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治疗颈椎病20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引治疗颈椎病200例
发表时间:2012-04-01T09:28:34.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康妮
[导读]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康妮(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理疗科 014010)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168-01
【摘要】目的观察牵引治疗仪对颈椎病的治疗后果。

方法采用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产QJ-B牵引治疗仪坐式颌枕带牵引,每日2次,30min,15次1疗程。

结果治疗各型颈椎病200例,其中症状基本消失85例,减轻者109例,总有效率97%。

讨论用牵引治疗仪对颈椎病有效,此法安全简便。

【关键词】颈椎病牵引治疗仪
颈椎病是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以颈肩臂背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恶心,耳聋耳鸣,视物不清,四肢活动不良,麻木不适,胸闷,心慌,血压升高,椎动脉扭曲试验征均阳性。

我科应用QJ-B牵引治疗仪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例患者均经放射科颈椎X线拍片确诊,部分病例做颈椎CT或MRI诊断。

200例中,男99例,女101例,年龄35-70岁,平均56岁。

200例中,神经根型120例,椎动脉型59例,脊髓型13例,其他型8例
1.2治疗方法采用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产QJ-B牵引治疗仪,患者坐于治疗椅上,用纯棉制颈椎牵引套,坐位颌枕带牵引。

头前驱15°左右,牵引力量2-6kg,牵引时间以项背部肌能耐受为限,每日2次,每次30分,如无不适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2-3小时,15次为一疗程。

1.3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显效85例,有效10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见表。

表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
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总有效率%
神经根型 120 48 71 1 99%
椎动脉型 59 30 28 1 98% 97%
脊髓型 13 5 6 2 85%
其他型 8 2 4 2 75%
3 讨论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而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该病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

由于颈椎病主要是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体征,因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本组有120例,占60%,它主要是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尤其是,椎突关节处骨赘伸入椎间孔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出现,表现有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麻木等。

而椎动脉型是由于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因而出现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本组有59例。

脊髓型是脊髓受压,主要是中央后突的髓核,椎体后缘的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所以表现有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本组有14例。

其他类型8例。

在颈椎X线片上,表现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

在颈椎CT或MRI上可有椎间盘突出,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及脊髓神经受压等。

颈椎牵引为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一项重要的、常用的有效方法。

颈椎牵引是一种通过外力牵引脊柱颈段和相关结构的操作技术。

牵引力量可以是持续的或是间歇的。

持续颈椎牵引是小剂量长时,使颈椎处于一种被拉长状态的方法。

作用是恢复颈椎结构的支持和移动功能,放松颈部肌肉。

间歇颈椎牵引通过牵引-放松循环使牵引力量发生节律性变化。

在牵引相,颈椎的结构受到牵拉并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在放松相,颈段的神经肌肉活动程度相应降低。

颈椎牵引的生理效应,可使颈椎间隙增大,在颈椎牵引中椎间隙增大值最大的节段一般在C6~7,其次为C4~5,这种机械效应发生在牵引的最初几分钟,而且在牵引停止后不久消失。

调解颈椎椎间孔大小,这一生理效应往往通过颈椎前屈位获得。

故在颈椎前屈位用较小的牵引力量(2.27~3.78kg)即可缓解根性疼痛。

一些其他的生理效应,缓解由损伤退变由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根刺激或压迫性疼痛、解除肌肉痉挛、消除炎症。

颈椎牵引可通过降低颈椎神经根处的机械压力缓解疼痛,特别是有节律的间歇牵引可改善血流,松解肌纤维粘连,刺激关节和肌肉感觉神经,解除就痉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对累伸展性的拉长而打破了疼痛-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而实现。

但较小牵引力量不能有效地伸展肌肉或拉开椎间孔而影响效果;而过大的牵引力量则可导致机体保护性反应加重肌肉痉挛。

脊柱牵引的影响因素有牵引体位,牵引重量,牵引时间,牵引角度。

临床上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决定这些因素的最佳组合。

颈椎牵引过程中颈椎的角度,牵引力量,牵引时间和患者体位等因素十分重要。

颈椎的角度,通常认为颈椎屈曲位时的牵引可使用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颈后软组织伸展,一般不主张后伸位颈椎牵引,因为这种情况下椎间隙后部减小,增加椎节不稳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生在外的危险性。

牵引的力量,颈椎牵引力量可受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患者的体位,头颈部的重量,患者放松的程度,应用的牵引方法,牵引时磨损力大小的牵引装置自身的因素。

在坐位牵引时,5.06~8.9kg,或更小的一些牵引力量就可以达到颈椎椎间隙增大的作用,这也是牵拉头部的力量和抵抗肌肉张力产生的阻力所需的最小牵引力。

牵引的时间,普遍认为颈椎牵引的机械效应发生在牵引的最初几分钟,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10~20min)应变随时间上升较快而后逐渐减慢,最后达到饱和,继后即使时间再增加很多,应变也不会再增大,故选择30min左右的牵引较为适宜。

颈椎牵引时间与颈椎牵引剂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牵引重量较大时则牵引时间略短些,反之,则稍长些。

针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的牵引时间宜在5~10min比较合适。

患者的体位:最常用的体位是坐位或仰卧位两种,均可根据各自临床条件来选择。

本组病例采用QJ-T牵引治疗仪,治疗各型颈椎病200例。

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长时间受力或受力不均衡,除特殊病例需手术
治疗外,绝大多数颈椎病均可采取非手术综合治疗。

颈椎牵引涉及生物力学原理,是以力的作用改善颈椎受力情况,维持颈椎力学稳定性,恢复或重建颈椎内外平衡。

颈椎牵引是一种技术规范的治疗方法,认真分析每位患者病情,掌握各种牵引器的特点,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牵引体位,角度重量与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63.
[2]杨成旺,临床医学新进展,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教育委员会:2004:248~2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