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中国哲学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别的意思 ,它们在 这里也不能在别的 意义上被使用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 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 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 心主义
• 把主观精神(例如我的“感觉”、“经验”、“心” 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 客观世界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理”化生万物的图式:
太极(理)---阴阳(气)
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 客体之所以是客体, 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 的 ,没有成为主体对 象的存在, 只是某种 “自在之物 ”而不是 主 客体关系中的客体
认识活动中主体对 客体逻辑上“优先 地位’
• 主体在何种程度上 把握到客体,又是 以主体的实践水平 和认识水平为前提 的
如果你是假的 思想灵魂住在别的身体
我还爱不爱你
西方哲学从诞生伊始,
即形成了主客两分的思维模式
凯撒:
庄周梦蝶:
我来到,我看见,我征服
天人合一,物我不分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 (存在论)阶段
直接地寻求和断言某种经验的或超验的 “存在”, 并把这种经验的或超验的 “存 在” 归结为 万物的本原 ,用这种经验的或 超验的 “存在 ”去解释全部的经验世界以 及关于经验世界的全部知识
后现代主义(20 世纪80年代以来)
“消解哲学”
“重建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建 设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
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第一次 科学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科学的解决 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唯物 主义突破了自然界的领域而深入 到人类社会之中。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任阿娟**任阿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新中国70年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不断开辟中国道 路的社会实践进程。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新中国70 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坚守,这一坚守,不仅展现中国人民接 受、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理论智慧和能力,而且展现中国 人民改变社会历史面貌,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 到强起来的实践智慧和能力;第二部分,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理论发展,主要从哲学理论形态演进角度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学术进展;第三部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 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立场,二是坚持认识与改变世界的 人民中心取向,三是坚持哲学发展与实践发展的辩证互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其巨大的社会历史成就或 实践成就,就是在世界的东方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或曰中国道路;其巨大的哲学理论成就,就是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全新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读和创新发展的自觉范式,以及不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开放体系。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需要出发,并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发展,由此指导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
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说,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不断开辟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旳君主立宪制,“戊戍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昭 示,学习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行 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凯窃取果实。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
主张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来,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西 方文化 具有两面性:肯定性——当代性、工业化文明;否定性——强权、霸权和侵略性 形象(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之又望而生畏)。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是西方当代化工业文明旳思想产物,同步又揭发和 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旳矛盾、危机和罪恶。正适合了中国人既想学习西方文明, 又要预防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旳种种罪恶旳矛盾心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学目旳: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原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旳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经验教训。
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验教训;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原因。 教学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经验教训。
有三个方面主要特点:
(1)进一步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学习和利用毛泽东旳哲学思想。 (2)致力于利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详细工作 (3)开展一系列学术性活动(建国后来旳三次哲学大论战)。
1953—1955:有关综合基础论还是单一基础论旳争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关思维和存在旳统一性旳讨论; 60年代中期:有关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旳讨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当代性
二、怎样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当代性? 1、文本解读法; 2、批判对话法; 3、现实问题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哲 学 是 人 类 理 论 思 维 的最 高 形 式 . 一 个 民族 的精 神 支 柱 是 中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思 想 体 系 :另 一 方 面 是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 新 时期 哲 学 研 究 与 发 展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面 向 中 国社 会 发 中国 传 统 哲 学 ( 化 ) 结合 , 判 地 继 承 历 史 遗 产 , 马 克 思 主 展 的 现 实 . 持 为人 民 服 务 , 社 会 主义 服 务 的政 治 方 向 , 持 文 相 批 把 坚 为 坚
在 1 1 — 99 , 涵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作 为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 整 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9 7 14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 主 要 成 是 理 论 基 础 而政 治 经 济 学 、 学 社会 主义 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在 就 是 由 以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政 治 家 做 出来 的 , 达 、 思 奇 等 科 李 艾
