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摘要
《儒林外史》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并且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
马二先生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
首先,他有自己的人物形象所应该具有的悲剧性格。
由于无逃脱固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特征就必定是受到封建社会影响的。
其次,马二先生具有自己所应有的人性闪光点,这是因为在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中,毕竟是有为人们所赞颂的成分被一代又一代地接受和传承;最后,马二先生这一个人物形象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不论是在马二先生,或者说是作者所生活的时期,还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马二先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本文旨在以平等公平的视角来对马二先生进行分析和审视。
以期实现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完整复归。
关键词:马二先生;人物原型;忠诚崇拜;现实意义
The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of Mr Horse Two i n Satiring
Fictions
Abstract
Satiring fictions that involves in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and every character image has his own personality. Mr ma er can be regaeded as one of the more special characters. First, he has his own character image should have's tragic character. Because there is no escape fixed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the Mr.ma er characters of features will Mr By feudal society must be influenced. Secondly, with Mr ma er should shine through it because in human nature of Confucian school, after all is the inheritance of praise for people place generation components are accepted and inheritance; Finally, the Mr ma er characters have a Mr This era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Whether Mr in horse, or was it a second period of the life, or we live in this era, Mr. ma er has its profound meaning. This paper aims to be equal to the Mr.ma 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 analysis and look at Mr. ma e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r ma er characters full returned his own.
Keywords: Mr ma er; characters archetype;loyalty worship;
realistic significance
目录
前言 (1)
一、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和人性闪光点的交织 (1)
(一)马二先生对科举制度的忠诚和崇拜 (1)
1、马二先生对科举制度忠诚和崇拜的现实依据 (1)
2、马二先生因科举而形成的悲剧性性格 (2)
(二)马二先生对朋友的仗义疏财和以德报怨 (2)
1、儒家思想中关于为人处事之道合理概述 (2)
2、马二先生对公孙、憨仙等人的古道热肠体现出来的人性闪光点 (3)
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契合 (4)
(一)关于冯粹中的相关历史和人物事迹 (4)
(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的契合之处 (4)
三、马二先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5)
(一)马二先生的时代典型性 (5)
(二)马二先生的时代警示意义 (5)
结束语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前言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先生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托明写清,以功名士禄为中心,描摹形形色色儒林文士的性格与命运,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时写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乃秉持公心, 指摘时弊, 机锋所向, 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 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7在众多的儒林文士之中,吴敬梓创造性地塑造了马二先生,这个颇具影响的艺术人物形象。
正如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中评价:写人物使“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 让读者“取以自镜”。
[2]15关于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至今已有很多。
但是,一个人物形象的诞生和饱满与其塑造者的个人因素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同时,在研究一个文学人物形象时,应当以平等公平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审视。
一、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和人性闪光点的交织
(一)马二先生对科举制度的忠诚和崇拜
1.马二先生对科举制度忠诚和崇拜的现实依据
《儒林外史》虽借用明朝的年号, 写的却是康乾时期的清朝。
