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商洛市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常识也是必修课
王陈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
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
然而,在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坠入传销深渊。
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了“弱势群体”?想必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现在不少学生知识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无常”。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
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
“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察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进别人设下的圈套。
如果要给当今大学生的“常识缺乏症”找原因,互联网的影响是怎么也绕不开的。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他们几乎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学习、娱乐、沟通、搜索、求助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网络上,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实现交流,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边界。
但不可否认,网上的知识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且长期接触容易滋生思考惰性,陷于肤浅、习惯轻信;网络交流也多是浅层次、与现实脱节的,缺少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相处等带来的情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此外,网上各种一夜暴富、耸人听闻的事件和观点,也容易对那些急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大学生形成误导,助长浮躁风气。
所以,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少一些在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轻信、多一些走入火热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不仅是为毕业做准备,更是为人生打基础。
笔者上大学之初,就有老师告诫我们:在大学里,课堂、自学和社会实践三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
课堂学习为知识和思考打下坚实基础,看书自学和网络学习开阔眼界,社会实践则是“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后者对于成长成才来讲尤为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试一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与各类人群交流碰撞,能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亲身体验、历练,能够更多地培养爱、善良、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有了这些经历和品质,何愁无处安放丰盈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知道不少而常识了解不多,这是普遍认可的大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原因。
B. 大学生期盼的“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状态,凸显了他们求职心态的畸形。
C. 面对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大学生以为是为他们量身定制,因而中了圈套。
D.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快速提高人的思考思辨能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通过简要转述新闻内容,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即如今的大学生“常识少”。
B. 文章主要从大学生“常识缺乏症”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两方面展开,重点是第二方面。
C. 文章引用大文豪陆游的名言,为大学生要投身社会实践弥补常识的观点提供支撑。
D. 文章提出问题后,列表现、挖原因,层层推进,最后自然得出大学生要融入社会实践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大学生没有“常识缺乏症”,那些传销组织是不会把主要目标放在他们身上的。
B. 如今的大学生几乎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其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都自然受互联网的影响。
C. 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同样重视课堂、自学和社会实践,就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D. 大学生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网上也有一夜致富的先例,所以他们想一进职场就挣大钱也很正常。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选项扩大范围,原文信息是“不少人提到的”;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是说大学生缺少追问,“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进别人设下的圈套”;D项,“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快速提高人的思考思辨能力”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但不可否认,网上的知识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遗漏了“对策”,原文的论证应包括:既分析大学生“常识缺乏症”的表现,又深挖了成因,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不是“先例”而是“误导,助长浮躁风气”。
原文信息是“网上各种一夜暴富、耸人听闻的事件和观点,也容易对那些急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大学生形成误导,助长浮躁风气”。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安夜的愿望
侯发山
12月24日,儿孙们约好了似的,如小鸟归巢一样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家里一改往日的清静,热闹起来,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这才像个家嘛。
老焦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
不知道谁说了一嘴,明天是圣诞节,今晚是平安夜。
“剩蛋”还有节日?老焦憋住笑,没敢多问,怕他们笑话他没文化。
在他们老家,“剩蛋”就是二球、二百五的意思。
前年跟小女儿冬去杭州旅游,在岳王庙里,看到“岳母刺字”的铜像后,老焦忍不住说道:“这个丈母娘真狠心!”弄得冬他们几个很没面子,私下没少数落老父亲。
接到他们归来的消息,老焦早就备好了丰盛的饭菜。
大家一落座,一道道菜便鱼贯而出了。
除了凉莱,都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直往人鼻孔里钻;花红柳绿的,耀人的眼睛。
老焦发现,儿孙们几乎不动筷子,却都盯着手机。
老焦忍不住说道:“春,这是你爱吃的红烧鲤鱼。
”春是老大。
他头也没抬,说:“爸,等会儿,我给老板问候一声。
”
老焦看了看老二,说:“夏,这是你爱吃的拔丝山药。
”
夏只顾瞄着手机,说:“爸,等会儿,我跟朋友聊着呢。
”
老焦看了看大女儿秋,说:“秋,这是你爱吃的炝冬笋。
”
秋也没抬头,说:“爸,等会儿,我把这批货发走。
”
老焦转脸看了看冬说:“冬,这是你爱吃的糖焖莲子。
”
冬没吭声,看着手机出了神。
“冬,这是你爱吃的糖焖莲子,趁热吃吧。
”老焦以为冬没听见,加大了嗓门儿。
冬点了点头,说:“爸,等会儿,我眼同事说点儿悄悄话。
”
老焦把目光投向孙子小欢:“小欢,这是你爱吃的山鸡丁儿。
”
小欢说:“爷爷,等会儿,我正在战斗,不能临阵脱逃。
”
战斗?老焦吓了一跳,旋即明白是网络游戏。
他对孙女小喜说:“小喜,这是你爱吃的瓜丝儿。
”
小喜说:“爷爷,等会儿,我把鬼片看完。
”
老焦吆喝了半天,没有一个人响应。
看到有的菜凉了,他就挪动脚步去厨房热菜,一盘又一盘,一趟又一趟。
小欢的战斗终于结束了,说声我饿了,然后拿起筷子叨菜。
老焦趁机又催促吃饭,大家才不情愿地拿起筷子,一边叨菜一边看手机。
小欢一边往嘴里塞鸡丁,一边皱着眉头叫道:“爷爷,您爱吃啥菜啊?”
小喜说:“爷爷最爱吃剩菜!"
