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第一代计算机通信网: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通过通信线路把远程终端与计算机相连。
2.第一代计算机通信网有三个发展阶段:
(1)计算机通过多重线路控制器与远程终端相连。
线路控制器和调制解调器:
①调制解调器的主要作用:把计算机或终端使用的数字信号与电话线路上传送的模拟信号进行模数或数模转换。
②线路控制器的主要功能:进行串行和并行传输的转换以及简单差错控制。
(2)用前端处理机代替多重线路控制器。
通信处理机也称为前端处理机FEP,有时也可简称为前端机。
前端处理机分工完成全部的通信任务,而让主机专门进行数据的处理。
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效率。
(3)采用集中器把低速数据集中起来变成高速数据占用一条通信线路以降低通信费。
为了节省通信费用,可在远程终端较密集处加一个集中器。
集中器的一端用多条低速线路与各端相连,另一端则用一条较高速率的线路与计算机相连。
3.第二代计算机通信网: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网。
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1)电路交换
①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不适合计算机数据的传输。
②交换设备的功能:完成转接接续,使用交换设备的目的是
为多用户终端提供转接接续,并尽可能大地提高线路利用率。
③电路交换的关键点: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通路或传输带宽。
④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够灵活。
由此可见,必须寻找出新的适合于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
(2)分组交换
①分组交换概念: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即将到达交换机的
数据先送到存储器暂时存储和处理,等到相应的输出电路有空闲
时再送出。
②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在发送报文之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更小的等
长数据段,例如,每个数据段为1024 bit。
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
加上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
部也可称为“包头”。
分组中的首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是分组
的首部才包含了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而分组
交换网只有从分组的首部才能获知应将此分组发往何处。
③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比较
注:
[1]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必须经过“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三个步骤。
[2]面向无连接就是不先建立连接而随时可发送数据的传输方式。
4. 第三代计算机通信网: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通信网。
三.因特网时代
1. Internet概念: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
联而成的计算机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这就是Internet的一般性定义。
2. 因特网的前身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的
军用实验网,其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3. 从单个网络ARPANET到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83年,TCP/IP
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在1983到1984年间,因特网形成。
4. 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分别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5. 发展成为多级结构的因特网。
大致将因特网分为以下五个接
入级:第一级是网络接入点NAP,第二级是由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第三级是地区ISP,第四级是本地ISP,第五级是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四、因特网的标准化
1. 从1992年起,因特网协会ISOC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
ISOC
下设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
IAB负责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2. 因特网标准都是以RFC的形式在因特网上发表的,所有的RFC文
档都可从因特网上免费下载。
3. 制定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
①因特网草案,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②建议标准,这个阶段开始为RFC文档。
③草案标准。
④因特网标准
4. 因特网草案的有效期只有六个月。
5. 其余三种RFC:
①历史的RFC,被后来的规约所取代,或者是从未到达必要
的成熟等级因而未变成为因特网标准。
②实验的RFC,表示其工作属于正在实验的情况,不能在任何
实用的因特网服务中实现。
③提供信息的RFC,包括与因特网有关的,一般的,历史的
或指导的信息,通常由非因特网组织中的某个人写出。
五、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
1980年,铁道部开始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
1989年11月我国第
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运行。
1993年9月,建成新的
中国公共分组交换网CHINAPAC。
1994年4月20日,我国用64kb/s专线,正式连入因特网。
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
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
网CHINANET正式启动。
目前为止,我国陆续建造了基于因特
网技术并可以和因特网互联的9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