进人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 文化专制变本加厉, 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更是达到了巅峰。
《儒林外史》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思想保守、僵化的封建社会末世的典型环境。
《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实际上都是清朝的。
清朝的科举归纳为三级考试。
第一级是院试, 第二级是乡试, 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 即会试、复试和殿试。
上述各级考试都要考八股文。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 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 因而也是文章的正宗。
所谓八股就是把文章分为八段、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
起首用两句话揭示题旨叫“破题”。
接着用四五句话引申叫“承题”。
承题以下用一二十句话开始讨论叫“起讲”。
以后就进入比的阶段, 每比两端, 两两对比, 用正反开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深入发挥。
最后用几句结束全文叫“大结”。
这就是一篇八股文的结构。
显然八股文是按规定的格式写文章, 纯粹是一种按谱填词的文字游戏而已。
八股文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代圣人立言, 必须以孔子认为的是非为是非, 又规定以朱熹的注疏为解释, “非朱子之传义不敢学”,不准有任何
独立思考的自由。
到了明代, 理学又与八股文相结合, 读书人以此追求功名富贵, 风气日益堕落。
到了清朝,政府大力提倡理学,使文化思想进人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
八股文与理学互为表里, 严重禁锢着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
2.马二先生因科举而形成的悲剧性性格
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 他对匡超人说:“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
人生世上, 除了这事, 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作幕, 都不是个了局。
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就荣宗耀祖。
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 才是大孝, 自身也不得受苦。
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3]84而且在小说中,“总以文章举业为主”这句话,马二先
生前前后后说了不下于三遍。
马二先生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到今人人必要做的 ,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 这是极好的法则”。
[3]72马二先生把当官看作人生
唯一的价值。
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 则是做官的唯一正途。
他价值取向完全是八股科举制度的产物。
马二先生批八股文章, “总是采取《语类》、《或问》上的精语”[3]72,前者是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 后者是朱熹做的《四书或问》。
他总是跟在朱熹的后面亦步亦趋, 不敢有所逾越。
他著书就著《春秋》, 读史就读《纲鉴》, 他解释《诗经》, 只知道遵照官定的举业读本《永乐大全》。
他说:“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 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 被那些后生们看见, 便要想到
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
”他赞叹风景, 只知道引用《中庸》里的“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万物载焉”之类的现有句子, 别无词汇。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 圣贤书把他的语言都限制得僵死了, 他哪里还有自己?他的
大脑里塞满了圣贤的语录, 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马二先生劝匡超人说:“那害病的父亲, 睡在床上? 没有东西吃, 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 分明难过也好过, 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3]85八股文章竟然有疗饥
止痛的奇效!马二先生已经把八股神化了, 并对其无比痴迷,
别人做举业, 也许并不纯正。
或者是拿这个来做敲门砖, 或者是用它来做幌子, 全不把它当回事。
而马二先生却干得极其认真, 一点也不马虎。
他在文翰楼做选家, “时常一个批语, 要做半夜。
不肯苟且下笔, 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遍,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 才为有益。
”[3]72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这还不够, 最可悲的是, 他是那么真诚执著地引导别人走自己已经实践
证明走不通的老路。
这是对他尖锐的讽刺。
(二)马二先生对朋友的仗义疏财和以德报怨
1.儒家思想中关于为人处事之道合理概述
中国人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
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概括起来说,无外乎“尚、德、贵、和”四个字。
也就是说,为人要崇尚德行、注重和谐,遵循传统的伦理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
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
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要以德待人。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德行为先。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时,一要宽厚待人。
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的原则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以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二要谦逊礼让。
