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关于七夕的诗词《辛未七夕》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李商隐在七⼣之时创作此诗,借⽜郎织⼥之事抒发⾃⼰喜悦感激之中⼜有些失望忧伤的情怀。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李商隐关于七⼣的诗词《⾟未七⼣》,欢迎鉴赏!
《⾟未七⼣》
唐代: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风⽟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译⽂
恐怕是仙⼈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期。

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要等待那⾦风四起⽟露凝成之时?
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注释
⾟未:唐宣宗⼤中五年(851)。

迢递(tiáodì):遥远的样⼦。

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指天空。

⾦风⽟露时:指秋天⽜郎织⼥相会之时。

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清漏”。

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酬:谢。

乌鹊:相传农历七⽉七⽇,乌鹊搭成鹊桥渡⽜郎织⼥相会。

乞巧:农历七⽉七⽇晚,妇⼥在院中陈设⽠果,向织⼥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刺绣缝纫的技巧。

《荆楚岁时记》
称“有嬉⼦于⽖上者则以为得巧”。

嬉⼦是蜘蛛的⼀种。

赏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是借⽜郎织⼥故事发端,表现⼈与⼈遇合的困难。

⽜郎织⼥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

传说中的⽜郎织⼥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年时间才能在七⽉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次。

⼆⼈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的这种⼼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

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暗寓⾃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风⽟露时。

”⼆句说,佳⼈的相会要经过耐⼼的等待,需要在⼀定的良⾠⾥才能实现。

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问。

“⾦风”表明时间为秋季,暗合七⽉在初秋之义。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描绘双⽅盼望相会时的焦急⼼情。

“渐移”表现嫌时问过得太慢。

这两句诗是说,⼆⼈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那些连接两岸的云⽓尚未接通,所以他们迟迟也未能过河相会。

这两句诗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在获得补太学博⼠的职务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还在焦急地渴盼着。

张采⽥解释这两句诗说“属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两句内容含量更⼤,思想感情也⽐较复杂。

诗⼈在这⾥⼜拈出七⼣的故事与习俗。

这两句诗的表⾯意思是说,⽜郎织⼥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要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灵⼿巧,⼈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果上以带来巧慧。

若再加以解析的话,前句是借⽤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的故事来暗喻⾃⼰是通过令狐绹的引荐搭桥才谋得官职的,对此事当然有⼼意要感激报答其恩德。

后句⼀转,意谓尽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

联系李商隐后来的⾏踪,这两句诗的语意就更明⽩了。

补太学博⼠后不久,李商隐就离开此职,到由河南尹改镇东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节度书记,⼗⽉改判上军,不久⼜升任检校⼯部郎中。

这便可证明李商隐对令狐绹的举荐虽有⼀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

他可能当时已在另寻出路,开始向“蜘蛛乞巧丝”了。

此诗的表现⽅法⾮常⾼明。

诗⼈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的传说、习俗与⾃⼰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起,借彼⾔此,既是彼⼜是此,使⼆者妙合⽆垠、浑然⼀体。

从表⾯意义来看,诗⼈是在写“七⼣”节⽇的情景,从古⽼的传说故事到⼀直延续的民间风俗乃⾄于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

若仔细品味,诗⼈在这形象的描述中⼜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将⾃⼰当时丰富复杂的内⼼世界含蓄地倾述出来,缠绵委婉,余味⽆穷,具有很⾼的审美价值。

另外,诗⼈利⽤谐⾳双关的⼿法,⽤“巧丝”来谐“巧思”,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帜,在于他⼼灵善感,⼀往情深,⽤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
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些爱情诗与⽆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传诵。

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法运⽤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绝。

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的第⼆座⾥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的独特风格。

如《重过圣⼥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世之感;《春⾬》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律诗,语⾔绮丽⽽对仗⼯整,⾳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

但他的诗中因爱⽤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其次,李商隐将⼈⽣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发展,善于⽤艳丽精⼯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不浮,远⽽不尽”,富有象征暗⽰⾊彩,有⼀种朦胧美。

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序说、⾃伤⾝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

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灵的象征,是⼀种纯属主观的⽣命体验的表现。

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亭寄怀崔雍崔衮》、《夜⾬寄北》、《⼣阳楼》等,较多抒写⾝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泛的师承。

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草美⼈的寄托⼿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

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

李商隐的⼀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描,脱胎于六朝民歌。

李商隐善熔百家于⼀炉,故能⾃成⼀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