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型式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d) e) f)
限压元件: 电极: 脱离器中易熔金属: 脱离杆: 4)图纸编号 a) 总装配图编号:
b) 电气原理图编号:
(图中包括元件
2. 技术参数 2.1 分项目参数 1) 额定工作电压U0: 2)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 3) 每种保护模式的试验类别和放电参数: I级试验(T1)Iimp: II级试验(T2)Imax: III级试验(T3)Uoc: 4) I级和II级的标称放电电流In: 5) 电压保护水平Up: 6) 短路电流耐受能力: 7) 电流类型: 8) 相数: 9) IP防护等级: 10) 额定断开续流值: 11) 额定负载电流: 12) 负载侧电涌耐受能力: 13) 电压降: 14) 使用模式: 15) 暂态过电压(TOV)特性: TOV故障模式; TOV耐受特性 16) 温度范围: 17) 脱离动作指示(如果有的话): 18) 外部SPD脱离器的技术要求:
拧紧扭矩(N·m): 试验过程中,接线端子不应松 动,也不能有防碍样品继续使用 的损坏,诸如螺钉断裂或螺钉头 上的槽、螺纹、垫圈或螺钉夹头 损坏。 7.3.2.2.3 导线截面积(mm2): 导线类型: 拧紧扭矩(N·m): 试验结束后,应无导线的丝线从 SPD的接线端子中脱出。 7.3.3 无螺钉接线端子 导线截面积(mm2): 导线类型: 施加拉力(N): 施加拉力时应无冲击,方向为导 线的轴向方向。 试验过程中,插入接线端子中的 导线应没有移动或任何损坏的迹 象。 7.3.4 绝缘穿刺连接 7.3.4.1 用于单芯导线的SPD的接线端子 的拉力试验 导线截面积(mm2): 拧紧扭矩(N·m): 施加拉力(N): 试验次数: 5 施加拉力时应无冲击,方向为导 线的轴向方向。 试验过程中,插入接线端子中的 导线应没有移动或任何损坏的迹 象。 用于多芯电缆或电线的SPD的接 7.3.4.2 线端子的拉力试验 导线截面积(mm2): 多芯电缆的芯数(根): 一根芯线上施加的拉力(N):
b)
2)SPD的分类: SPD的端口数: 一端口; 二端口 SPD的设计类型: 电压限制型; 电压开关型; 复合型 SPD的试验类别: I级试验; II级试验; III级试验 SPD的使用地点: 户内; 户外 SPD的易触及性: 易触及的; 不易触及的 SPD的安装方式: 固定的; 移动的 SPD的过电流保护: 有; 无 3)产品的主要组成部件 接线端子: 螺钉型; 无螺钉型; 绝缘穿刺; 螺母、插头、插座 可夹紧导线类型及其最小和最大截面积: 如是螺钉型,其标称螺纹直径: 壳体和基座 外壳材料名称及牌号: 基座材料名称及牌号:
果受空间限制,制造商名称或商 标和型号应标在电器上,其他标 志可标在小包装上)。 标志的耐久性试验 除了用压印、模压和雕刻方法制 造外,应对所有型式的标志进行 本试验: 用手拿一块浸湿水的棉 花来回擦15s,接着再用一块浸湿 脂族己烷溶济(芳香剂的容积含 量最多为0.1%,贝壳松脂丁醇值 为29,初沸点近似为65℃,比重 为0.68g/m3)的棉花擦15s。 试验后,标志应清晰可见。 7.3 接线端子和连接 型号: 7.3.2 螺钉接线端子 7.3.2.1 螺钉、载流部件和连接的可靠性 试验 标称螺纹直径(mm): 扭矩(N·m): 拧紧和拧松螺钉: 10次(对于与绝缘材料螺纹啮合 的螺钉) 5次(所有其他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螺钉拧紧的连接 不应松动,并且不应有妨碍SPD 继续使用的损坏,诸如螺钉断裂 或螺钉头上的槽、螺纹、垫圈或 螺钉夹头损坏。此外检查外壳和 盖不应损坏。 7.3.2.2 连接外部导线的接线端子的可靠 性试验 7.3.2.2.1 导线截面积(mm2): 导线类型: 拧紧扭矩(N·m): 施加拉力(N): 试验过程中,插入接线端子中的 导线应没有可以察觉的移动。 7.3.2.2.2 导线截面积(mm2): 导线类型: 7.2.2
7.3.5

7.4 7.4.1
7.4.2
