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23-05-21
[作者简介]石端虎(1973—),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焊缝无损检测、射线图像智能化处理、摩擦焊、实践教学等。

2023年10University Education
[摘
要]笔者在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架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了无损检测课程的德
育目标和课程思政指标点,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了课程思政融入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实施路径,精选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提高了课程教学环节与育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表明,笔者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环保与工程伦理理念,增强了学生创新和责任担当意识,厚植了爱国情怀。

[关键词]课程思政;无损检测课程;德育目标;课程思政指标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9-0096-04
引言
无损检测课程是徐州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全面质量管理科学与无损检测技术紧密结合的一个崭新领域[1]。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五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射线探伤、超声探伤、涡流探伤、磁力探伤和渗透探伤)的定义、分类、探伤原理、探伤设备、探伤步骤、缺陷识别及工程应用,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无损检测的先进方法和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能正确选用检验设备、仪器,熟悉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有关检验标准、缺陷识别知识;能正确拟定检验工艺,基本掌握评定被检工件质量等级、进行质量分析和改进材料加工工艺的方法,为学生从事材料加工方面的检测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陈国庆等在特种环境连接方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提出“一课一思政”的概念,在每节课程中融入思政案例,提升课堂活跃性,注重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及引导,积极传承和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张体明等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人才+人文”创新培养模式,搭建了疫情背景下利用线上教学优势开展“专业+抗疫”课程思政育人模块,开展了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3]。

王廷栋研究了思政课程助力焊接风险控制的教学方法,以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4]。

覃波等以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针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较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刘洁针对船舶材料与焊接课程的特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改革,以期能有效发挥船舶与材料课程的育人功能[6]。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已开展了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上述研究大多为单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在加强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紧密联系课程思政的时代特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研究,强化课程思政的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对发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厘清无损检测课程承担的课程思政育人任务,扎实推进无损检测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具有重要的
课程思政融入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路径研究
石端虎




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96
现实意义。

无损检测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

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要实现课程的德育目标也有不小难度。

因此,开展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吴宝海等进行了课程思政指标点方面的研究,
形成了“课程思政要求二十条”[7]。

笔者在借鉴其
“课程思政二十条”的基础上,结合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设计了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指标点,明确了德育目标与课程思政指标点之间的关系,精选了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案例,对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了研究。

一、教学路径设计
(一)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架构设计
徐州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0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

为进一步加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完成国家一流专业等建设任务,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广泛讨论和论证,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并在听取高校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搭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架构,设计了专业治课程思政指标点。

1.1~1.8为历史共性:1.1家国情怀;1.2法治意
识;1.3责任担当;1.4文化自信;1.5人文精神;1.6学术诚信;1.7工程伦理;1.8价值塑造。

2.1~2.8为时代特性:2.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2.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
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2.3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4以人民为中心;2.5全面深化改革;2.6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2.7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8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上述的课程思政指标点中的1.1~1.8为历史共性,2.2~2.8为时代特性,二者共同构成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架构,可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德育目德育目标与课程思政指标点标与课程思政指标点
笔者按照OBE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分解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指标点,确定了以
下无损检测课程思政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1:在案例教学中,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问题,并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目标2:学习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无损检测研究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培育学生志向远大、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投身科学、不惧失败、追求卓越的远大目标。

德育目标3:在分组讨论时,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组织,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材料成型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无损检测课程德育目标对应的课程思政指标点如下:1.1家国情怀;1.3责任担当;1.6学术诚信;1.7工程伦理;2.6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2.8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德育目标与课程思政指标点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工程伦理
正确价值观追求卓越科学探究
德育目标
坚定不移贯彻
新发展理念
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学术诚信图1德育目标与课程思政指标点的关系
从图1可知,德育目标可分为三个:正确价值观、追求卓越和科学探究。

正确价值观对应课程思政指标点中的2.6和2.8;追求卓越对应课程思政指标点中的1.1和1.3;科学探究对应课程思政指标点中的1.6和1.7。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在无损检测课程建设过程中,笔者根据课程的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经多年教学改革,精选出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细化教学目标,精心做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提高了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精选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主要有以下内容。

1.1家国情怀
列举近年来我国建成的超级工程,如鸟巢、天眼(射电望远镜)等,并说明无损检测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磁力探伤部分,列举我国古代在电磁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
97
豪感,强化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1.3责任担当
在射线探伤部分,提出目前我国仍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如高性能射线检测设备研发等,强化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争取学好本领,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在讲解渗透探伤原理时,结合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的诗句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从而不断增强其责任和担当意识。

