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语文高二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
【阅读材料】
(注:为了示例,这里将使用虚构的短文片段。
在实际试卷中,应当选用正式出版物中的选段,并注明作者及出处。
)
《晨曦》
窗外,第一缕晨光穿透了夜色的帷幕,轻轻敲打着窗帘。
屋内,他从梦中醒来,伸了个懒腰,感受到的是清晨特有的清新空气与宁静。
他起身走向窗边,拉开窗帘,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窗外的景色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的树木也披上了淡淡的金色。
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希望,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
(节选自虚构作品《晨曦》,作者:虚构)
【问题】
1.(理解题)文章开头描述了什么场景?请简要概括。
(4分)
A. 日落黄昏
B. 深夜静谧
C. 清晨苏醒
D. 午后悠闲
答案:C
2.(细节题)文中提到的“第一缕晨光”象征着什么?(3分)
A. 希望与新生
B. 回忆与过去
C. 悲伤与失落
D. 梦想与追求
答案:A
3.(分析题)作者通过哪些具体描写来表现清晨的氛围?请列举至少两点。
(6分)
A. 清晨特有的清新空气与宁静;远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B. 深夜的寂静;树木上的露珠
C. 夜晚的黑暗;远处城市的灯光
D. 下午的温暖阳光;树叶的沙沙声
答案:A
4.(推断题)根据文意推测,“他”此时的心情如何?(4分)
A. 忧郁惆怅
B. 平静充满希望
C. 迷茫困惑
D. 焦虑不安
答案:B
5.(开放题)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这句话的理解。
(8分)
•本题无标准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评分依据观点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阅读材料】
在乡村的某个角落,有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
那里,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偶尔传来几声鸟鸣。
这里居住着一群朴实的村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名叫李大爷的老人,他是村里的“讲故事人”。
李大爷年过七旬,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
每天傍晚,他都会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述那些关于这片土地和村庄的故事。
一天,李大爷开始讲述一个关于小溪的故事。
他说:“很久以前,这条小溪可是村庄的生命之源。
村民们在这里洗衣、洗澡、灌溉,生活得其乐融融。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溪的水越来越浑浊,水质也越来越差。
村民们开始抱怨,甚至有人提议把小溪填平。
”
这时,一个叫小明的孩子忍不住问道:“李大爷,为什么小溪的水会变浑浊呢?”
李大爷微笑着说:“那是因为人们贪婪地追求利益,不顾小溪的生态环境。
他们乱砍滥伐,污染河水,最终导致小溪变得不堪入目。
”
小明听完,若有所思。
他突然站了起来,大声说:“李大爷,我们不能让小溪消失!我们要保护它,让它重新恢复往日的清澈!”
村民们都被小明的勇敢和坚定所感动,纷纷响应他的号召。
他们开始行动起来,清理河道,植树造林,改善水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溪的水真的变得清澈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幸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描写乡村的宁静景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B. 李大爷作为“讲故事人”,为孩子们讲述的故事充满了智慧。
C. 小明的勇敢和坚定感染了村民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文章通过对比小溪水质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李大爷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小明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小题4】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谈谈你对故事结尾的理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李大爷形象的特点有:年迈但精神矍铄,富有智慧,关心下一代,勇敢坚定。
【小题3】小明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展现年轻一代的责任感。
【小题4】故事结尾通过小明的努力和村民们的共同行动,展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诸葛亮
【题目】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君子之行行:行走。
B.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志:表明志向。
C. 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精神振奋。
D. 年与时驰驰:奔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静以修身静:平静,安宁。
B. 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C. 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广泛地才能。
D. 险躁则不能治性治性:修养性情。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年龄随着时间而增长,意志随着岁月而消逝。
B. 年龄随着时间飞逝,意志随着每天的过去而消减。
C. 年纪随时间流逝,意志也随之日渐消沉。
D. 年龄和时间一起奔跑,意志和日子一同消失。
A. 要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B. 要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并实现它。
C. 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习才能增长才华。
D. 时间宝贵,要珍惜时光,否则将来会后悔莫及。
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
A. 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B. 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C. 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
D. 劝勉后人要修身养德,勤学励志,珍惜光阴。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D
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古为军事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写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壮志凌云的豪情。
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白日依偎在山峦之巅,黄河奔腾不息,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
C. 诗歌语言平实,但意境宏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D. 诗人登楼远望,不仅看到了自然美景,更看到了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美好前景。
答案:D
2.诗歌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登高望远比喻成“更上一层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和豪情。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请完整默写出《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5分)
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解析:
此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它体现了范仲淹提倡的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的社会价值观,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先公后私,心系苍生。
这句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精神的体现,也成为了激励无数后来者关心国家命运、投身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近日,一份名为《中国式家长》的调查报告引发热议。
该报告显示,中国式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寄予厚望。
