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陶醉壶口》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北京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醉壶口》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尧山壁,生于1939年,某某隆尧人,当代作家。
曾任某某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任某某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某某大学教授,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已出版诗歌、散文、剧本、文学评论40多部。
有诗集《山水新歌》《渡江曲》《金翅歌》,散文集《母亲的河》《父母天地心》等。
他喜欢旅游,曾走访过世界70多个国家,出版了多部游记,有《记苏手记》《漫游美利坚》《逍遥游》《域外游记》《步量欧罗巴》等。
【相关资料】
(一)壶口瀑布的四季
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
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
主瀑难以接近,但远远望去,烟波浩渺,威武雄壮。
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
壶口之春
一年之际在于春。
春季的壶口,每到4月初冰河初融之时,每秒流量骤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
巨大的瀑布,河水夹着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震天动地,景象极为壮观。
冰雪融化,冰凌崩落,犹如山崩地裂,声似炮轰雷鸣。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升腾而起的水雾,经阳光折射因不同角度而形成各种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戏水;有时呈彩带横贯水中,犹虹桥卧波;有时锦团彩簇,飘忽不定,奇诡迷离。
彩虹与瀑布交相辉映,实为奇观中之奇观。
壶口之夏
到了夏季,也就到了观赏壶口瀑布最佳时期的前期,黄河水壶口处的秒流量会增至1000至2000立方米之间。
这时,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到50米,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穹。
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奇妙而又不失磅礴的景色会让游人驻足留恋,不忍离去。
壶口之秋
秋天,雨季过后,诸多山溪清泉大量汇聚,“壶口秋风”更使游客大饱眼福,难以忘怀。
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
这时洪波怒号,激湍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壶口之冬
在冬季枯水期,壶口瀑布秒流量最少时仅150至300立方米;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一种俊美之感。
到了数九寒冬,壶口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冬季的壶口,虽然因为天气等原因罕有游客到此。
不过此刻若来到壶口,即可领略到壶口纯洁和宁静的另类风情。
“壶口冰桥”是冬天的壶口所特有的景观,黄河上游的水夹杂着大小不等的冰块涌至壶口,堆积起来,和石岸相平,形成了连接某某、某某冬季的天然信道。
老人们说,冬天,人们过冰桥时只要顺着狐仙的脚印走,可以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但如今,壶口下游已经建起一座大桥,人们再也不必靠“狐仙引路”冒险过河了。
(选自《壶口瀑布——黄河孕育的奇迹》,某某画报)
(二)历史长河中的壶口
壶口一线地势险要,河道狭窄,自古以来就是晋陕之间的渡口之一。
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
晋陕峡谷的黄河两岸山高壁陡,往来交通不便,只有古渡可通;加上此地河槽稳固、窄狭易渡,冬季结冰坚实可载车骑,所以历朝当局多在此置关设隘,驻兵把守,作为进攻对方的桥头堡,或作为防御的滩头阵地,壶口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晋惠公在位前后,晋国与狄人在这一带经常发生战争。
在壶口一带,战争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时代是东西魏争霸期间。
543年,北魏以黄河为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为吞并对方及夺取地盘,双方展开了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壶口一线成为双方的主战场之一。
隋义宁元年(617年),在某某起兵的唐王李渊攻克绛郡之后,为夺取某某,绕过隋将屈突通重兵把守的河东,进驻壶口。
“河滨之民献舟日以百计”。
在唐政权确立后,壶口被列入内关,置慈乌戍,驻兵把守。
元初,蒙古太师水华黎由某某进军,攻破金朝设立在壶口附近的军事要塞牛心寨,在壶口设乌仁关,在壶口瀑布下游300米处,凿石为窝,树桩拉索,建成一座上铺木板的铁索桥。
当时金朝守将杨贞在兵败后投黄河自尽,其夫人、两个儿子及女儿、女婿也全部殉节。
700多年后,当阎锡山驻扎于壶口瀑布上游的克难坡时,为褒扬杨贞的忠烈、鼓舞抗战士气,重修杨贞的坟茔并修建杨经略祠以志纪念,并于祠前楹联写道:“时穷节乃见,身殒道不孤。
”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统率几十万大军,由壶口飞渡而过,攻占平阳,进取中原。
清同治年间,某某捻军在小梁王X宗禹的统帅下,西进某某,与回民起义军会合。
为了防止X宗禹返回中原,清政府派遣淮军X字营沿黄河东岸一线,修筑了北起大宁县的平渡关,南至乡宁县的麻之滩,长达75公里的长城、栈道并用的防御工事。
这段长城西临黄河天险,东依崇山峻岭,城墙前有护沟,中有扼门,顶宽3米左右,外高内低。
方形炮台突出城外,望哨和射击孔可以直接控制河防码头。
城墙内有兵营,城墙之间有石级曲道相通,悬崖峭壁处只建有兵营,不筑城,在河弯曲岸的制高点上,设有报警烽火台。
清军以为,这样的铜墙铁壁绝无突破的可能。
然而,1867年,X宗禹步兵、骑兵合骑一匹战马,一夜之间便赶到壶口。
更巧的是,适逢大雪天寒,壶口封冻,十万捻军踏冰而过,连夜占领了吉县,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抗日战争期间,壶口一度成为某某省的政治中心。
半壁某某沦陷后,阎锡山率领第二战区长官部和某某省政府退居壶口克难坡,1939年在元代架桥旧址上,重新打窝栽桩,用钢丝缆绳架起一座长240米,宽2米的铁索桥,称“洋桥”或“兵桥”。
综观历史,这一次次征战厮杀都在壶口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成为旅行家和考古学家寻踪、凭吊的怀古之地。