的 片 面 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宣 传 、 播 , 么 上 研 究 、 体 系 上 建 构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始 真 正形 成 合 力 , 而 其 传 那 从 开 从 开创 了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 新 局 面 我们 现在 的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发 展 、 新 。 其 创 探 析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 化 问 题 应 从 两 个 方 面 理 解 :一 方 面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基 本 原理 与 中 国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形 成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理论创新不能简单的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外在要求,更应看到它是马克思主动调整,自觉保持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可以说,没有理论创新便没有马克思主义今天的发展。
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其产生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从未停止过;从横向看,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自觉开展理论创新。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角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根源都立足于实践,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自创立以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理论发展的新飞跃,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①【P59】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它不是为了构造一个终极,全面的逻辑体系。
而是强调与当下的实践结合,是坚持理论如何正确反映现实、指导现实、变革现实的目的与方向并根据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及完善自身的现代理论”①【P5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有:第一、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既是在对以往理论的批判的过程中建立的,又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中建立的,更是在对理论进行不断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尽管这些理论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是,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矛盾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新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②【P11-14】。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批判创新。
他们的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使马克思主义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扬弃旧事物,坚持科学的观点,并结合时代特征予以发展、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活力。
第二、科学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以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构建其理论,并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进行理论创新。
[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中心概念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曾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但在西学东渐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的冲击之下,这些哲学智慧却离我们渐行渐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行开拓创新使之与时俱进,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号召,唤醒了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我们为什么不尝试利用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开拓创新呢?本文首先谈一谈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在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概念时的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基础的物质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概念一直缺乏辩证的认识,即忽视了用辩证思维或从辩证逻辑方面来认识物质概念。
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及学术性认识的不足,不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何而兴;另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对物质概念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困境时,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何而衰,症结何在,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续发展。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气,火,水等经原子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这便是物质概念从感性具体概念上升到抽象概念的发展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相当于一个最高抽象物质概念。
笛卡尔把质料概念发展为物质概念,但笛卡尔的物质概念已不再属于最高抽象概念,是对质料概念的辩证否定,因为他在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增加了广延性,使物质概念不再是最高抽象概念。
从笛卡尔开始,后又经洛克、霍布施等人直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这期间物质概念的内涵逐渐增加,到马克思时,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已经包含事物所有的属性,物质概念已发展成为一个思维具体物质概念,这便是物质概念从抽象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概念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抽象物质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1937年出版的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是中国人 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书的开头,李 达首先提起全书的根本论纲,指出:“社会学的唯一的 科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是把社 会当作不断的发展着的、生动的有机体解释的。”他在 书中认为,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意识,“这个论纲,是历 史唯物论的根本论纲,历史唯物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这 个根本论纲的说明”。
• 三是每一步骤都须用革命的方法,从组织共产党一直到 实现共产社会,其间须经过几多步骤,每个步骤之中, 或者又须经过几多曲折的步骤,但每个步骤都必须采用 革命的方法,不可采用改良的方法。
• 陈独秀于1922年在《新青年》第9卷第6号上发表 的《马克思学说》一文,是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之后又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在这篇文 章中,陈独秀把唯物史观概括为两点:
陈独秀与《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旧文 化展开了全面、彻底和猛烈的进攻,矛头直指封建专 制主义以及为其服务的儒学孔教。新文化运动的历史 作用主要在于,它通过对民主科学的大力弘扬和对封 建专制主义的揭露批判,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统 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就为马克思 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
•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 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 后,他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 动的领导人之一,并参加了 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
•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瞿秋白最突出的贡 献之一,就是他第一个在中国介绍了辩证法唯物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互 辩法唯物论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总宇宙观;二是社 会学的方法论或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三是社会经 济的理论或经济学;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 共产主义或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第二、三部分是用 互辩法唯物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果;第四 部分在理论上是前三部分的结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 主义整个系统形成之动机和目的;而最根本的基础, 贯穿始终的观点则是互辩法唯物论。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