然而,在追求孩子成功的道路上,一些家长却陷入了焦虑和迷茫。
他们一方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承受不住压力。
于是,他们开始寻求各种教育方法,试图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乙】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过度焦虑和盲目跟风。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最后,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关爱和支持中健康成长。
(1)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焦虑(焦急忧虑) B.寄予(寄托,给予) C.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D.盲目跟风(没有主见,盲目追随别人)(2)根据上下文,下列句子中语病的一句是()
A.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过度焦虑和盲目跟风。
B.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C.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D.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关爱和支持中健康成长。
(3)根据上下文,下列句子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B.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C.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关爱和支持中健康成长。
D.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过度焦虑和盲目跟风,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答案:
(1)D
(2)B
(3)D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阅读材料】
《秋日印象》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天是一首悠长的诗,是一幅淡雅的画,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每一阵风都带着成熟的气息,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漫步于林间小道,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仿佛是大地对过往一年的轻轻告别。
抬头望向天空,那抹清澈的蓝,如同洗净了所有尘埃的心灵之镜,让人顿感宁静而深远。
秋天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味觉上的满足。
果园里硕果累累,苹果红彤彤,梨子金灿灿,葡萄串串紫晶晶;田野里稻谷飘香,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似乎在诉说着农民伯伯一年来辛勤耕耘的故事。
这一切都构成了秋天最真实、最美好的画卷。
让我们珍惜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吧!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不妨抽空去感受一下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份宁静与美好,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也让思想随着这凉爽的秋风自由翱翔。
1.文章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
分析。
(6分)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秋天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味觉上的满足”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1.本文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色细腻生动地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由衷地赞美。
作者通过描述“秋风”、“草木黄落”、“雁南归”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同时又借“成熟的气息”、“岁月的故事”等比喻,传递出秋天所特有的成熟与收获之感。
此外,“大地对过往一年的轻轻告别”,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岁月的留恋。
2.这句话反映了秋天除了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之外,在味觉方面同样丰富多样。
文中提到的“果园里硕果累累”,“苹果红彤彤,梨子金灿灿,葡萄串串紫晶晶”,以及“田野里稻谷飘香”,这些描述不仅让人联想到秋天果实的丰盛,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食物美好味道的联想。
例如,在秋天,我们能够品尝到新鲜采摘的苹果,其清脆多汁,甜而不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味觉享受,同时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
八、写作题(60分)
题目:以“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示例: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
那些曾经的欢笑、泪水,在时光的长河中慢慢沉淀。
我们曾感叹时光的无情,却也在时光的洗礼中渐渐成长。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我们只需在岁月的长河中,静待花开,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
花开花落,岁月如梭。
记忆中,那个夏天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
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耳机里播放着周杰伦的《青花瓷》,那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回荡。
那时,我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对未来充满困惑。
然而,正是那段时光,让我学会了在岁月的洗礼中,静待花开。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那些曾经的痛苦,在岁月的沉淀中,变成了成长的印记。
记得那次考试失利,我沮丧地回到家,看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满是迷茫。
然而,母亲却没有责怪我,只是默默地陪在我身边,鼓励我要勇敢面对失败。
在那个夜晚,我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力量,静待花开。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更加坚强。
曾几何时,我曾在学业上遇到瓶颈,成绩一落千丈。
那时的我,倍感压力,甚至想要放弃。
然而,正是那段时光,让我明白了在挫折中,要学会静待花开,相信自己总会迎来曙光。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那些陪伴我们的人。
他们用无私的爱,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
那些陪伴我们走过的日子,让我们懂得了珍惜。
曾几何时,我们与好友一起度过的时光,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然而,时光不语,我们只需在岁月的长河中,静待花开,珍惜那些陪伴我们的人。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角。
我们要学会在岁月
的洗礼中,静待花开,绽放自己的光彩。
那些曾经的失败,不过是岁月给我们的一次次考验。
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坚信自己总会迎来成功。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
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静待花开,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
那些曾经的欢笑、泪水,终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我们只需在岁月的洗礼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解析:
本文以“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为题,通过描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展现了作者在岁月的洗礼中,学会在挫折、困难、陪伴中静待花开的心态。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静待花开”的含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同时,文章在结尾部分再次点题,使整篇文章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