多游牧时的衣食住行习惯和技艺。
如在饮食制作上, 茶以传统的方式烧制成清茶、奶茶、奶皮子茶、酥油茶等, 特别是奶茶香甜解渴、驱寒去疲劳。
11 月、12月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大多要冬宰, 把肉加工成熏肉、风干肉、熏肠、马肠等。
夏秋季牲畜产奶多的季节, 村里的妇女们就忙着打酥油、做奶疙瘩、酸奶、奶酪等哈萨克族传统食品。
这些以传统技艺制作的特色食物, 具有存放时间长、营养价值高、不含化学药剂的
Ξ收稿日期: 20052112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哈萨克族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调查社会文化研究‛( 04BM Z027) 。
作者简介: 周亚成(1962- ) , 女, 陕西富帄人,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从事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研究。
86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特点, 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定居后有了土木结构或混砖结构的固定住房, 毡房使用得少了。
虽然居住建筑的形式变了, 但在房屋的布置技巧和审美方面仍保留着传统的特色。
一走进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人家, 从房屋的陈设和布置一眼就能看出是哈萨克族人家: 屋内清洁卫生, 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般家里每个房间都是一张用木板搭起来的大床, 床上铺各种各样的地毯, 墙上挂挂毯。
地毯都是妇女手工缝制的, 颜色亮丽、美观。
在床的上方挂有马鞭、猫头鹰羽毛或狐狸皮等传统装饰物。
床靠里侧一边, 整齐地摞着被褥。
哈萨克族人家被褥都准备得较多, 除了自己家里人各有一套外, 一般还要准备多床客人使用的被褥。
哈萨克族妇女心灵手巧, 她们用各色花布绸缎做被子, 褥子里外也都用布、绸包裹, 在被褥的一头钉有纽扣, 以便使用时分清上下方, 有纽扣的一头是上方。
整齐地摞起来的被褥用绣花的布帘或毛毯遮盖, 上面摆放枕头。
在床铺的使用方面,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也保持着过去住毡房的传统, 床铺不仅是睡觉、休息的地方, 而且也是待客、喝茶、吃饭、聊天的地方, 村民仍习惯于席床而坐, 很少使用桌子、凳子。
胡阿根村村民的服饰同多数哈萨克族一样, 流行的服饰受到人们的喜爱, 西装、夹克衫、皮衣、羽绒服、大衣等成为村民日常的服饰。
但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对传统服饰也同样钟爱, 在节日、庆典活动时,村民会穿上传统的服饰。
如: 男子的‚吐马克‛帽、小花帽、小白帽、皮靴等; 女孩子喜爱戴‚塔克亚‛; 中年或老年妇女常戴叫做‚克依莫谢克‛的套头巾。
戴‚克依莫谢克‛之后要配披‚什拉乌什‛,‚什拉乌什‛是一种披在肩上的大套头巾。
帄常妇女多戴朴素大方的盖头巾或各色方头巾。
姑娘们出嫁时戴尖顶帽‚沙吾克列‛。
传统的服饰一般是手工制作, 村上的妇女多有缝制传统服饰的手艺。
马曾经是哈萨克族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哈萨克族谚语说‚马和歌是哈萨克人的翅膀‛。
哈萨克族在放牧、出行、转场时都要依靠马。
现在到胡阿根村依然时常看到骑着马的村民在村周围放牧、在公路上行走。
有的村民在男孩子七八岁时就让孩子学习骑马的技艺。
( 二)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留哈萨克族民间传
统手工技艺和制品民族特色浓
郁, 如制毡、熟皮子、制作马具、打制首饰等。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技艺, 这也是本村显得古朴、传统的一面。
村上的妇女大多数都会绣制地毯, 制作马具的匠人有 2 位, 银匠、首饰匠有 4 位, 木匠2位。
制毡、刺绣。
一到冬季相对清闲的时候, 村上的妇女们都在忙着制作地毯, 她们已经在秋季把羊毛
加工成了原色的毡子。
加工毡子使用传统的擀毡法:开始把毛铺在皮子或塑料单上用棍子敲打弹松。
羊毛全部弹完后开始制毡, 首先将事前准备好的草席子铺在较帄整的地上, 然后将弹好的毛均匀地铺在席子上, 洒上一层水, 再铺层羊毛, 再洒上一次水。
之后将铺好毛的席子卷成圆桶状, 外面用绳子捆紧, 再套上约7~8 米长的绳圈, 4~ 5 个人来回拉动, 半个小时左右羊毛成片后, 将擀成的毡子拿出来, 再卷起来, 用较细的绳子捆好以后, 往毡子上洒上一些温水, 由4~ 5 个人, 用胳膊来回揉动, 约一个小时, 毡子制成。
制好的毡子可加工成各色花毡。
胡阿根村的妇女制作毡子主要有五种方法: 第一种, 将一块擀好的毡子画上图案后剪开, 分别染上不同的颜色, 再按原来的纹路拼接, 用羊毛线缝起来, 制作技艺主要讲究对称性。
第二种, 在毡子上画好花纹, 将裁剪好的布缝制在图案上, 这种毡子图案多样, 做工精细。
第三种, 在整块毡子上, 画好图案, 然后用各色彩线将图案逢制成实心的。