像检验论,心理学等。
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
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
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是儒墨法道。
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
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
子曰:‘爱人’”。
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
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当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
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任我彼此,爱人就是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都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它建立在长幼尊卑顺序上,涉及君臣上下,亲疏有别等关系上。
这是种有等级的爱。
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是平的了,那就没有尊严,没有敬畏,那就没有秩序了。
再有他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意识,最有名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刚到“而立之年”的年轻学科。
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90年代的困境到进入21世纪后的再兴,它却拥有比其他“同龄”学科丰富得多的曲折经历与学科感悟。
这使得它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虽然这种学术的“历史”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甚至也不同于思想的“历史”,但它同样是包含未来的过去。
通过对它的反思与建构,我们将可以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深化发展厘定走向未来的方向。
一、曲折的诞生之路①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1](P1)不过,它有一个相当漫长的、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孕育期。
要想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就必须追溯到50年代早期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
50年代早期,苏联开始陆续派遣专家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机构任教,帮助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在这些专家中,哲学工作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当时对哲学战线的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重视紧密相联。
正是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以苏联当时的学科建制为蓝本,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得以基本形成和发展起来。
由于受斯大林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苏联哲学界一直把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来对待,并因此忽视乃至压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
结果,在30年代初期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苏联长期停滞不前,直到50年代初期以后才开始缓慢复苏,并在50年代中后期,在来自西方的理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张亮作者简介张亮,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93)。
①本文第一部分的写作在史实方面得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叶汝贤教授的指教,在此特致谢忱![摘要]在我国,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50年的回顾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是凯歌前进的50年,也是经历了多种失误,受到多种挑战的50年。
我作为一个专业的哲学工作者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根据个人回顾,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许对我们哲学界同仁有一点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66年是我国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期,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时期,它为根本改变中国哲学的面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也有不少的失误。
(1)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地位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其理论形态最初是历史唯物主义,到30年代初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最初只是在革命知识分子中流传,后来在解放区公开传播,但在国民党统治区则被打入地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会受到镇压。
全国的解放立刻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从革命人民的哲学上升为国家的指导哲学思想。
它不仅在各大学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而且得到全社会的推崇。
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50年的回顾□黄楠森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出版和党中央、毛泽东本人的提倡,使全国几度出现学哲学用哲学的高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研究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即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而忽视它的科学性,强调它的权威性而忽视它的学术性,加之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作祟,它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被大大地削弱了。
这种情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地位带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性,有一些人对它的推崇多少带有赶热潮的成分,并非真正服膺于它的科学性。
这就埋伏下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从“马克思主义者”变成马克思主义反对者的原因。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科学性从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应用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应用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对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1903年底,鲁迅出版了《狂人日记》,这是第一部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小说。
1919年,陈独秀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正式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主要思想和特点1.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是其重要的思想特点。
在中国,实践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都是从实践出发的。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实践论一直贯穿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体系中。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其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在中国,辩证法被看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都能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例如,毛泽东提出的“矛盾斗争”的思想就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3.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其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被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对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其理论价值被充分体现。
