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夯法在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的成功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强夯法在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的成功运用
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施工中,采取适应饱和软粘土动力固结加固的有效排水系统,运用塑料排水板插设在软粘土层中,起到有效的排水作用;或借助井点降水,有效的降低地下水位,然后严格控制强夯动力和夯击能,使软粘土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不过快上升,维持在合理水平上,既不破坏软土结构,又能加速软土中孔隙水的快速排出,达到稳步加固饱和软粘土的目的,成功的运用动力排水固结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打破了强夯法不能用于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施工的说法。

标签:强夯动力排水固结法饱和软粘土地基处理
1、引言
传统强夯法就是利用强大的夯击能给地基一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休结构破坏,形成夯坑,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

一般只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素填土、杂填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及粘性土。

但傳统的强夯法不适用于饱和软粘土,是因为饱和软粘土含水量高、渗透性差、强度低等特点,强夯作用下,软粘土不但结构破坏,而且渗透性大幅度降低,导致地基中孔隙水压力高而形成橡皮土。

从兰考至尉氏高速公路B07标段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施工中,我们摸索出一种适应饱和软粘土动力固结加固的有效排水系统,采取“先轻后重、逐级加能、少击多遍、逐层加固”的夯击方式,以不破坏土体结构为原则的收锤标准,形成一整套动力排水固结强夯法新工艺。

2、工程概况
兰考至尉氏高速公路B07标段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孙营乡、竖岗镇境内,起点桩号K88+000,终点桩号K97+000,路段长9Km,走向为东北至西南方向,地处黄河冲洪积平原泛滥区,河西南属黄河决口扇区,地势均较平坦。

路区内地下水埋藏丰富,埋深在0.3-8m左右。

K95+600~K96+800段(长1200米)处于低洼地,常年积水,在地基处理强夯影响深度范围内粉砂质粘土、淤泥粉质粘土,含水量为36% ~46%,粘粒含量高,粘性较强,基本承载力很低。

该段地基属于软基处理地段,并且该段为高填方路基,平均填土高度为10.3米。

原设计是采用传统强夯法施工,施工中出现严重橡皮土现象,施工两个月,工程一筹莫展。

最后不得不放弃传统强夯法施工,另辟蹊径。

经过我们多次试验,我们摸索出一种适应饱和软粘土动力固结加固的有效排水系统,采取“先轻后重、逐级加能、少击多遍、逐层加固”的夯击方式,运用动力固结排水强夯法施工,并在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施工中取得成功。

3、强夯试验段
兰考至尉氏高速公路B07标段饱和软粘土软基处理初步思路采取动力排水固结法,拟采用软粘土层中插设塑料排水板后强夯;或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再强夯两种方案。

试夯目的:
通过试夯试验,确定适合本地质条件的强夯各技术参数。

预测两种方案技术、经济效果。

试夯区试验设计:
强夯主要施工机具设备的选用:起重能力为40T履带式起重机,自动脱钩,保证自动脱钩要有足够强度,且施工灵活。

圆柱形夯锤重15T,直径为2.48m,设置4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为250mm。

试夯区为K95+600~K95+700段,分Ⅰ、Ⅱ区。

Ⅰ区采用软粘土层中插设塑料排水板后强夯;Ⅱ区采用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强夯。

每个区又分为行车道和路肩及边坡。

强夯垫层材料及铺设,采用碎石土作为强夯垫层,最大粒径为10cm,含泥量小于20%。

试夯区首次铺设60cm,第二次铺设40cm,设计总厚度100cm。

试夯参数的确定:
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也可按以下经验公式估算:
h=α√(Q×H) (1)
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m);
Q—锤重(t);
H—有效落距(m);
α—修正系数,可取0.5~0.8,若地基中设置排水通道时,α可适当提高。

Ⅰ区试夯段降排水设计和施工方法及其控制
Ⅰ区试夯段排水设计
动力排水固结法的关键是改善路基土的排水条件,因此可设置垂直方向和水
平方向排水体。

垂直排水体塑料排水板设置间距为1.0 ~1.2m,深度以穿透软土层为准,初步确定为6m。

水平排水体由砂垫层、排水盲沟和集水井组成。

在路基施工范围外5 米处挖设排水明沟,明沟深1.5 米,底宽1 米,边坡1:2,可以堵死外水源,也可以将施工区内排水排至外围。

间隔10~15m和30m纵横向开挖盲沟和明沟,确保地表水不滞留在施工区内。

在排水盲沟角点处设集水井,将井内水抽至场外,尽量降低地下水位。

4、强夯发在施工段的施工方法及其控制
Ⅰ区试夯段施工方法及其控制
点夯分两遍完成,隔点不隔行,单点击数一次完成,第二遍点夯在推平第一遍点夯坑前提下进行。

满夯也分两遍完成,先夯间满夯,再普夯,见图1。

点夯停夯标准,夯坑深度达1.0m,或最后两次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10cm 时,可以停夯。

实际施工时试夯区第一遍强夯单点击数3~4遍,夯坑深度1.0~1.1m,现场均已停夯,此时强夯机严重陷车,起锤也相当困难。

Ⅰ区试夯段实际试夯参数见表2。

控制间歇时间,两遍点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大于70%为准,一般间歇时间不少于20天。