第四种, 在整块毡子上画好图案,用彩线沿着图案边缘钩出花纹。
第五种, 传统的半圆形花毡, 过去主要铺设在毡房的火炉旁边, 内圈为小图案, 外圈为大图案。
现在为了在木板床上使用方便, 已改为长条形, 外面为小图案, 里面为大图案。
在制作各种花毡中, 以羊角花图案最为普遍。
花毡中第1、第 2 种制作程序最为复杂, 耗的时间也较多, 价格也较贵。
毡子除了自己使用外, 也是送人的礼品, 在亲戚朋友有喜事时, 常送的礼物就是毡子。
第1、2、3、
4 种毡子都可送人, 但以第1、2种为最好。
在铺毡子的时候, 也讲究第 4 种铺在最外面, 其它依次是第3种、第2 种或第1 种。
除了制作毡子, 村子里的妇女还编织、刺绣各类
生活用品。
如: 挂毯、箱套、手巾、挂帘、帏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遮盖被褥的布幔等。
刺绣时, 大块的刺绣品用绣框, 绣框用四根木料制成,
把布料、绒料或绸缎绷紧在绣框上, 然后用粉笔或酸
奶汁在上面画上花纹。
刺绣图案名目繁多, 有几何、
花木、飞禽走兽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
图案一般
是自己绘制, 也有的请精于此道的高手来绘制, 再用
各色细毛线、丝线、珠子绣成。
在胡阿根村有4~5 名妇女被村民们认为是绘图的高手, 她们不用样本, 完
全凭着经验临场发挥, 所绘图案流畅, 样式变化自如。
小块的绣品用圆的花绷绣制。
所使用的工具有
钩针、刺针和普通的直针。
现在胡阿根村有的妇女常
用打吊针的针来刺绣, 采用挑花、刺花、摞花、补花、嵌花、贴边花等刺绣技术。
制作马具。
胡阿根村现在常制作马具的有2人,
第3 期周亚成: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87
分别是约铁别尔根和约切木且。
其中约铁别尔根的手艺更好些。
约铁别尔根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熟皮子和制作皮具的手艺。
以前他主要是帮亲戚、邻里制作皮具, 包括熟皮子、制作整套马具的 5 大部件, 如马笼头、马肚带、后革酋、蹬带、缰绳。
2002年以后约铁别尔根开始买卖马具, 一般熟好的牛皮大张可卖到200 元, 小张卖180 元; 一幅马具可卖350 元。
2004年他卖了5 套马具, 8 张皮子。
约铁别尔根熟皮子用传统的方法。
先把皮子在
温盐水中泡24小时, 除去污渍和血迹, 晾干。
然后用酸奶发面, 一张皮子约要用10 公斤面。
发好的面连同皮子一起放进一个缸中, 将缸口封严, 在阳光下晒2 小时, 冬季可放在火炉边。
之后将面和皮子揉在一起放进塑料袋中扎紧口, 放15 天后拿出洗净。
刚熟好的皮子较硬, 可用羊油、马油、牛油软化皮子, 最常用的是羊油。
皮子熟好后, 要制成一套马具, 须先把皮子破成细条, 在订有钉子可挂住皮子的木桩上编制各种马具。
一般根据马具所要求的结实程度, 决定编织的根数和股数。
如: 马后革酋一般是三辫子, 20 根; 马笼头是七辫子, 30 根。
编织好后要用羊油抹擦, 使其柔软、结实。
约铁别尔根家有一套熟皮子和加工马具的工具, 工具并不复杂, 是常用的刀、剪、锤、钳子等工具,但制作出来的马具结实耐用, 也是牧民喜爱的用品。
打制首饰。
哈萨克族妇女喜欢带各种首饰, 特别是银饰物。
胡阿根村有两户人家会打制传统首饰, 一家是木垦, 一家是努肯。
努肯会打新式的银饰, 也会打传统式样的, 一般老年人打传统式样的多, 年轻人( 多为结婚准备的) 打新款的多。
他打制的首饰以银饰为主, 有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 还进行首饰的加工、清洗。
努肯主要为本村人打制首饰, 偶尔也有周围村上的人。
打制银饰的主要工具有: 脚踏打气袋、喷灯、各种模子、清洗机、成型机和其它小工具。
钉马掌、做马鞭。
胡阿根村会钉马掌的有4人, 会做马鞭的有2 人, 其中木拉勒最有名, 他既会钉马掌、也会做马鞭, 还干一些木匠活。
木拉勒是在定居前跟一个师傅学会了钉马掌和做马鞭的手艺。
一般夏天钉一副马掌是10 元, 冬天是20 元, 冬天的马掌要能防滑。
在山上时骑马的人多, 钉马掌的人也多。
定居后骑摩托车和开拖拉机的人多了, 骑马的人少了, 钉马掌的人就很少了。
除了钉马掌, 冬季闲时木拉勒做马鞭子, 他做的马鞭子样式很多, 马鞭挺子是用夹生的牛皮丝编制的, 由8 股、10 股或10 多股连接, 有的呈园锥形, 有的呈四棱形, 还有8 棱、10棱等多种。
鞭把是用小灌木( 兔儿条)做的, 外表光滑、木质坚硬。
精致的鞭挺, 配上枣红色鞭把, 上面再绕上
黄铜细丝, 美观漂亮。
有时他也做木匠活, 如: 做传统的箱子、木床等。
( 三) 民间娱乐、竞技技艺的留存哈萨克族民间
传统的娱乐、竞技活动较多, 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肯弹唱和马上竞技活动, 如赛马、刁羊、姑娘追等。
阿肯。
哈萨克族不仅男女老帅人人爱唱歌、会唱歌, 而且还有‚职业性‛的民间歌手——阿肯。
阿肯是对那些懂诗歌、能弹会唱的民间艺人的称呼。
他们是民间艺术的保存者、传播者和创作者。
哈萨克谚语说‚阿肯活不到千岁, 然而他的歌声可以流传千年‛。
阿肯知识丰富、感情充沛, 在民间普遍受到尊敬。
胡阿根村有 5 位被村民们认为是阿肯的人, 他们是: 努尔兰、赛毕约拉、玛依努尔( 女) 、胡斯曼、阿巴克。
他们经常参加有组织的对唱, 同时也常参加祭典礼仪、喜庆节日上的对唱和独唱。
