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翻译及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翻译及习题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词作品之一。
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的改编,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
宋代: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
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
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
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②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
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③昵昵:音逆,古音尼。
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④尔汝:表亲昵。
⑤填然:状声响之巨。
练习题
1.这首词主要用手法摹写音乐,全词写出了琵琶曲曲调、、、等几个不同的变化阶段(请依次写出)。
(5分)
2.同是写听者的感受,白居易的《尾琶行》结尾说“江州司马青衫湿”,苏词却道“无泪与君倾”,一个泪湿青衫,一个却是“无泪”,这样写,有什么相同的作用?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出处
苏轼此词根据韩愈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
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原诗为:“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