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
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老子十分赞赏“水”德,就是因为水能“甘居下地、与世无争、柔弱无形而澎湃不已”。
这正是“夫惟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谦和礼让精神。
三要以诚相待。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
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
四要守信用,重承诺。
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
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2.马二先生对公孙、憨仙等人的古道热肠体现出来的人性闪光点
马二先生有着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
差人拿着写有蘧公孙叛逆罪的呈子给马二先生看,“马二先生看完,面如土色”,仔细询问后求差人“千万将呈子捺下”。
差人借机向马二索要银子,索要不得,转身要走,马二先生忙说:“不是这样说,你同他是个淡交,我同他是个深交,眼睁睁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来,这就不成个朋友了。
”[3]75在和差人几番交涉之后,几乎拿出自己所有的家当九十二两银子给差人,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他知道蘧公孙并不是什么“慷慨脚色”,他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是因为想在日后讹蘧公孙一把,也没想过要从朋友那里得到任何好处,甚至不考虑朋友会不会认帐,更不考虑自己日后的生活怎么过。
他只是出于朋友间的意气,出于对朋友的真切关怀,替朋友
着想,为朋友着急,将自己的利益置身事外,一片真情,感人肺腑。
马二先生不求回报,从他次日便和朋友辞别要往杭州之举中更能真切地看出。
蘧公孙款留他,让他搬来同住,马二先生仍替朋友考虑,对朋友说:“你此时还不是养客的时候。
”执意要走。
这些举动难道是他刻意而为,做给人看的吗? 绝对不是。
当得知“憨仙病倒了,症候甚重”时,马二先生大惊,急忙上楼进房内去看。
而后“就在这里相伴,晚间也不回去”。
憨仙断气身亡,儿女无钱买棺材,马二先生“听在肚里,替他着急”,“赶着下处去取了十两银子来,与他们料理”。
即使后来知道憨仙是个爱故弄玄虚并企图利用他骗取胡三公子钱财的骗子时,马二先生也没有拿出所谓的封建道德抨击憨仙,没有在鄙夷与不屑中弃之而去,而仍然“候着他装殓,算还庙里房钱”,直到一切事情料理妥当,还把剩的银子给憨仙的儿子女婿作盘缠,可见马二先生并不是道貌岸然的伪道学,也不是严格捍卫封建道德迂儒腐儒,而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人。
若仅仅是乐善好施,还不足以显示出马二先生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马二先生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慷慨解囊,更是难能可贵。
马二先生仅有的一百两银子,是他辛辛苦苦选书挣来的。
他在选书批文章的过程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十分辛苦。
而当朋友有难时,马二先生仅留下两把盘缠钱,把剩余的九十二两全都拿出来,替朋友消灾,真如差人所说的那样“血心为朋友”。
马二先生慷慨,但并非一个不讲原则不分场合胡乱挥霍的人,他的生活是十分俭朴的。
蘧公孙一次去拜见他,“坊里捧出先生的饭”,只有“一碗煽青菜,两个小菜碟”,很是艰苦。
其时,马二先生有九十多两银子,要做到餐餐鱼肉是不成问题的。
生活中俭朴过日与朋友有难时慷慨解囊,性质截然相反的两样举动集中在同一人身上,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其实恰恰强化了马二先生的崇高品质。
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契合
(一)关于冯粹中的相关历史和人物事迹
《滁州志》(光绪版)曰:“冯祚泰,字粹中,明太仆大咸七世孙,乾隆壬申(1752)顺天举人。
正白旗官学教习,诗文有奇气,胆略过人。
尝裹粮徒步出游,遍历沿河各地,探淮、黄水道利弊,著《治河前后策》四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五记述:“《治河前策》二卷,国朝冯祚泰撰。
祚泰,字粹中,滁州人,乾隆壬申举人。
是编乃肆业钟山书院所作,分《前策》、《后策》二集。
冯粹中是吴敬梓移居金陵后,来往较多的乡亲之一。
他长期寄寓金陵钟山书院,和吴敬梓及其长子吴烺感情甚笃。
吴敬梓曾邀他和众多诗文之士,聚会在李天泽的芦渡园中,相互唱酬,作消寒之举。
他每逢科岁考,回滁州应试,大都与吴烺同行。
他俩骑驴离开书院,抵达江边乘船,然后扬帆滁州。
“老辈难忘冯敬
通,鞭驴夹策逐秋风。
小船一叶当中坐,望见乌衣夕照红。
”吴烺有诗回忆这一段经历。
乾隆十七年,冯祚泰参加北闱考试中了举,不料中举这一年就死在北京。
对于他的去世,吴敬梓及其长子吴烺、挚友程晋芳、亲戚金兆燕等,都为之悲痛。
程晋芳“闻滁州冯粹中没于京邸,诗以哭之,并告诸友谋归其丧。
”诗曰:“西风落叶客将行,柳色河桥记子情。
臣朔侏儒饥羡饱,泾流渭水浊兼清。
凌秋侠魂高云冷,倚壁丹輀乱草尘。
功业词章竟河有,令人惆怅薄科名。
”金兆燕也有《哭冯粹中》诗:“浮名三十载,此日竟河存?淡墨才书姓,虞歌已在门。
天涯留弱意,古寺寄孤魂。
何日舆归榇,青山返故园?”吴敬梓对老友冯祚泰的逝去,虽没有在《文木山房集》中吟咏哀痛,却在《儒林外史》里采撷了冯祚泰的不少经历,让他占了许多篇幅。
(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的契合之处
依据生活中冯粹中的原型,吴敬梓创造性地塑造了马二先生这个颇有影响的艺术形象。
“马二”者,冯也;“纯”者,“粹”也;“上”者,“中”之相应也。
小说中写到马纯上为“处州人”,谐音即为“滁州人”也。
冯粹中的籍贯、科名等特征,“饥羡饱”和“浊兼清”的生活境遇,生前厚道豪侠、身后萧条凄苦的命运,在《儒林外史》中多有叙述。
尤其是冯在浙水遇假仙的经历,更被吴敬梓写得惟妙惟肖。
其中《儒林外史》第十四、十五两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马二先生遇“神仙”为中心,被广大读者共认是《儒林外史》经典性的章节,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人物与原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许多人物都实有其人,其中不少是以吴敬梓的一些亲戚朋友为原型的。
但作品中的人物与原型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马二先生身上虽有冯粹中的许多特质,但他是一个只知编选本和迂腐可笑的八股家,他的一些缺点是吴敬梓研究社会、洞察士林、着意放大写进去的,吴敬梓既肯定了他,也鞭鞑了他。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认为马纯上包容了冯粹中的主要特质。
何其芳也说:“马二先生是活在我们生活中间的。
对于编选本的人,对于姓马的人物。