驯马手。
哈萨克族民间马上竞技活动需要技艺, 这些技艺多在帄日的骑马训练中掌握, 而驯马是马上技艺能够进行的基础。
胡阿根村有 3 人是村里有名的驯马手。
驯马也是一件需要技艺的事。
在驯赛马的过程中, 首先是识别一匹马是否能成为赛马。
专门挑选赛马的人, 有丰富的经验和常识, 通常在马驹2~3 岁时相马。
首先是从外观上看三处: 头骨要高、肩胛骨要高、尾骨要高。
第二, 从马的蹄子上看, 一是秃蹄骏马, 即马蹄处光秃无蹄毛; 二是猫头鹰蹄骏马, 指马蹄处的毛较长, 可盖住蹄子周围。
第三, 骏马的蹄间距要小, 腰膀要窄。
第四, 良马的前肢肥大壮实, 跑起来有刂量, 善于长跑。
如果马的后肢呈外撇形, 则善于上坡奔跑。
第五, 鼻孔宽大的马也是良马的标志, 有助于马的呼吸、喘气和换气。
第六、翻看马的鼻孔, 若有5 个针眼大的小孔则认为是特别好的马, 次一些的马有 3 个孔, 其它的马则无孔。
第七, 查看臼齿, 若有一定深度, 则认为该马有劲, 是良马的预兆。
用大拇指量马的下巴颏处, 若有一拇指长, 则认为是良马。
挑选好的赛马, 冬天有2~ 3 个月的时间, 用苜蓿草喂养, 使马长膘肥壮; 春天时, 将马放牧在冬牧场吃青草, 约要一个月。
之后, 要用10 天的时间, 将马拴在树下或荫凉处, 有空要骑着马来回走动, 使马出汗, 让马身上的肉更加结实。
如果马消瘦过快, 要在饲料中加2~ 3 个鸡蛋喂养。
马正式参加比赛时, 比赛前10~15 天, 要训练马长跑2~ 3 次。
赛前的2~ 3 天内, 只给马喂青草, 不能喂苜蓿、大麦等饲料。
每天晚上至清晨, 将马系上长绳放在山上, 使其睡好、休息好。
早晨牵回后, 适当饮水, 然后放在畜圈内, 白天可短时间溜马, 但不易让马奔跑。
同时通过马的粪便和行走时的步态观察
88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马的健康状况。
一般长距离的赛马主要参加者是9~15 岁的男孩, 不让年纪再大的人参加长距离的赛马, 原因是他们腿长, 跑动时两腿打在马的胸部, 马会不舒服, 同时赛手体重太大, 会使马过于疲劳。
哈萨克人在赛马时, 通常要把赛马打扮一番, 有的在马的鬃毛上系上‚吐马尔‛(花色的、表示吉祥的线绳), 一为防‚毒眼‛, 二是为美观; 有的将马尾用各色毛线扎起来, 尾端呈燕尾状, 一方面使马跑起来方便, 一方面哈萨克人认为燕子是吉祥的鸟, 飞得高、飞得快。
参赛归来的马, 要慢慢走动2~3 个小时, 等马身上的汗完全消失后才能喂草喂水。
有的马出汗很多时, 要给马披一块毯子, 以防马着凉。
在胡阿根村, 民间传统技艺伴随着定居被移植到新的环境中,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间, 传统的技艺或作为一门手艺维持生计, 或作为一技之长让人获得一定的声誉, 传统技艺有着一定的生存空间。
电话已经普及外, 从表1 对胡阿根村家庭生活用品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到, 现代交通工具、生活用品不同程度地进入哈萨克族家庭, 必然对传统技艺的传承造成冲击, 如电冰柜的使用, 使一些家庭不再加工冬宰肉, 而将冬宰肉保存在冰柜中。
表1 胡阿根村家庭用品统计
用品名称数量
汽车
拖拉机
摩托车
电冰柜
洗衣机
手机
电风扇
电饭锅
煤气灶
望远镜
吉他
V CD 缝
纫机冬
不拉毡
房
12 辆
23 台
70 辆
62 台
5 台
11 部
7 台
2 个
17 个
42 个
7 把
12 台
67 台
72 把
15 架
二、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过去‚哈萨克族牧民离城市和定居的农业区一
般都较远。
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 他们必须自己动手解决住宿和穿衣问题, 并要自己打制生产工具、武器和家具什物, 同时还要加工各种食品‛2 。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形成是生存的需要, 也是哈萨克族智慧的反映。
胡阿根村哈萨克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留, 显示出传统技艺的魅刂和价值。
但是随着定居的实现和生产方式的转型, 民间传统技艺也受到冲击, 表现在:
1. 定居后居住环境的改变, 使部分民间技艺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如: 定居前胡阿根村村民都游牧在阿什里山中, 夏牧场气候凉爽, 冬牧场避风温暖, 毡房易拆易搭, 十分方便。
定居后毡房使用得少了, 全村的定居户中只有15 户保留有毡房, 有的家庭只留了毡房架子。
一方面是定居后毡房的用处少了, 另一方面定居点夏季炎热, 房毡易被虫蛀。
又如: 传统的皮革制品皮衣、皮裤等, 定居后基本上没有机会穿着, 因而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
2. 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技艺的冲击。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定居以后, 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帄的提高,如用水、用电、交通、购物的方便, 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用品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传统技艺下形成的产品减少或成为特殊场合的需要。
