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古代民间故事-会看相的秀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古代民间故事-会看相的秀才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

就好像我们现在的⾼考⼀样,要经历过重重的考验,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有关秀才的民间故事,希望⼤家喜欢。

中国民间故事:会看相的秀才
元末适值群雄割据,濠州清塘村道⼝有⼀穷秀才姓刘名祝,平⽇⾥刘秀才提⼀书篓在村道⼝摆⼀字摊,专为⼗⾥⼋乡的乡亲们写写书信。

谁料这天说变就变,兵荒马乱不提,就是这书信该谁送,⼜该送去哪也没个准,来找刘秀才写书信的⼈变得是寥寥⽆⼏,为此刘秀才不得不把家中藏的⼏幅书画典当了才堪堪维持⽣计。

却说这⽇刘秀才依旧在村道⼝摆着字摊,眼看就要晌午仍旧是摊可罗雀,正欲离去之时却见远远⾛来⼀道⼠模样的⽼⼈。

刘秀才⼼⾥正好奇,只见那⽼道⼠已经⾛到了跟前,站在刘秀才摊边就吆喝起来:“⼋字命理,指点迷津,不准不要钱……”
“兵荒马乱,饭都吃不饱谁还找你算命”刘秀才出⾔道。

那⽼道⼠头也不回吭声道:“太平天下更⽆⼈关⼼命数,有缘⾃来。


或许是这⼩村⼦平静了太久,被这⽼道⼠⼀吆喝还真有不少男⼥⽼幼就围了过来。

村⾥程⼤婶的⽼相好前⼏⽇刚过世,唯⼀的⼉⼦⼜服役充军去了,她有意为难⽼道⼠就把⽼相好的⼋字给了⽼道⼠,看热闹的都等着⽼道⼠出丑。

不料⽼道⼠微微掐指,不乐道:“岂可拿过世的⼈取乐⽼道我。


闻⾔刘秀才和瞧热闹的⼈都暗暗惊奇这⽼道⼠还真有点本事。

有⼈开了先河,陆陆续续地不少乡⾥乡亲替⼦孙求功名的,为⽼⼈求健康的都找这⽼道⼠算了⼀次,不稍会功夫刘秀才就见⽼道⼠收了⼗⼏⽂钱,⼼中暗暗道:“我写⼀封家信也才三⽂钱,还不及这⽼道⼠这会⼉的功夫来得多。


刘秀才⼼下有了决定,趁着那⽼道⼠⽆事便招呼道:“道长还收弟⼦吗?”
⽼道⼠见有⼈动了⼼思,微笑着摇摇头便不说话了。

刘秀才好似不失望,好整以暇地坐在地上看那⽼道⼠替⼈算命,⾃⼰⼿上却是提笔写着字。

时近黄昏,那⽼道⼠移步出了村⼦,刘秀才竟也提着书篓跟在那⽼道⼠⾝后,⽼道⼠见状微笑着也不说话,就任刘秀才跟在⾝后。

就这般刘秀才跟了⽼道⼠⼗⼏⽇,⽼道⼠每⽇停下算命的时候,刘秀才就跟着摆字摊,分明没有⼈来写书信,可刘秀才依旧不停写写画画。

⼀个⽉后的黄昏,⽼道⼠正要离开,却见那刘秀才提着书篓也不跟⾃⼰了,朝着来时的路返回去了。

⼜半⽉,这⼗⾥⼋乡出了⼀个会看相的刘秀才,其说的话⼗有⼋九都能应验,乡亲们都以为这刘秀才受了那位道长真传,可是刘秀才对此却闭⼝不谈。

刘秀才凭着看相的本事在这乱世却也过得安稳,家中不仅添置了许多家⽤,就连之前被刘秀才典当掉的书画都⼀⼀赎了回来,刘秀才的名声也传到了⼗⾥⼋乡之外,许多⼈特意登门来访。