施加的全部拉力(N): 施加拉力时应无冲击,方向为导 线的轴向方向。 试验过程中,电缆或电线不应滑 出接线端子。 螺母、插头、插座 通过检查和安装试验来检验其是 否符合要求。 防直接接触试验 型号: 绝缘部件 可夹紧导线最小截面积 (mm2): 可夹紧导线最大截面积 (mm2): 标准试指放在每个可能接触到的 位置 对于插入式SPD(不使用工具就 可更换),当插头部分地插入或 全部插入插座时,试指放在每个 可能接触到的位置。 使用一个电压不低于40V和不高 于50V的电气指示器来显示与有 关部件接触。 电气指示器应显示标准试指不触 及带电部件。 金属部件 当SPD按正常使用条件接线和安 装后,易触及的金属零件必须通 过一个低阻抗的连接件与地相 连,除了用于固定基座和盖或插 座盖板并与带电部件绝缘的小螺 钉和类似零件。 依次在接地端子和每个易触及的 金属部件之间通以1.5倍额定负载 电流或25A,两者选较大值。
(检测机构名称、盖章) 年 月 日
样 品 描 述 及 说 明
样 品 描 述 及 说 明
1. 产品构成及结构特点 结构概要说明: 1)产品型号及名称: a) b) c) d) e) f) g) a)
最高值。 冲击电流和残压波形:
条款 7.6 7.6.1
检验项目及检验要求
测量或观察结果
检验结 果
程序 III : 动作负载试验 一般要求 型号: 保护模式: 电压保护水平Up(kV): a)用8/20冲击电流测量残压 标称放电电流In(kA): 施加In下的8/20冲击电流,正 负各一次,记录相应的残压 (kV): 1.0In -1.0In 限制电压(kV): b)用1.2/50冲击电压测量放电 电压 每个冲击电压幅值对SPD施加 10次冲击,正负极性各5次, 记录相应的电压值(kV) 正极性 正极性 正极性 正极性 正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限制电压是10次测量峰值(绝 对值)的平均值(kV)。 c)用复合波测量限制电压 开路电压Uoc(kV):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V): 用Uoc值对SPD施加4次冲击, 正负极性各2次,记录相应的 电压值(kV)。 1.0 Uoc
2.2 主要参数附表(请同时使用表格形式表示,多余表格删除) I级试验(T1): 保护 Iimp(kA) In(kA) Uc(kV) Up(kV) 型号 模式 II级试验(T2): 型号 保护 模式 Imax(kA) In(kA) Uc(kV) Up(kV)
III级试验(T3): 型号 保护模 式 Uoc(kV) Uc(kV) Up(kV)
型式试验报告
样品名称: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 申 请 人: 保护器 申请人地址: 型 商 号: 标: 制 造 商: 制造商地址: 生 产 厂: 生产厂地址:
样品数量:
试验依据标准:GB 18802.1-2002《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 第1部分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试验结论: 编制人签名: 日期: 审核人签名: 日期: 批准人签名: 日期: 备 注:
7.7.5 7.7.6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条款 7.2 7.2.1
检验项目及检验要求
测量或观察结果
检验结 果
程序 I : 标识和标志 型号: 标识和标志的检验 制造商至少应提供下列信息: a)造商名(或商标)和型号 b)安装位置类别 c)端口数量 d)安装方法 e)最大持续工作电压(每种保护 模式有一个电压值)和标称额定 频率 f)制造商规定的每种保护模式的 试验类别和放电参数: □ I级试验Iimp □ II级试验Imax □ III级试验Uoc g)I级和II级的标称放电电流 In(每种保护模式有一个电流 值) h)电压保护水平Up(每种保护 模式有一个电压值) i)额定负载电流IL(如果需要) j)外壳防护等级(当IP代码>20 时) k) 短路电流耐受能力 l)过电流保护推荐的最大额定值 (如果适用时) m)脱离器动作指示 n)正常使用的位置 o)接线端子的标志(如果需 要) p) 安装说明(例如:连接、机械 尺寸、导线长度等等) q) 电流类型:交流频率或直流, 或二者都行 以上标识a)、e)、f)、h)、j)、l)、 o)、q)必须位于SPD的本体上, 或持久地标贴在SPD本体上(如