4.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思想是其又一重要特点。
在中国,阶级斗争成为了政治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为纲”,还是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阶级斗争思想的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包括基础哲学的研究,也包括思想理论的创新。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革命性和阶级性,它强调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坚 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
0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与检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革命斗争中的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斗争中起 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思考
面对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 考,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
要点一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要点二
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沿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 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的历程研•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与检验 • 结论与讨论
01
导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背景
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应用的现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 仍然处于前沿地位,将继续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 理论指导。
05
结论与讨论
研究成果总结
研究成果概述
研究重点
研究价值
该研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 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中国传播、应用和发展的曲折 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变革和 进步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在此篇文章的开始我们就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以便突出探讨的主题。
问题是这样的:在新时期新一轮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还要不要谋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
问题是简单的,又是深切的。
简单是它的结论很容易下答案肯定的;然而诚如黑格尔所言熟知非真知,对其表面上的概括并不立即就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东西。
问题需要加以考量,才可下出踏实而非笼统的结论,作为接着研究的开端。
问题的特性要求考量的途径必须遵循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即从哲学自身和中国哲学史研究近百年的诠释史与它的遗产中反思。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的形成初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模式就不是缺席的。
中国哲学史的造成的确要归功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该书中胡适先生借鉴西方哲学的框架和方法梳理传统的义理之学,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新学科的发端。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虽然只有上卷,只写到先秦,但是由于他运用的新的研究方式从而把我们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
(蔡元培给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写的序言)胡适将从美国学到的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相结合,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改铸与诠释,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经与传统的经典有了天壤之别,使中国哲学研究范式发生了创造性的转换,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胡适依据西方学者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划分,构筑了一个可以涵摄中国历史上义理学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
第二,直接援引西方哲学的观点梳和明晰义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
如将孔子思想定为仁,以道来命老子要旨等。
第三,基于自觉的问题意识,明确阐发了自己的哲学。
他给哲学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之学问,同时他认为解决人的问题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第四,将何谓哲学史、哲学史的目的、治哲学史的方法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然而这个发端不是仅此一力(胡适的研究模式可看作是以西释中),还有以中释中的研究模式、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模式的共同造就。
从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必然性
从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必然性——相龙早在明朝中叶,即16世纪50一60年代到17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到了18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初期的清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受破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开始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联合起来,用极其野蛮、残酷的法西斯手段统治中国人民、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中国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上不能进步,人民处于贫困落后和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更是异常残酷。
地主阶级占有农民收入的大部分,对农民享有种种超经济特权。
高利贷者、买办官僚资本和封建主义结合在一块,压榨农民的血汗。
这样,使中国农业经济日益凋蔽,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和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异常的深刻、尖锐,是旧中国所有矛盾当中的基本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经济上加紧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相继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社会矛盾汇流;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扶植的清朝统治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的和阶级的基础;反帝反封建成为革命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和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义和团运动遭镇压,表明农民阶级难担救国大任;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中国历史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为顺应这一趋势孙中山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革命团体,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发展为三民主义;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最终赢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趋势[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历史;趋势[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形成直接源于对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反思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借鉴。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和专题史研究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蓬勃、90年代的困境与探索,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创新与超越等几个特征明显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发展既表明了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同时也暗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欠缺,这也构成了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趋势和主要任务。