(选自《壶口瀑布——黄河孕育的奇迹》,某某画报)
(三)传说中的壶口
伏羲和人祖山
在壶口黄河水跌落的地方,即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奇石,人称“龟石”,在黄河水跌宕的地方它似乎在急流中上下浮动,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出那么一点点。
传说这块奇异的石头是人类祖先伏羲和庖羲兄妹成亲的“媒石”。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成灾,把整个大地和人类全部吞噬了,只有伏羲和庖羲兄妹两人逃到两个露出水面的山顶上。
绝望的兄妹俩虽有心挽救人类,但又苦于兄妹不能结婚,于是便想出“隔沟滚磨”的办法。
两人各自拿一块磨石,站在相对而立的两个山头上,同时将磨石抛下来,如果合在一起,就表示上天允许两人结为夫妻,如合不在一起,就不允许成亲。
两块磨石抛下之后,滚动如电闪,进射出一束美丽的火花,转眼化作一块光亮的青石。
于是两人从此结为夫妻,生下许多男女娃娃,从此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为了纪念伏羲与庖羲,人们把他俩抛磨石所立的两座山称为“人祖山”与“庖山”。
黄帝陵的传说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园。
黄帝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黄帝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人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某某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他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某某桥山时,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黄帝就请求下驾安抚臣民。
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结果拉下了他的衣襟。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黄河壶口瀑布古已闻名,《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
”壶口附近的衣锦村为传说中大禹娶妻成家的地方。
大禹治水从疏通壶口开始,劈孟门、凿龙门,曾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庄稼被淹,房屋被毁,人们只好爬到树上,或到山崖石洞中栖身。
部落联盟首领尧命令鲧去治水。
由于鲧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洪水反而越闹越凶。
尧死后,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去巡视治水情况。
他发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大事,就将鲧处死在羽山,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虽新婚不久,但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工地。
大禹吸取他父亲鲧的经验教训,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收到明显的功效。
传说,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
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最关键的阶段,
他还是没有进去。
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由于治水工作繁忙,大禹还是匆忙离开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
(选自《壶口瀑布——黄河孕育的奇迹》,某某画报)
【阅读指导】
1.重点词语积累
①[先声夺人]先X扬自己方面的声势以压倒对方,多用于比喻。
②[颤(chàn)抖]哆嗦;发抖。
③[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④[雷霆万钧(jūn)]比喻威力极大。
⑤[簇(cù)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⑥[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⑦[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⑧[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⑨[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
⑩[蜿蜒(wān yán)]蛇类爬行的样子。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2.课文研究
《陶醉壶口》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游记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常常以各种方式或隐或显,或浓或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绪,表现作者理性的思考或内心的激情,使人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受到美的陶冶。
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应兼具地域性、时代性、审美性和独创性等特点,要写出此地与彼地不同的个性特征。
在作者笔下,黄河壶口瀑布以其独有的雄伟风姿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现
在我们的面前。
特别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着意刻画了黄河壶口瀑布扣人心扉的水声、令人称奇的形态以及特有的色彩,使我们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篇游记从黄河壶口瀑布“先声夺人”的声势写起,一层一层地推进,展开了一系列的描写:“听那隆隆雷声”“如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
感觉在颤抖,山在摇晃,车窗忽闪……”这如洪钟闷雷、震耳欲聋的水声,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人们的心也被强烈地震撼着。
接着作者描写了壶口瀑布令人称奇的形态:“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如土山飞崩,黄海倒倾,溅起水雾腾空,蒸云弥漫,恰似从水底冒出滚滚浓烟。