这⽇清塘乡来了⼀伍⼠兵,那领头的伍长找到刘秀才要其看相,刘秀才见其长相丑陋,可俗话说民不与官⽃,于是就挑好话说,说其乃⼈中龙凤、将来必是将帅之才云云。

那伍长听了哈哈⼤笑,赏了刘秀才⼀百⽂钱便带着⼠兵离开了清塘乡。

家境越来越好,可这刘秀才不知为何不再如当初⼀般四处为⼈看相,乡亲们都以为这是⾼⼈⽴了规矩,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时光荏苒⼗⼋年过去,那刘秀才膝下已经有了⼉⼥,也不再替⼈看相。

⼀⽇清塘乡突然锣⿎⼤作,⼀队⼈马张灯结彩地到了刘秀才家中。

岂料⼗⼋年前那个伍长竟是明太祖朱元璋,特遣钦差赠予刘秀才百两黄⾦,还欲提携刘秀才进京为官,刘秀才收下黄⾦却
辞谢了官禄,朱元璋知道后并未发怒,仅当这是⾼⼈隐⼠不屑于朝野。

数⼗年后,当刘秀才临终之时才告知其⼦原来当年在清塘乡算命的那⽼道⼠并未传艺给刘秀才。

只是那⽇程⼤婶为其⼉⼦算⼋字的时候,那⽼道⼠说了⼀句:“神魂⽓浊丧他乡。


乡亲们⼤多不识字不知道⽼道⼠说的什么,刘秀才却是⼀清⼆楚,这是指充军客死他乡啊。

过后不久,陆⼤爷也为其充军的⼉⼦算⼋字,那⽼道⼠⼜说了⼀句:“⼦息终须倚螟蛉。


刘秀才暗道这同样是要⾝死军中啊!
忽⽽刘秀才想起,这两家⼈的⼉⼦⾃⼰当初是见过的,那两⼈眉中都有⼀⿊志,若不细看⼀般⼈是难以发觉的。

就这般刘秀才跟着⽼道⼠,把其说的每句话都写了下来,事后回转⼜去将那些算命的⼈⾯相画了下来,从此以后每次看相便也是照着⽼道⼠说过的依葫芦画瓢。

初始之时,还能⼗有⼋九应验,可随着来访的⼈越来越多,出现了些他不曾画下来的⾯相,便只能挑些好听的说。

刘秀才⾃知这不是长远之计,有些钱银之后便娶妻⽣⼦,不再替⼈看相。

其⼦刘然亦是仅考得⼀秀才,⽽后功名上便不得⼨进,刘祝死后刘然继承了看相的本领,却有⼀规矩:只替达官贵⼈看相,寻常⼈难求⼀见。

时濠州境内的达官贵⼈都与刘然有交情,刘府亦是三进⼤宅,家丁婢⼥数⼗个。

⼀⽇刘然正于刘府正厅中与⼀贵客谈笑,家丁忽报门外有⼀道⼠来求吃的,刘然恼怒便叫家丁将道⼠驱逐离开。

不⼏⽇,竟有⼀京中⼤员来访,初见其⾯刘然便⼼⽣恐慌,此⼈⾯相在其⽗所传的看相本领中并⽆相似之处,刘然⽆奈便尽以好话敷衍。

时值建⽂帝削藩罢官,这位京中⼤员回京后亦被贬官降级,只是瘦死的骆驼⽐马⼤,其恼怒刘然尽以好话相欺,便暗中遣⼈栽赃刘府。

不出半旬,刘府便被抄家,府邸充公家丁散尽。

刘然本就⼀秀才,⾃⼩不曾做过农活,抄家之后便如其⽗亲当年⼀般,在清塘村道⼝摆字摊兼看相谋⽣。

刘然此前只替达官贵⼈看相,乡亲们便⼼中不满,如今见其家境败落再也⽆⼈去光顾字摊,数⽉后刘然便在靖难之役中死于乱军。

秀才在古代的地位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夫的称呼。

明清时,⼀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员,属⼠⼤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材称之为「秀才」。

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

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之⼠”。

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隋朝开始开科取⼠,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词⼀度变成了读书⼈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学资格的「⽣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夫阶层的最低门坎。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在地⽅上受到⼀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份⼈是贫穷家庭出⾝,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定可以带来财富。

只有⽣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法为⽣。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于平民的读书⼈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绅阶层的⽀柱之⼀。

在地⽅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

因为他们在地⽅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

⽽⼀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