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10页,第Ⅱ卷11至12页,共52道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1、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D、图中周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
2、“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3、“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

”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4、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

”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支那事变战迹の刊》一书由日本陆军新闻班监修,记录了“七七事变”后一年期间,日军侵略中国的全过程。

能够在此书中佐证日本侵略行径的是
①淞沪会战②南京大屠杀③九一八事变④占领广州、武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对《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抵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反映
B、利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与《天朝田亩制度》有性质差别
D、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杨秀清在《答复英人三十条并责问五十条诰谕中》说:“……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

立埠之事,侯后方定,害人之物禁。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①主张与西方各国平等通商、友好相处②期待与列强共同抗击清王朝③反对鸦片贸易④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9、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10、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11、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2、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13、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下列对“先驱”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民主政治②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③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④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5、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

这充分表明
A、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
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17、下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是当时
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
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

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毛泽东五月廿六日
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
C、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
18、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朱徐毛彭等之新动向》中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

”由此报道可以看出
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
B、《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
C、该社评是站在“剿匪”立场上立论的
D、工农红军已完成了战略转移
19、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0、下面是一幅近代战争形势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A、日本军队分三路向武汉开进
B、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
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21、下图是国庆节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上悬挂的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的巨幅画像。

国庆节这样悬挂伟人画像主要体现了
A、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全一致
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规划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
C、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新中国的成立是对孙中山革命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22、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23、“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于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3个月前公布,以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人。

许多地区参加讨论的人数达到了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城市和个别地区达到了90%。

全国人民在什么问题上都想到了,不论是有关宪法的,还是与宪法无关的。

关于该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
B、主要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
C、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民主的特点
D、规定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5、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26、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何以在大胜利中又有大失误。

”其中的“第三次反思”是在
A、解放战争胜利后
B、“大跃进”运动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文化大革命”后
27、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28、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29、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

其中该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C、1982年宪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31、1957年4月,毛泽东公开表示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台湾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意愿。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这说明1979年前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坚持和平统一,不主张使用武力解决
B、通过国共两党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
C、主张武力解决,但不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
D、坚持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2、1980年,第41届广州春季交易会规定可同来自港澳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

其直接背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两岸实现三通
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33、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次会谈是
A、1937年国共谈判
B、1945年重庆谈判
C、1949年北平和谈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34、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7年在评价香港回归10周年时说“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法兰克福汇报》主要是在强调
A、“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B、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C、香港回归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D、邓小平对香港回归做出了贡献
35、土豆,在大陆称“马铃薯”,在台湾叫“花生”……两岸部分字词的差异即将有典可查。

2012年2月8日上午同一时间,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式开通。

关于这一成果正确的是
①方便两岸同胞的沟通和语文的应用②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③对于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④有助于在台湾落实与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7、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

“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

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8、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39、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40、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日内瓦会议
41、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时曾说,非洲人民对我们有“德”。

我们中国人讲究“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有“德”主要是指
A、支援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B、支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支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斗争
D、支援我国国内经济建设
42、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

”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这两段话说明
①尼克松有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法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43、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毛泽东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A、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C、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新的严重威胁
D、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44、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1972 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标志“另一个时代开始”的事件是
A、中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45、图中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
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C、呼吁政府改善中日关系
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
46、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47、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48、 2011年3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安理会通过有关利比亚局势第1973
号决议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说:“我们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尽快稳定利比亚局势,制止针对平民的暴力行径。

……在安理会决议磋商过程中,中方和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

但遗憾的是,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和回答。

因此,中国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9、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功落下帷幕,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

这个城市在20世纪曾经①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②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③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
50、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

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2009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地区分布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卷Ⅱ共2小题,其中51题16分,52题34分,共50分。

51.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点一: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2008年5月27日在南京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

吴伯雄在拜谒后说,南京把中山陵维护得这么好,让我们很感动。

这就是正视历史的最好证明。

吴伯雄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热点二:2008年 6月12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抵达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

请回答: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从当时的基本国情分析,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说明了什么?(6分)
(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两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以上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6分)
(3)结合材料回答,作为中学生,我们从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4分)
52.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34分)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6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4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2分)
材料二:印度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经营西藏的邮政、电报、电话,并在西藏设有12个驿站,在亚东和江孜等交通要地驻有印度军队。

西藏解放后中国政府对印度的这些特权,原则上坚决主张废除,而在做法上采取了适当的步骤。

对于不损害中国主权而合乎西藏实际需要的惯例,则在平等互惠基础上暂允许其保留。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

……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

……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

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同志又总结历史,正视现实,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这一论断……精辟地揭示了当今时代特征的本质,深刻地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正确阐明了我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

——戴秉国《邓小平外交思想》
(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5)关于中印问题,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8分)
(6)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展的外交活动具有哪些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