最为突出的是马匹的减少, 定居前胡阿根村每家都有2~3 匹、甚至更多的乘马, 现在全村共有马98 匹, 除了放牧骑乘马外, 摩托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养马、驯马、骑马的技艺都在萎缩。
在胡阿根村除了电视、
3. 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技艺的替代。
胡阿根村村民定居后, 通过电视、广播以及每年的‚科技之冬‛ 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逐步地被村民接受。
尤其在畜牧业生产中, 开始盖暖圈、进行冬羔生产、种植饲草饲料、建围栏草场、搞育肥生产等。
虽然传统的生产技艺在延续, 但现代牧业生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
的态势替代着传统的生产技艺。
4. 对传统技艺认识的偏差, 使得愿意学习、掌握民间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在哈萨克族中过去民间传统技艺的学习是必需的, 如牧业生产的技艺、骑马的技艺、手工技艺等, 而现在年轻人中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人少了, 生活中各种频繁出现的新的技术和知
识对年轻人的吸引刂更大, 他们认为传统的技艺以
及产品太‚土‛, 相比之下, 更愿意去学习新的东西。
传统技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人的问题。
胡阿根村的哈萨克族由于定居时间不长, 民间传统技艺的保留还比较完整, 特别是那些不受环境限制、又为村民喜欢的民间技艺有比较强的生命刂,如阿肯弹唱等。
但是随着胡阿根村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这个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子定会受到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远影响,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 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因为民间传统技艺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有些是民族自尊的象征, 是一个民族中特有的文化因素, 是一代代的人传承下来的, 如果间断, 这些文化的线索就可能消失。
胡阿根村虽说是
第3 期周亚成: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89
个小村, 是个最小的行政单位, 但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 既受到社会的影响, 又反映着社会的事象。
从民间传统技艺方面看, 胡阿根村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同多数地方一样, 基本上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有意识的保护刂量十分薄弱, 因此应当加强对民间技艺的保护刂度。
第一, 哈萨克族民间技艺多是建立在游牧文化基础之上的, 畜产品往往是一些民间技艺存在的基本条件, 因此传统技艺的保存和传承要有畜牧业生产的大环境。
而畜牧业总需要有人来经营, 长期保留哈萨克族的草场、牧场, 即使在定居后也能农牧并举, 这是哈萨克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的重要保证。
第二, 重视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现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重视。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也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政府部门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比如2004年7 月举办的阿什里乡首届哈萨克民俗风情暨天山风光旅游节中, 进行了阿肯弹唱以及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竞技项目的比赛, 进行了毡房布置、传统食物制作、手工艺品的展示和评比; 2004 年12 月举办了室内的阿肯弹唱会。
这些有组织的活动, 是对民间技艺发展的极大促进。
但是仅靠乡政府的努刂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民间技艺的保护方面, 乡政府往往是心有余而刂不足, 财刂、物刂方面对于一个还比较贫困的乡来说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刂支持。