点夯与满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大于50%来确定,一般间歇时间不少于15 天。

为使表层地基反应模量各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最后一遍满夯时将表层20~40cm深推,耙松晾晒后,再推平碾压,最后补铺40cm碎石土。

Ⅱ区试夯段降排水设计和施工方法及其控制
Ⅱ区试夯段排水设计在路基施工范围外 5 米处挖设排水明沟,明沟深 1.5 米,底宽1 米,边坡1:2,区域明沟相互贯通。

在路基施工范围外3米处设置外围封闭管,外围封闭管与明沟一样要求相互贯通,外围封闭管井点管间距为2 米。

并放置水位观测孔和孔隙水压力计。

井点降水管分深浅两种井点管(深管为5~6m,浅管为2~3m),井点管卧管间距为5m,井点管间距为4m,深管、浅管间隔布置,见图2。

降水完成拆除后进行强夯。

井位布置:按井位设计平面图安置抽水机组、总管。

成孔:水冲法成孔,外径约110mm。

下井管: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才能下管,管顶外露约200mm。

填滤砂:采取动水投砂,当成孔逐步澄清,即投中砂在管井周围均匀回填,孔口50cm 用淤泥封死。

设备安装:井点管与总管、真空泵机组连接后,进行运行调试,检查是否有漏气及死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抽水运行:真空泵机组安装真空表,注意真空度情况的变化,出水应先浊后清。

进行24 小时水位跟踪观测,水位下降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进行强夯。

Ⅱ区试夯段施工方法及其控制
第一次降水地下水位降至地面以下 2.5m,拆除小区内降水管,外围封闭管继续抽水,然后进行第一遍强夯。

施工时宜从一侧向另一侧施工,确保强夯后的孔隙水压力的释放。

第一遍夯能及夯点间距,行车道区夯能采用1000~1500KN·m,夯点间距4.0×4.0m梅花状布置。

路肩及边坡位置夯能采用800~1000KN·m,夯点间距3.5×4.0m梅花状布置。

第一遍点夯停夯标准,原则上夯4~6击,具体情况根据试夯确定,现场控制标准:
以现场最后一击,坑边0.5m处隆起量小于20cm确定最大夯能。

夯坑深度达1.0m,或最后两次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10cm时,可以停夯。

第一次强夯结束后推平后,需立即进行第二次插管降水,加速强夯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第二次降水水位降至地面以下3.0~3.5m 后,拆除施工区域内井点管,保留外围封闭管,进行第二遍强夯。

第二遍夯能及夯点间距,行车道区夯能采用1500~1800KN·m,夯点间距4.0×4.0m梅花状布置。

路肩及边坡位置夯能采用1000~1350KN·m,夯点间距3.5×4.0m梅花状布置。

第二遍夯点与第一遍夯点呈梅花状错位布置,击数暂定6 ~8击,具体根据试夯确定,标准同第一遍。

Ⅱ区试夯段实际试夯参数(见表2)。

控制间歇时间,两遍点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大于70%为准,由于采用人工井
点降水,一般间歇时间6~7天。

點夯与满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大于50% 来确定,一般间歇时间4~5天。

Ⅰ区试夯段与Ⅱ区试夯段试夯结果比较
点夯间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大于70%以上所需的间歇时间,Ⅰ区试夯段一般为21 ~28天,Ⅱ区试夯段一般为6~7天;点夯与满夯间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大于50%所需间歇时间,Ⅰ区试夯段一般为14 ~16天,Ⅱ区试夯段一般为4~5天。

Ⅰ区试夯段施工工期比Ⅱ区试夯段要长。

Ⅰ区试夯段施工成本比Ⅱ区试夯段低。

Ⅰ区试夯段强夯影响深度比Ⅱ区试夯段大。

动力排水固结法夯击时土体强度提高过程示意
夯击能量转化(瞬间t≈0)→夯击能量E(土体压密,沉降ΔS;土体变形瞬间转化内挤压力ΔP=ΔU)→土体液化(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强度P→O)→排水固结、土体密实→主固结(t≈几星期,时间T上升孔隙水沿裂缝排水,孔隙水压力ΔU 下降)→颗粒间距缩小→土体强度提高→次固结(t≈几个月,部分自由水又变成薄膜水,土体结构重新组合)→强度再次提高。

结语:由于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经比较,最后采用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再实施动力排水固结强夯法施工方案。

动力排水固结法严格控制强夯动力和夯击能,使软粘土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不过快上升,以确保软粘土不变为橡皮土,克服了传统强夯法用于软粘土的致命弱点。

动力排水固结法利用塑料排水板或井点降水,大大提高强夯的影响深度,用于加固深厚软土成为可能。

动力排水固结法采取严格控制强夯动力反复、逐步增强作用于软土,使软土中的超孔隙水压力维持合理的水平上,既不破坏软土结构,又能加速软土中孔隙水的快速排出,达到快速、稳步加固软土的目的,这是传统强夯法无法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崔可锐,岩土工程师实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路桥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路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李存宝;李元鑫;戴玉双;朱哲明;车辆荷载和静荷载对路肩式挡墙影响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152
[4] 余宜林;六潜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地质;2009年03期116
[5] 蒋家龙;刘长平;张正;特殊环境条件下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研究
及探讨[J];安徽地质;2011年04期73
刘泽君男(1974-)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路桥工程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