”[1]203-204诸多名人,同声赞誉马二先生塑造的成功,说明吴敬梓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并进行了亮度的集中和概括,使其成了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典型。
三、马二先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一)马二先生的时代典型性
吴敬梓出生时,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苦心经营,政权已经巩固。
在吴敬梓去世后不足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就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可以说,
在吴敬梓所生活的“盛世”中,依然潜伏着种种危机,败象也不时显露。
吴敬梓时代,政治上的君主独裁空前加强,封建经济也趋于衰败。
“在文化学术上,一方面大规模地编纂图书,许多古籍赖以保存流传,但一方面统治者也借此销毁大量图书,或删削篡改其内容;为了端正士习,有利于封建统治,一方面推崇维护封建秩序的程朱理学,从而造成了大批伪道学,另一方面又倡导烦琐考证的汉学,促使广大士子脱离现实;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上,一方面恢复科举考试、举行博学鸿词科、采取多种措施以广开仕途,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科场案,迫害士人,实行怀柔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
由此可见在所谓“康雍乾盛世”中,民族的、阶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乃至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有日趋尖锐复杂之势,社会风气也因之江河日下,封建的道德观念也逐步地分崩离析,但却依然顽固地控制着人们的头脑。
”[4]1
作者笔下的马二先生不光在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做人生的导师, 也在历史地替整个“正史”中的知识分子代言心声。
马二先生的种种语言和行为正是一代代被八股文所毒害的文人们的写照,从这里不难看出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时代典型性的意义。
吴敬梓用纪实的笔法写出了一个“外史”中的“正史”人物, 只有这样, 遽公孙的“如梦方醒”才觉得可笑可叹,梦超人的举业才觉得虚伪龌龊。
(二)马二先生的时代警示意义
何其芳认为,古典小说创造的人物形象中,够的上“典型”水平的,没多少个,马二先生算得上一个。
这个形象蕴含着的深刻的历史性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八股名士们的灵魂已经被完全地操控了。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就这样他养就了十足的奴性.成为封建统治者恭顺的奴才。
同时,科场士人成天遨游于三代之上,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脱离,与革新政治的进步思潮相隔绝,根本不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既不接触自然科学,又不学习实际技能.连社会知识也贫乏可怜,往往成为不通世务迂腐朽拙的”老阿呆”。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生动反映了八股愚民的恶果,偌大一个海内知名的八股选家,求签、降乩不算,居然还相信自己见到的是能活三百多岁的神仙,相信这个洪憨仙有“缩地腾云之法”,相信神仙给他的黑煤可以烧出银子,相信神仙有点铁成金之术,心悦诚服地冒充神仙的表弟,充当洪憨仙行骗的工具。
从这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联系当今实际,如何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促使教育事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结束语:吴敬梓笔下的马二先生,当然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忠诚者,他深受八股之害,但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说,历史是不断向前
进步的,但它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于一个平凡的个体来说,只会发生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水平相适应的相关活动。
但是,毕竟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和习俗中蕴涵着合理的因素,所以马二先生又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
因此,马二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既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从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所认识到的时代典型性和警示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竺青.名家解读儒林外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纵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3] 吴敬梓.儒林外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4
[4] 陈美林. 吴敬梓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贾自明.历史理性的回声:试析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
[6]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5.11
[8]杜贵晨.儒林外史假托明代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9]潘旭澜.关于儒林外史中人物与其原型之关系底若干探索[J].上海:复旦学报,1957.2
[10]杨玉军.儒林外史不仅仅是讽刺小说[J].山东:枣庄师专学报,2001.12
[11]陈美林.吴波.清人对儒林外史人物原型及情节本事的考据[J].江苏:苏州大学学报,2001.1
[12]黄彬. 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评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J]. 重庆: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13]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证[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