第三, 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民间技艺的经济效益,是哈萨克族民间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之一。
哈萨克族民间技艺带有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色, 其价值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的角度看, 民间技艺的开发利用是哈萨克族群众致富的有利渠道。
如在阿什里乡新建的龙山滑雪场, 哈萨克族的毡房、食品等深受游玩者的喜爱。
如果在这些旅游区, 能配以传统技艺制作的各种产品, 不仅能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刂, 也能使牧民增加收入, 使传统技艺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应加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引导哈萨克族群众多开发以民间技艺为基础、现代工艺为支持的产品, 提高哈萨克族民间特有物品的价值和知名度, 使民间技艺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第四, 加大对民间技艺传承和保护的宣传刂度。
有后继者是哈萨克族民间技艺发展的关键, 一些民间技艺的萎缩和无人学习, 在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价值或者对传统的技艺太熟悉而忽略了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要加大对民间技艺价值和意义的宣传, 对优秀的民间技艺掌握者给予激励, 促进青年一代致刂于民间技艺的学习。
其实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大多与生产和生活有直接关系, 学习民间技艺也可以获得一门手艺和一技之长, 主要是应当对民间技艺有正确的认识。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 各民族都有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 这些民间传统技艺同样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古老的手工技艺, 只有极少数人还掌握, 因此特别需要加强保护和开发。
参考文献:
汪宁生. 文化人类学调查[M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
78.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 哈萨克族简史[M .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7: 179.
[ 责任编辑: 王正良]
1
2
On the I n her itan c e an d D eve l op m en t
of Ka za k Tra d it i ona l Fo l k Sk ill s
ZHO U Y a2ch e n g
(C ol l eg e of H um a n ities, X inj ia ng U n iv e rs ity , X inj ia ng , U rum q i, 830046)
A b stra c t: th e t r ad i t i o n a l Kazak fo lk sk ills a r e r i ch an d h a ve th e i r ow n ch a r ac t e r i st i c s. H o w eve r, af t e r th e Kazak se t t l ed dow n , th e ir p ro duc t i o n m o de an d w ay o f life ch an ged g r ea t ly. T rad it i o n a l sk ills a re co n f ro n t ed w ith p ro b lem s o f i n h e r i tance an d deve lopm en t. T h is p ap e r, o n th e ba sis o f th e su rvey da ta co llec ted o n e Kazak v illage, an a lyze s th e p re sen t situa t i o n o f t r ad i t i o n a l Kazak fo lk sk ills an d o f fe r s su gge s t i o n s o f how to p ro tec t an d deve l op th e m.
Key W ords: th e Kazak ,t r ad i t i o n a l sk ills, in h e r i tan ce an d deve l opm e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