3. 型号解释
4. 特殊结构说明(如有需要)
5. 产品认证情况
6. 安全件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安全件名称 外壳 接线端子 限压元件 热熔断器 脱离器中易熔 金属 脱离杆
关键零部件/元器件/ 材料名称
型号
7. 产品外形照片 1)外形
2)铭牌
检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I/01 02 03 II/04 III/05 IV/06 07 V/08 09 10 11 12 检验项目 标识和标志 接线端子和连接 防直接接触试验 确定限制电压 动作负载试验 确定电压降百分比 额定负载电流 SPD脱离器的动作负载耐受试验 耐热试验 热稳定试验 连接过电流保护的短路电流耐受能力 试验 暂态过电压(TOV)故障试验 依据标准条 检验结果 款 7.2 7.3 7.4 7.5 7.6 7.8.1 7.8.2 7.7.1 7.7.2.1 7.7.2.2 7.7.3 7.7.4
7.5.4
正极性 正极性 正极性 正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负极性 限制电压是10次测量峰值(绝对 值)的平均值(kV)。 电压保护水平应大于限制电压的 最高值。 放电电压波形: 用复合波测量限制电压 型号: 保护模式: 开路电压Uoc(kV): 电压保护水平Up(kV):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V): 依次用下述规定的Uoc值对SPD 施加4次冲击,正负极性各2次, 记录相应的电压值(kV)。 0.1Uoc 0.1Uoc 0.2Uoc 0.5Uoc 0.5Uoc 1.0 Uoc 1.0 Uoc -0.1Uoc -0.1Uoc -0.2 Uoc -0.2 Uoc -0.5Uoc -0.5Uoc -1.0Uoc -1.0Uoc 限制电压(kV): 电压保护水平应大于限制电压的
在接地端子和易触及的金属部件 之间: 试验电流(A): 电压降(V): 电阻(Ω): 电阻不应超过0.05Ω
条款 7.5 7.5.2
检验项目及检验要求
测量或观察结果
检验结 果
7.5.3
程序 II : 确定限制电压 用8/20冲击电流测量残压 型号: 保护模式: 标称放电电流In(kA): II级试验的最大放电电流 Imax(kA): 冲击电流Iimp(kA): 电压保护水平Up(kV): 依次施加下列峰值的8/20冲击电 流,正负各一次,记录相应的残 压(kV): 0.1In 0.2In 0.5In 1.0In 1.2In/2.0In -0.1In -0.2In -0.5In -1.0In -1.2In/-2.0In 最后,如果Imax或Ipeak>In,则 对SPD施加一次Imax或Ipeak冲击 电流,电流极性为前面试验中残 压较大的极性。 限制电压(kV): 电压保护水平应大于限制电压的 最高值。 冲击电流和残压波形: 用1.2/50冲击电压测量放电电压 型号: 保护模式: 电压保护水平Up(kV): 每个冲击电压幅值对SPD施加10 次冲击,正负极性各5次,记录 相应的电压值(kV) 正极性
13 14 VI/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待机功耗和残流试验 TOV特性试验 带有软电缆和电线的移动式SPD及其连 接 机械强度 耐热 耐非正常热和耐燃 验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耐漏电起痕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 防止固体物进入和水的有害进入 以下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