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白《大有·九日》鉴赏《大有·九日》原文译文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希白《大有·九日》鉴赏《大有·九日》原文译文答案
《大有·九日》是由潘希白所创作的,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
词中抒写了重阳节时伤秋思归的意绪,满篇衰飒之气,有悯时伤世之慨。
上片写重九前夕风雨乍起,兴起悲秋情怀;下片写重九登临的冷落,抒写游子愁怀和怀乡思归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有·九日①》
作者: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②,问岁华、还是重九。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
一片宋玉情怀③,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④,空对酒。
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强整帽檐欹侧⑤,曾经向、天涯搔首。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⑥。
《大有·九日》注释
①大有:周邦彦创调。
②采花篱下: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
③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
④卫郎清瘦:见前周邦彦《大酺》注。
⑤“帽檐”句:用孟嘉龙山落帽事。
⑥霜前雁后:杜甫诗:“故国霜前北雁来。
”
《大有·九日》翻译
古老的戏马台前,当年重九时节,北伐名将就在那里举行盛大的宴会,犒赏北伐有功的兵官;那位弃官归隐的陶潜,也是当年的重九时节,在东篱下采菊,神态悠闲自然,我伤心地询问到了什么季节,才知又是重九这一天。
归来时,南山一片苍翠的晚霞。
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和登临时候的风景如画天差地别。
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一般为爱国忧时而清瘦。
我独自佩带着市面上的茱萸,空对着一杯清酒。
捣衣的砧杵声带着阵阵寒意,暗自觉得寒气逼人。
秋天已经没有多少时候了,面对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只能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
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物。
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的时候,就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来之后。
《大有·九日》讲解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
理宗宝祐中进士。
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
恭宗德祐中,起史馆检校,不赴。
周密《绝妙好词》,收有此词。
上片,首句“戏马台”,有三处:一,在河南临漳县西,又称阅马台。
后赵石虎所筑。
石虎于台上放鸣镝,为军骑出入之节;二,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
三,扬州亦有戏马台。
从词的内容看,应指赋诗所在铜山戏马台。
开头四句是说,在戏马台前赋诗,东篱采菊,问起时间,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
这四句点明了“九日”题意。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
”潘希白,永嘉人。
这两句是说,正巧这时我回到永嘉,江山依旧,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
窗外昨夜的风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时候了。
潘希白处在南宋灭亡的前夕,国势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览。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
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
“卫郎”,古有卫玠、卫协、卫恒诸人,协与恒为书法家,且年老,不合“卫郎”身份。
卫玠似颇合词意。
玠卫恒之子,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观者如堵,终身无喜愠之色,年二十七而卒。
这两句是说,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卫玠般的愁瘦。
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
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在重阳这一天内心的痛苦。
“红萸佩、空对酒。
”重九是插茱萸、饮酒赋诗的时节。
“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说,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
这个“空”是包括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这是写秋景,说秋
风已吹入了他襟袖。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这个“秋”不是单纯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赵宋王朝灭亡在即的意思。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勉强整顿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为我曾经搔首问天。
“天涯搔首”在无言中又吐露了他无穷的苦恨。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江南秋天的鲈鱼是很美的,这些也只成为对往事的回忆了。
在淳祐年间(1241─1252),京城临安附近,经济彻底崩溃,物价猛涨,“殍馑相望,中外凛凛”高斯得作诗说:“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余遗”。
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莼鲈”美味,自然只是回忆中的事了。
词的末尾,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写照。
《大有·九日》赏析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
词中抒写了重阳节时伤秋思归的意绪,满篇衰飒之气,有悯时伤世之慨。
上片写重九前夕风雨乍起,兴起悲秋情怀;下片写重九登临的冷落,抒写游子愁怀和怀乡思归之情。
上片前六句连用两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婉抒内心之枨触。
将两典释清,全词之意脉便可理顺。
“戏马台前”用南朝宋武帝北伐事。
东晋末年,刘裕曾统率大军北伐,一度破南燕,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也曾收复过洛阳和长安。
南宋时期,基本上是投降派占上风,抗战派受压。
虽然也有过短时的抗战局面,但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或所用非人,或遇挫则退。
一次大的胜仗也打过。
所以,坚决主张北伐并取得过辉煌战绩的刘裕便成了南宋爱国文人心向往之的楷模。
辛弃疾便不止一次在词中歌颂过此人。
“采花篱下”用陶渊明毅然归隐而在重阳日采菊之事。
前一典故志在提倡北伐,振兴国威,收复中原,重整河山。
后一典故则因不得志而归隐。
一入世、一退隐,看似矛盾,实则正是南宋时期许多文人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
把握信这一点,便可顺利理解此词了。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两句有弦外之音,有衰世难以挽回之意。
下片开头两句切合重九来写,“空对洒”,写其心情极主的忧郁感伤。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与上片“都不是登临时候”相呼应,写出国势每况愈下的深愁。
全词情调凄绝,透露出一种末世的哀伤情调。
《铜喜鼓书堂遗高》评曰,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
可与稼轩比肩。
《大有·九日》作者介绍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中进士。
存词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