一句话,大人们都笑了。
看得出,那笑不是十分的自然。
春忙转移话题,说大家都许个愿吧,圣诞老人会帮大家实现的。
听说圣诞老人要来,最开心的要数孩子。
小欢说:“我要当班长。
”
小喜说:”我要当班花。
”
春说:“我争取来年当上部门主管。
”
夏说:“明年我要赚20万。
”
秋说:“到美国旅游一次。
”
冬说:“减肥十斤。
”
轮到老焦了。
他看看这个,瞧瞧那个,犹豫半天,还是没说话。
小欢说:“爷爷,圣诞老人真的会来,去年我睡觉前许愿要个新书包,醒来就发现枕头边有个新书包。
”
“真的,”小喜点点头,“我许愿要个蝴蝶发卡,第二天就发现书包里有个蝴蝶发卡。
”
真的这么灵验?老焦有点儿不相信。
春、夏、伙、冬一律憋着笑,忙点了点头——他们想给老人买点儿礼物,却不知道老人缺少什么。
之前他们给老人买了不少东西,除了吃的,好多都没拆封。
看看这个,瞧瞧那个。
老焦说:“我希望你们的愿望都能实现。
”
冬说:“爸,您怎么老想着我们呢?不算,说您自己的。
”
“说您自己的。
”其他几个人也随声附和。
老焦这才不好意思地列嘴笑,说:“我……我希望自己变成手机。
”
手机?在座的都傻乎乎地瞧着老焦。
“我要是能变成手机,就能跟你们不离不弃了……”老焦解释道。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儿孙们回家时热闹的场景,与下文儿孙们不顾老焦的感受各自玩手机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欲抑先扬,发人深思。
B. 老焦不知道圣诞节,不懂得“岳母刺字”的故事,这一情节的描写凸显了老一辈人没有文化,与年轻人有隔阂的现状。
C. 小说的细节描写很出色,“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等从正面描写了老焦看到儿孙们归家后的高兴;而“咧嘴一笑”等则表了老焦对儿孙们各自玩手机的无奈。
D. 这篇小说既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有乡土气息较浓的口语,还有幽默诙谐的语句,语言清新、朴实、自然。
5. 小说以“平安夜的愿望”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试作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老焦劝儿孙们吃饭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4. B 5.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平安夜许下的愿望。
有反讽社会现实的效果,儿孙们的平安夜愿望是为了自己,而老焦的愿望是为了子孙,以“平安夜的愿望”为标题,具有较强的反讽社会现实的效果。
使得老焦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便于塑造人物形象,老焦能清楚地知道儿孙们爱吃的饭菜,表现了老焦心细、疼爱孩子的形象特点;便于推动情节发展,老焦劝子女们吃饭,他们却各自玩手机,这就为下文老焦希望变成手机做了铺垫;便于揭示小说主题,儿孙们只顾玩手机,却忽视与老焦的交流,反映了当下人们亲近手机、远离亲情的社会现象。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B项,“凸显了老一辈人没有文化、与年轻人有隔阂的现状”错误,从文中来看,“老焦不知道圣诞节,不懂得‘岳母刺字’的故事”这一情节只是表现了老焦没有文化、纯朴,并没有表现出“与年轻人有隔阂的现状”。
故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结构,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以‘平安夜的愿望’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试做简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考生可以先分析标题的内容,然后看这一标题有无艺术手法,看这一标题与小说人物、小说情节、小说主旨有何关联。
从本文来看,先看标题的内容,“平安夜的愿望”,这是小说的事件,文中讲老焦一家子在平安夜许下的愿望,孩子的愿望都是为了自己,有的要当班干,有的要做主管,有的要旅游,而老焦的愿望是“我希望你们的愿望都能实现”“我、我希望自己变成手机”“能跟你们不离不弃了”,父母与子女的愿望截然不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小说以“平安夜的愿望”凸显了这一问题;标题是“平安夜的愿望”,而这愿望是什么,需要读者到文中去寻找,这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的结构,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以老焦劝儿孙们吃饭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这就要求考生回归文本,到文中找到老焦劝儿孙们吃饭这一场景,看这一场景中孩子们的表现,并思考由此反映出的问题。
从文中来看,老焦所做的菜都是孩子们爱吃的,每个孩子爱吃什么,老焦非常清楚,这表现出人物的细心,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热菜一趟有一趟、一盘又一盘地去热菜,这表现出老焦对孩子们的疼爱;反观孩子们,他们捧着手机,不是和老板回话,就是与朋友聊天,或者玩着属于自己的游戏,以至于最后老焦的愿望竟然是“希望自己变成手机”,而原因就是“能跟你们不离不弃了”,上文的劝饭为下文的愿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实——亲近手机而远离了亲情,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
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
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
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
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
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
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
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
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
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
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6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
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
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
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
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
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
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
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四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
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
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
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
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
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子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
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部地区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
B. 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
C. 由材科三可知,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
要采取教育感怀模式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D. 由材料四可知,由于工读学校稀少,且受法律方面的制约,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并非易事。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四则材料分别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校园欺凌。
B. 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材料二则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
C. 为了使校园反欺凌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反校园欺凌的新手段。
D. 相对于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太严,“送工读学校教育”是唯一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特点的应对方法。
9.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答案】7. B 8. A
9. ①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
②正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处。
③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
④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可知,选项强加因果,“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不是“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所致。
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材料一列数字并不是说明“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和区域特点;C项,“新手段”表述错误,“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已经存在;D项,“是唯一”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围绕这一题干要求,仔细阅读四则材料,提炼相关信息。
如从材料一中提炼信息,既然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