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是世代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观念亘古有之,得到了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可和推崇。

它包含了人们国家认同意识、民族团结意识。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一直深藏于各族人民的心中,是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谋发展的成果。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行为等方面,内在地蕴含了少数民族人民国家认同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共同的先祖、生存空间和文化使命使少数民族从思想上接受中华一家思想,把少数民族历史纳入中国的历史大潮中;维护和谐民族关系,反对民族侵略和压迫,繁荣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深厚感情的见证,是民族团结的果实;与汉族人们一起共创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维护国家统一,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坚持民族团结价值取向,营造和巩固民族团结局面。

梳理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国家认同传统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简要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统一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情感,巩固民族团结之情,民族团结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照顾教育对象感情,做到情理相间,以情动人。

第二部分,简要分析少数民族民族和谐思想,强化这一思想,为民族团结打下思想基础,教育各族人民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

第三部分,回顾少数民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教育少数民族人民真正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在重大事件中如何学习先辈做到这一点。

营造民族团结局面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和成果所在,是民族团结教育真正意义所在。

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凝聚、教育、激励,进一步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其积极主张和文化精神,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国家认同观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lways been a unified multi-ethnic,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generations of Chinese children of all ethnic groups, but also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demands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the unified state with the ancient,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highly recognized and respected. It contains consciousness of on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unity.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 of all the fine tradition has been deep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hat is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s of the results and seek common development.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reflecting the ethnic minority people’s thoughts, feelings, behavior, etc. inherently contains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minority peoples.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combing the fine tradi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times, help to improve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inority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cept of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Common ancestor, living space and cultural mission to China to accept a minority thinking in terms of ideology, the ethnic minority history into the tide of Chinese history; Maintaining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ggression and oppression against the nation,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deep feelings of Minorities witness the fruits of national unity; Together with the Han Chinese culture with people and buil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l unity, the minority people in the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adhere to national unity and values, to create and consolidate national unity situ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combing the fine tradi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times, help to improve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Promote minority cultures i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three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spects to this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inority national unity and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feelings, feelings of consolidating national unity,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to be effective, must take care of the feelings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so that reasonable and white, with feelings and moving. The second part, a brief analysis of minority ethnic harmony, strengthening the idea, laid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stablish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unity. The third part of the review to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eople in the fine tradition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ethnic minority people truly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learn how major events in the ancestors to do this. Create a situation of national unity, national unity is the focus of education and results which is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unity and education.
Fully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the functions of national unity - cohesion, education, motivation, and further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to fully tap the positive ideas and cultural spirit of the times, adapt to the time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effect.
Key words: China national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National unity education,Thought of harmony,Hard work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当今世界国家关系竞争激烈,多民族国家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以实现更快的发展,无不发掘自己的内驱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团结教育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局面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走在世界的前列,也必须毫不例外地发掘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意识中的爱国主义。

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深藏于各族人民的心中,反映在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上。

因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唤醒和提升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爱国之情,把民族团结变成每个炎黄子孙的自觉行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中华民族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回避的抉择。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

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胡锦涛强调:“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民族团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历史潮流,它不可避免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导致人们对国家认同的危机,影响我国稳定局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民族国家认同正在遭遇被消解的危机。

同时全球化还带来了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的发展,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意识。

加之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和,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也会诱发民族分裂主义,加深民族分裂运动的兴起。

以上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国家统一与民族的融合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然要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观念亘古有之,统一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连绵不绝,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和核心的民族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传播不止的精神支柱。

中国历经五千年岁月长河的洗礼,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从汉民族中间产生,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得到了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认可和传播,各少数民族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充实和发展着中华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也是建成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认识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诠释、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永葆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醋精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劳作和精神生产中积累和积淀而成的,是不断传承与演进的,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协作、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国家统一,是少数民族发展中的文化瑰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局面形成。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本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普遍的价值观。

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同时也汲取了不同时代精神,是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得以体现的根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国家安全;追求民族平等友好往来,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等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这些优秀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友好外来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心理基础。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直到今天仍然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挥着巨大作用,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论渊源。

其二,这些优秀的传统,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生动地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渗透与交融。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少数民族人民也是中华文化创造者之一,各民族形成了以中华儒家主导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

其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在继承和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保持中华文化特色和魅力,积极应对国外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992年1月14日,江泽民在《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谈到:“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提炼与总结各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爱国、团结、互助等优秀传统,在各民族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