从根本上讲,哲学范式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研究的视角、视野、范畴、方法等方面展现出来。
不同哲学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表现为研究视角、视野、范畴、方法等方面的转换与创新。
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具有层次性,既有学科层次上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又有学科内部范式的转换与创新,还有理论派别内部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
在第三个层次的意义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研究和理解的范式,比如教科书范式、哲学史范式、文本文献范式、对話范式、中国化范式、反思问题学范式、出场学范式等等。
这些不同的研究范式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相互补充,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价值。
另一方面,各种研究范式的并存局面,既彰显每一种研究范式独特研究优势,同时也暗示了各自的欠缺与不足。
也正是由于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其历史进展中会不断造就新的研究范式,而每一种研究范式在其历史发展中也会不断改进并完善自身,形成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下简称“马哲史”)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马哲史研究范式形成和发展的30年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历史发展之路。
本文拟简要回顾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而在未来发展的路径上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益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当代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史”的流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史”的流变时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聚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当代中国问题、它的恩格斯起源、它的新中国发展阶段[2],少有回到苏联东欧哲学界去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自身的发展历程的研究。
我们要探讨的是在此流变过程中,从最初的“梦"到苏联东欧阶段“建设、辩护、反思"每一个时期的马哲史所呈现出的不同时代色彩,以及解析为何马哲史层层叠加之后一些本来彼时很清楚的事情到了后世就成了一个疑问等问题。
马哲史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的任务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及其理论体系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不断地修改、补充、丰富和发展的,是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发展的,等等。
它有三种理解范式:一是剧中人实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做了什么;二是剧中人对自己哲学工作的自述;三是围观者的描述,人们通常在后两种意义上去理解什么是马哲史,即人们自然而然地将“马哲史”直接等同于“马哲史著述”。
这个意义上的马哲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自叙里,流经苏联理论界演化成为以时为纲和突出经典作家言论的写法,我国马哲史家延续了这种写法并根据当下时代精神综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
一从“梦"到“建设”马哲史的剧中人主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典作家,他们的认定在我国是一个常识性知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发展构成了马哲史的主体部分。
马哲史的源头可追溯到马克思的自述里,继而是恩格斯的润色和放大,这个阶段属于“造梦”的阶段。
中国马哲史的“前史"记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经典作家的言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发展体现在自己的著述和施政当中。
首先,马克思的回忆和恩格斯的复述。
马哲史作为一种史学,其创建的历史原点可以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典作家及其战友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追溯式著述——只要人们开始回忆往事,史学就已经展开了自身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哲学
• 总的来看,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 态的变化,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 的变化。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 的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 两方面,即:“我生”“生我”“我克 ”“克我”四种变化。
原始哲学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 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 统一的物质现象。
• 所谓科学实学,是就 明清实学的科学 内容 而言。它既包括中国 古典科学,也包括从 欧洲输入的“西学。 • 代表人物:李时珍、 朱载墒、徐光启、宋 应星、徐弘机
徐光启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三、考据实学
• 明清实学的经学研究而言。它在清乾隆、嘉庆 时期达到极盛,故又被称之乾嘉汉;学、乾嘉 学派。就学风纯朴而言,又称为朴学。明中叶 以后,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经学研 究领域,出现了汉学和子学的复兴,以子学研 究代替独尊经学,以专事训诂名物的汉学代替 以己意解经的宋学。它是明清实学处于低态势 的体现。它继承了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是”的学风,主张“治经皆主实证”,极力反 对宋明理学空疏的学风.
中国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发展阶段
• • • • • • • • 原始哲学 先秦子学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乾嘉朴学
原始哲学
• 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 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 系。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 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哲学思想。
先秦哲学
•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形成学派 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奠定了 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的 第一次高潮。
•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 为世界三大哲学。 •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轴心时 代”,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
先秦代表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兵家 杂家 代表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李斯 邓析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孙武 孙膑 吴起 吕不韦 著作 《孔子》《孟子》 《道德经》《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公孙龙子》 《邹子》(失传) 《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
11
庄子
主观唯心观(逍遥游)
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 不可知论 “庄子梦为蝴蝶”。
12
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 • 尚同、节用、节葬
13
荀子
• 在人性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 的“性恶”论的观点 。 • 在天道观
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 政治上 主张“法后王”,提出实行中央集权。;
代表人物
• • • • • • • • 王廷相 李时珍 张居正 李贽 顾宪成 徐光启 袁宏道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梅文鼎 阮元 龚自珍 魏源 章学诚