1.6学术诚信
在射线探伤部分,讲解射线图像的智能化处理时,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尊重科研和学术成果,养成严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实验指导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精神。

1.7工程伦理
列举目前国内工程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个别工程不重视环保法规,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人民生命安全等,强化无损检测课程所涉及的工程伦理理念,让学生树立守法和环保等理念,在后续的工作和研究中严格遵照执行。

在渗透探伤中列举探伤时有时会发生缺陷误判、污染工作台的情况,通过讲解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6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在超声探伤部分,以高速列车为例说明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历程,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同时列举焊接工程大师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增强奉献意识。

2.8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射线探伤和超声探伤部分,讲解射线检测图像模拟和超声检测模拟的过程与结果,让学生明白在实际条件不具备和无法通过实际试验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开展试验。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树立辩证思维和哲学思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应用及实践
徐州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
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工程机械产业的材料加工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质量检测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目前无损检测课程已建设成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持续改进的优质课程。

课程负责人石端虎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于2021年获批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经过本科教学评估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课程目标定位更准确,课程内容体系更合理,教学改革思路更清晰,课程思政改革力度更大,成效更显著。

课程考核包括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部分,目前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同时将加大对课程过程的考核力度,持续完善形成性评价。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平时成绩由课程小论文或单元测试成绩(20%)、课堂表现(20%)、作业成绩(40%,含课程思政作业成绩)、实验成绩(20%)构成。

本课程从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步转向全过程(痕迹管理)、多维度(随堂测试、抢答加分、课程论文、小组讨论、讲解表达、试卷考核等)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高于专业平均水平;专家评价优良以上。

课程德育目标明确,课程思政案例丰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方法得当,案例契合实际,课程评价优良率在98%以上。

通过开展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教学,强化了学生的环保和工程伦理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厚植了爱国情怀。

三、结语
笔者提出了徐州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架构,并明确了德育目标与课程思政指标点的内在关系,精选了无损检测课程思政案例,提高了无损检测课程教学环节与育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施效果表明,笔者提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实现无损检测课程德育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工程伦理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98
课程思政改革效果显著。

笔者提出的课程思政方法不仅适用于无损检测课程,而且可推广至其他工科课程,可为其他工科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参


献]
[1]赵熹华.焊接检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国庆,曹健,董志波,等.焊接专业课程“一课一
思政”教学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1):202-204.
[3]张体明,燕雪,陈乐平,等.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
思政的探索与教学实践[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2):111-115.
[4]王廷栋.思政课程助力焊接风险控制的方式[J ].
造纸装备及材料,2000,49(2):200.
[5]覃波,朱云,刘胜.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
政”的反思与实践:以“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为例[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110-114.
[6]刘洁.船舶材料与焊接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 ].大
陆桥视野,2021(10):125-126.
[7]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
探索与实践[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1-62.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苏祎苏祎颖颖]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设的序幕[8]。

大学教育作为关键一环,既要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又要给予学生“求善”的人文关怀[9]。

教师通过在化工机械基础课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化工机械技术的百年历史成就中坚定民族自信,在学习余国琮、徐光宪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信念与追求中坚定报国之志,在了解化工事故等的基础上自发担起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从“大国工匠”攻克机械设备难题的坚毅身影中学习并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前景的讨论中学会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眼光看待专业前沿问题和国家未来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教书、育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课程思政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
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34-41.
[2]郭艳,李常艳.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
与实施[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3):94-99.[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T/CEEAA 001—202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4]郭文瑶,闵宇霖,辛志玲,等.化工设计课程思政建
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时刊,2021,35(10):41-43.[5]闫子涵,范怡平,姚秀颖.新工科理念下的“化工设
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5版[J ].塑料工业,2022,50(9):199.[6]董冠英,张亚涛.化工发展与人类进步课程思政建
设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5):97-102.[7]李琴,张治坤,陈慧玲.化工设备教学中课程思政
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1):98-99.
[8]刘清雅,包雨云,张佳瑾,等.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
业改造升级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1):16-19,142.[9]王宇,吴亚东,王艳芳,等.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
融入化学化工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
等教育,2021,38(6):17-20.[责任编责任编辑辑:刘凤华]
(上接第95页)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