提取少数民族文化中积极文化主张,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论源泉,可以提升少数民族人民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拉近民族亲近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民族,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国外对于国家主导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教育称之为“多元文化教育”。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问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世纪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经典著作詹姆斯.A .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手册》(与詹姆斯.林奇共同编著)、《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与詹姆斯.林奇共同编著)、《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多元文化教育:问题与前瞻》、《多元文化教育:知识变迁与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行动》等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范畴、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宏观构想,并对各个国家内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日本学者小林哲在《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中系统地就西方国家、日本、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比较,并专门论述了国际多元化教育比较的方法论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不断实践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元文化教育视野越来越开阔,反思多元文化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不断调整多元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二)国内研究现状
1.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的构建需要精神文明提供动力,传统道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子。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养料,是少数民族人民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源泉。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认可和接受,是各族人民国家认同观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文化心理。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研究也逐渐升温,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不完全统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有100余篇。

1990年6月,云南民族出版社首次出版了《民族伦理研究》。

该书是一本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8篇,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民族伦理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90年12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又出版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由高发元任主编。

该书分别就西南少数民族的恋爱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宗教道德、政治道德、劳动与职业道德、爱国情感与内聚心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

1992年11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高发元任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该书按地区和民族分类,分别从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劳动道德、宗教道德、社会公德、政治道德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各民族的道德习俗和道德风貌进行了介绍。

1997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熊坤新著的《民族伦理学》一书,该书站在民族学与伦理学相交叉、融合、结合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民族伦理学、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和族别伦理思想三个层面进行了广泛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深入的研究,对于拓宽民族学和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并促进其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4年1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资源教授著的《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该书深刻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作用以及内容,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促进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等,是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现象、文化元素及其内在伦理精神、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系统研究之作,奠定了本文研究的扎实基础。

2. 国家认同
西方学者对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为同化论与多元化论两种态度。

同化论者认为少数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接受一国之中占优势的主流文化,接受同化,消弭民族认同,产生国家认同。

多元论者认为肯定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承认民族认同对于民族成员心理不可或缺的正面影响。

多元化论坚持少数民族文化应该得到展示和存续,同样民族认同也应得到尊重。

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出发对国家认同进行定义,比较常见的是从心理学角度给予精确定义如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认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分的知悉和接受。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如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民国家建构;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具有弱化作用,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相互促进。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互为前提: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国家认同认可保护民族认同。

公民国家需要不断引导民族认同上升和达到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为基础,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际调研活动。

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维吾尔族民族建立了对对三者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认同意识提升,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宗教认同感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要合理调节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的边疆安全。

3. 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事关国家稳定大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民族团结教育一直都是学者的研究重点。

国内各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理论常识》;新疆美影出版的《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共同组织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都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书籍。

李德顺、衣俊卿任编委会主任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精神家园丛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辑欧阳康主编的《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提出,精神家园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

就其形态来看,精神家园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

认同一定的精神家园,就是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与之相通的文化人。

卢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共同的心理状态、多民族统一国家、抵抗外来侵略等六大方面分析了中华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原因。

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使各族人民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凝结成为一个牢不可破、密不可分的整体。

从中华民族凝聚的形成方面,概述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之情。

王鉴、万明钢《多元化教育比较研究》,该书对我国民族教育面临的多元文化背景,以及国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多元文化下的民族教育对策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研究重点侧重于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现象的铺展和归纳、对其现实价值的挖掘,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开拓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挖掘、提炼、诠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观积累了资料,奠定了基础。

但是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来阐释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观的文章并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立意所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系统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的形成基础、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三方面,即本文研究基础。

其二,分析了中
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观三方面:国家统一观念即献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与反对民族分裂的积极作为、民族和谐思想即民族亲近和睦的“博爱”之情、共同发展夙求即艰苦创业共创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

从这三方面分析了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着眼点。

其三,进一步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文化主张和文化精神,弘扬优良传统,铭记历史,使各族人民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合历史,以情动人,真正到达教育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比较分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弘扬团结互助精神。

通过整理、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为本人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积累素材和拓宽思路。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作出正确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团结教育事实,总结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经验,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方法是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即根据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分析方式。

在本文中具体表现为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继承其合理内核,既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厚重感、使命感,又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其内容。

五、本文拟创新之处
本文力争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以期实现更大的研究价值。

1.在选题视角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

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