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学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4分,1~3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小知不及大知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愿陛下矜悯愚诚
D.汤之问棘也是已
解析:选C A项,知—智;B项,闵—悯;D项,已—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园日涉以成趣
B.或棹孤舟
C.臣具以表闻
D.奏流水以何惭
解析:选D 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棹”,名词作动词;C项,“闻”,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面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而御六气之.辩
④空余报国之.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D①连词,表转折;②副词,姑且,暂且;③④都是结构助词。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二、阅读鉴赏(35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
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
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
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 .穷发.
之北,有冥海者 发:毛,文中指草木 C .绝.
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 .此亦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
解析:选C C 项,直上穿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B.⎩⎪⎨⎪⎧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 C.⎩⎪⎨⎪⎧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且焉.
置土石 D.⎩⎪⎨⎪⎧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以.八千岁为春
解析:选B A项,介词,于;表疑问的语气词。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句末语
气词;疑问代词,哪里。

D项,介词,因;介词,用,拿。

7.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

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生命极其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何足为道。

C.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吗?他的寿命是很短的,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解析:选D D项,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善行能联合一乡群众,道德可使一国之君满意,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人,他们需要凭借什么呢?
(二)课外阅读(19分)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
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与公亮等共
..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
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
..纵人渔界河,又数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
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
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选B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

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

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选C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

“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选C 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禁止。

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

第(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交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强盗得以不死。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
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积累财富非常多。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正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三、语言文字应用(11分)
13.《庄子》这部经典中有许多我们日常脱口而出的成语,比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鹏程万里”等,但其中一些成语在长期的发展中,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我们在运用这类成语时要谨慎。

比如“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

又如“朝三暮四”原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现在一般指①________________。

再如“标新立异”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②________________。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没有原则,反复无常,多含贬义。

②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14.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4分)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15.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古人类学”下定义。

要求:①涵盖材料全部内容;②必须是单句。

(4分)
A.学科归属: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研究对象: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

C.主要研究内容举要:
a.化石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b.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c.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人类学是以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化石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四、写作表达(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罕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2: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

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3: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