水底悬流激荡,如开锅沸水,浪滚涡翻,泡沫簇拥。
”这如雾腾空、如云弥漫、如烟滚滚、如泡簇拥的千姿百态,绘出了壶口瀑布气吞山河的气势。
紧接着作者描写了壶口瀑布特有的色彩:“这雾,这云,这烟,这泡,皆呈现为黄色……不知何时云破日出,那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
”这里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了瀑布金属般的质感,浓重的黄色更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就在这浑然天成的奇观背景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了大自然的威严与圣洁,抒发了对黄河壶口瀑布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感,同时发自肺腑地赞美了壶口瀑布这一大自然的杰作一往无前和催人奋进的精神。
在此情此感的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构造与得名。
作者引用数字、古诗、民谚和文史资料进行了说明。
如“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
龙槽两岸危石如坠,巉岩飞突,河水奔浪狂放,犹如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壶口瀑布的印象。
为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对壶口瀑布的热爱之情,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黄河在不同地域的形态:“在某某的约古宗列,它是美妙的一缕;在某某河套,它是平静的一湾;在中游某某,它是浩荡的波涛;在东瀛入某某,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在此作者再次把感情凝聚和升华,满怀激情地告诉我们,置身于黄河,置身于壶口瀑布,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立体的、完整的黄河,而是黄河漫长的历史和它的丰富的内涵,以及黄河那不屈的性格和磅礴的气质,抒发了作者内心被撞击和震颤之后的情怀。
最后,作者形象地比喻: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中国的名酒。
过去灌醉了诗人与音乐家,今天又灌醉了大家……使读者们陶醉其中,再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黄河、对壶口瀑布的热爱之情和陶醉之感。
至此,作者完成了这篇游记内在情感的结构。
这篇游记,整体结构巧妙,富于变化而又有序,不失内在的统一性、完整性。
作为游记终究是离不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但本文作者放得开,收得住,开合自如。
作者在艺术构思上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壶口瀑布;又抓住了壶口瀑布突出的特征——奇。
从“先声夺人”的声势,到如雾、如云、如烟、如泡形态,以及其特有的黄色,金属般的质感,40米的断崖落差,巨壶般的河槽(“将每秒9000立方米流量收入”),奔浪狂放的河水(“犹如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等等,其声雄浑、其势恢弘、其景壮美,无不令人称奇,令人陶醉。
一般的游记,往往以游踪为线索,本文却与众不同,游踪与情感相互交织,一显一隐,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壶口特殊的爱。
这篇游记紧紧围绕壶口瀑布的声、形、色及其构造、名称的由来,不同河段的变化展开一系列的描写。
作品开篇用“到壶口看瀑布去”,一路引领我们游览。
前半部分的描写气势磅礴,有气吞山河之势,并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后半部分的描写与说明舒缓自然,既有厚重历史的阐释,又有充满诗意的描写。
结尾处用“啊!壶口,我陶醉了”,宣告旅游的结束,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
整篇结构,由局部到整体,可谓急缓有致。
虽然结构巧妙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游踪自始至终都被情感的线索牵动着,作者那奔涌的激情,时时感染着读者。
3.探究和练习提示
①本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沿着作者的思路,把握游记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进而感悟和体会景物中的情和理。
作者在艺术构思上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壶口瀑布,并紧紧围绕壶口瀑布的声、形、色及其构造、名称的由来,不同河段的变化展开一系列的描写。
一般的游记,往往以游踪为线索,本文却与众不同,游踪与情感相互交织,一显一隐,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壶口特殊的爱。
这篇游记开篇就用“到壶口看瀑布去”,一路引领我们游览。
前半部分的描写气势磅礴,有气吞山河之势,并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后半部分的描写舒缓自然,既有厚重历史的阐释,又有充满诗意的描写。
结尾处用“啊!壶口,我陶醉了”,宣告旅游的结束,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
整篇结构,由局部到整体,可谓急缓有致。
虽然结构巧妙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游踪自始至终都被情感的线索牵动着,作者那奔涌的激情,时刻感染着读者。
正如作者所说:“经过壶口瀑布的洗礼,领悟到黄河的气质,得到了它的真传。
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潮,它
的雄风在我血管里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光。
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
②本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抓住黄河壶口瀑布突出的特征。
在课文的第3、4、6自然段,作者集中描写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作者抓住了其突出的特征——奇。