顾炎武
龚自珍
李时珍
王廷相
思想
• 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祟实黜虚
崇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以己意解 经,而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提倡一个 “实”字,是明清时代梢神的集中表现。它具 体地表现为四种精神。 一 是批判精神 二 是经世致用思想 三 是利学精神 四 是启蒙意识
代表
王引之
朴学
• 主张“无信不征”
• 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 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 、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 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 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 据学”。 • 。
朴学
• 清代朴学是对穷心于“天理 ”、“人欲”,不出“心、 性、气、理”范畴,淡忘儒 学忧时济世传统,空谈误国 的明代王学末流的反动,也 是儒学自身发展史上否定之 否定的结果。
佛学
• 起源:
•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相传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 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的出现 •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 们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也只是把它 看成与中国黄老方术思想差不多 的东西。他们认为老子讲“无为 ”、“去欲”,佛教也讲“清净 无为”、“息心去欲”。
佛学
• 中国佛教至隋唐而至于鼎盛,本期的佛教宗派 融入了南北诸家师说,在哲学上取得了重大进 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派别有三论宗、天台宗 、华严宗、禅宗、唯识宗、密宗、净土宗、律 宗等。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 门论》为渊薮,着力阐发龙树一系的中观思想 ,其精髓和诠释格式为诸宗派广泛采纳。玄奘 的唯识宗引入了印度式繁琐的名相分析体例, 不适合中土社会的思想实际,故数传而绝。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一、实体实学
• 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它包括 以气这一物质实体为本的本体 论、以实践(力行,为基础的 认识论、以“性气相资”为基 本内容的自然人性论、以“实 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 、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 (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多方面的 内容。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二、科学实学。
理学
创始人 • 起源: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 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 行于南宋与元、明 时代,清中期以后 逐渐衰落。
周敦颐
理学
• 广义的理学:
• 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 学思潮,包括各种不 同学派; • 狭义的理学:
• 朱熹
• 专指程颢、程颐、朱 熹为代表的、以理为 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 程朱理学。
董仲舒
主张
• 主张“更化”: • 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 更化建议从秦汉交替的角度提出,主张 以仁德代替严刑,对于当时的社会治理 而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主张宇宙的次序是有常数的: • 这个“常”就是恒定。
魏晋玄学
• 玄学不是道家学说的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 续,而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
中国佛教哲学
• 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
• 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 以暴力抗恶,佛学流派众多。
• 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 脱。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 直悟生命的本性。要求人们忍受苦难,顿 悟成佛,实际上是要求人们道德人格上的 完善。
佛学
• 佛家的诸佛平等及普渡众生的思想,体现 了佛家的美好愿望和社会责任感, • 佛教的戒律也是要求人们完善自我的品格 • 在思辨上,中国佛教有一套自己的运思模 型,有自己的认识方式,中国化的佛教宗 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而各 派都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朴学三大派
• 吴派
• 以惠栋为首。因惠栋 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人,其门徒和追随 者大多为苏南人, 因 此被称为吴派。
惠栋
朴学三大派
• 皖派
• 以戴震为首,因戴震 是安徽休宁人,其门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 承其学说,因此被 称 为皖派。
朴学三大派
• 扬州学派 • 是乾嘉之际吴、皖两 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 别,因其主要成员都 系扬州籍人而 得名。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四、启蒙实学
• 就明清实学的市民意识而言, 它主要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 等领域。 •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艮、何心隐 李挚宗羲、徐谓、汤显祖,裒 宏道等人。
Hale Waihona Puke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五、经世实学
• 所谓经世实学.是就 明清 实学的社会政治 内容包括对社会弊病 的揭露和批判,电包 括拯救时弊方案的构 思与实施 • 主要代表:高拱、顾 宪成、张溥、陈子龙 龚自珍、魏源
乾嘉朴学
• 朴学,是清朝乾隆、 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 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 容的学术思潮,这种 学术文风 朴实简洁, 重证据轻义理,因此 被称之为“朴学”。
•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 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 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 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 影响很大
孔子
政治上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克己复礼
教育上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9
孟子
政治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10
老子
哲学的核心是“道”。(宇宙观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素的辨证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理学
• 二程 朱熹
• 认为‘理’是永恒的、先 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 由‘理’派生。 • 程颐
• 程颢
理学
• 陆九渊 王守仁
•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认为主观意识 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 原。
• 陆九渊
• 王守仁
明清实学
• 从明朝正德年问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夕,随着 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总危柳的堡发和资本主叉 萌芽—的产生,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一股新的 社会荭步思潮。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早期启 蒙思涸”,有的叫做“自我批判思潮”,有 的叫做“经世致用思潮”,有的叫做“个性 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本文从明清进步思 想家的著作及其有天文献中插曲他们普遍使 用的“实学”这一概念,来涵盖这一社会思 潮,把它称为“明清实学思潮”。
朴学的兴起
• 朴学的兴起 • •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基 础之上。 •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的 思想钳制有关。
朴学的演变
• 朴学的演变 • 1,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一般认 为顾炎武是朴学的先驱。 • 2,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 和胡渭。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胡渭《易图明辨》 。 • 3.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 盛,出现了“乾嘉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