从“先声夺人”的声势,到如雾、如云、如烟、如泡的形态,以及其特有的黄色,金属般的质感,40米的断崖落差,巨壶般的河槽(“将每秒9000立方米流量收入”),奔浪狂放的河水(“犹如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等等,这些无不令人称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本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准确生动、自然流畅和优美而有力度的语言风格,鉴赏游记类散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会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句、排比句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丰富多彩。
如比喻句的运用:
“……听那隆隆的雷声。
……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
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个个侧耳倾听。
如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
感觉在颤抖,山在摇晃,车窗忽闪,大家的心也被强烈地震撼着……”在这里作者突出描写了壶口瀑布“先声夺人”的声势,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
“这雾,这云,这烟,这泡,皆呈现为黄色……”雾、云、烟、泡皆突出了瀑布之水的形态,准确而形象。
浓重的黄色突出了壶口瀑布水色的特征,散发着黄河特有的泥土气息。
“河水奔浪狂放,犹如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这里突出描写了壶口瀑布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力量。
用词准确形象,有力度。
如排比句的运用:
“在某某的约古宗列,它是美妙的一缕;在某某河套,它是平静的一湾;在中游某某,它是浩荡的波涛;在东瀛入某某,它是平稳的漫流……”形象地描写了黄河在不同河段的自然形态,用词准确,词汇丰富,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令人叫绝。
④参考答案略。
【能力训练】
一、知识积累
1.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颤抖()蜿蜒()cù()拥chán()岩
2.修改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雷霆万均聚精汇神再接再励
3.根据学过的课文内容,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①《隆中对》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________
②《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
③《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后人由此概括出______。
④读《桃花源记》,让我们想象着陶渊明创造的“_______”;读《醉翁亭记》,让我们想到了欧阳修喝酒其实是______。
4.根据语境,把括号中的备选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
飞奔如兽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即将仰天长啸变为______,将浪涛如山变为_______,将凶猛如火变为
_______。
A.柔情万缕B.喃喃细吟C.珍珠四溢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月湖随想
杨东标
①一泓湖水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
比如说西湖对于某某,可以说某某正是凭借西湖的名声而飞扬起来的。
月湖当然没有西湖那样烟波浩淼,但是小有小的玲珑,小有小的妙处,何况它还在闹市的中心。
魏明伦有《某某月湖铭》曰:“喧喧闹市之间,叠叠高楼之下。
芳园留翠,保存静静一湖;曲径通幽。
形若弯弯半月。
”生动地誉之为“街心净土,市内桃源”,是的,在喧喧闹闹的市中心里,卧着一环清清的湖水,实在是这个城市的福分。
②我最早认识月湖,还在年轻的时候。
那时我在县城工作,每次出差到某某,总会在月湖边走走。
看浅水环环,波光粼粼,春花秋月,点缀其间。
湖水温柔得可爱。
湖边石阶上,总有一些女子曲着身子在洗菜浣衣,给人一幅宁静温馨的生活图景。
其实,这座城市早就有了自来水,但是家庭主妇们还是喜欢到湖边来,自由自在,声息相传,捣杵声里传递着人们对自然的亲和。
这幅图景就像一幅老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人们认识月湖以及周遭的公园,更多的还停留在景观的审美意义上。
月湖真是某某独特的一景。
③但是,仅仅这样来说月湖显然是不够的。
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崛起。
人们忽然感到水泥钢筋的堆垒,实在有点沉重,人居越来越密集,空间越来越逼仄,头顶的蓝天越来越减色,连晚上的星星都不如昔年的明亮了。
人们这才悟到,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城市面貌,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有一年我在德国柏林的市中心走着,前面忽然出现一片有点原始野性的森林来,古树苍苍,落叶森森,踩在松软的落叶上,仿佛踩在历史的深处,让我真真切切地惊喜了一回。
我忽然觉得,城市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的。
其实,森林也罢,湖泊也罢,绿地也罢,其意义无不一样。
一个刚性的城市,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会显得丰富和柔软。
某某因为有了月湖,才平添了几分灵气和妩媚。
④无论是曙色初明的清晨或华灯闪烁的晚间,我们若去月湖走走——值得一说的是,如今的月湖早已今非昔比,二十世纪末,市政府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斥六亿巨资历时两年大规模地改建了月湖景区,3000余户居民迁离月湖,鳞次栉比的旧宅夷为平地,景区、水域大大拓宽,一个集绿地、花草、亭榭、碧水、桥堤、古宅为一体的大公园跃然于市中心——那是一个多么气派的公园啊!空气变得清新,流水变得明亮,满眼绿树掩映,亭阁错落其间,人们在此或习拳,或起舞,或散步,或放歌,真是难得的和谐!月湖那一汪清凌凌的湖水就这样甜甜地滋润着某某人的生活。
⑤当然,月湖的美妙还在于为我们展示了文化层面的意义。
月湖的湖水并不深,却映照着太深太深的历史,它是甬城历史文化的蓄养地,也是浙东文化的中心点。
唐宋以来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讲学授课,一个个诸如贺知章、王安石、史浩、杨简、万斯同、全祖望等等名人大儒,都曾在月湖留下他们的足迹。
一波波湖水,犹如一页页史书,记叙了当年他们曾经结伴月湖的佳话。
至今还保留着大方岳第、贺秘监祠、高丽使馆、银台第、水则碑亭,还有菊花洲、芳草洲、芙蓉洲等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让我们现在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