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美初中美术七上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六年的美术,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美术是怎样的?
生:美术就是画画
师:其实美术除了绘画,还有雕塑、工艺、建筑、设计、书法等等,现在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课《美术星空》里的知识吧!
一、什么是美术
美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塑造平面或立体的、含有美学价值的视觉形象。
二、美术门类: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分为
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
师:谁来说说对这些画种的了解呢?
提示: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精神。
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强调意境,以笔墨传神达意,是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
中国画中,“笔”指的是笔法,“墨”指的是墨法。
作画内容丰富。
以水墨为主,故称水墨画为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能满纸都画满,要有一些地方空出来,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
水彩画:几个世纪来,水彩画作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种之一,以其画面独特的材质魅力深深吸引了人们,兴盛不衰。
主要以颜色的晕染,水分的控制而突出它的美,相比较水粉画而言,水彩画颜料稀薄,通常画质通透明亮舒服,颜色之间不可互相掩盖。
板书:中国画:讲究水、墨。
水彩画:晕染、水分、通透明亮。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
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
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
课题第一课美术星空课型第2课时
教学过程
①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
②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
板书:雕塑分类(可塑或可雕):圆雕:立体。
浮雕:平面凸起的形象。
提示:《虎门销烟》:200厘米×492厘米,材质是大理石。
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这块浮雕中,要折射出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英雄精神,人物形象在艺术上的造型体现就要有所升华对观者起到教育、推动、鼓舞作用。
构图上把在横幅的浮雕画面中销烟的群众分成三组,人物空间关系聚散起伏,目光神态相互呼应,曾竹韶还有意在构图中设计一位长者立于浮雕起始处,目光与浮雕画面中运动起伏的人群相呼应,象征性地塑造出一位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结合环绕着纪念碑的浮雕的历史行进顺序,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舞台氛围,把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浓缩在一块画幅之中。
3、工艺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
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
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
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
具、灯具、木
器家具、绣花
制品、草竹编
织品等等。
陈
设欣赏工艺品
是指那些以摆
设、观赏功能
为主的工艺
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
四、建筑: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
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
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
用来居住和活动等的艺术。
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
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
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
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
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与监赏能力,并能对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到传统中国画的传神与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画精髓“传神写照”的内涵,“以形写神”突出人物内心世界。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导入:(打开音乐《琵琶行》)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期间有许多优秀的历史遗产保存至今.如:建筑,
音乐, 绘画, 书籍和许多人文历史.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些中国画,它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画种,是古代的人们传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精髓.下面请你们简单的把这一章节内容看一遍.(学生活动)
(二)讲授新课:
老师简介古代人物画发展的脉络及特点,艺术表现人类生活和精神,各个民族对艺术有不同的追求.追求传神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中国画尤其突出.传神要求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仅满足于外在形象的逼真,更重视对其神态于精神的揭示。
在人物画中,传神不仅要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且更要求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引出古代传神写照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1、古代人物画“传神”的典范作品:版书—《韩熙载夜宴图》
●问题1:夜宴是什么意思?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视频全貌,请学生找出课本上的那一段画面。
☆师:顾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呀?
☆师:介绍画家(五代宫廷画家,善画人物内心神情),《韩熙载夜宴图》是他现存世上的画。
☆师:介绍画的背景和韩熙载的生平……(顾闳中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整个夜宴过程默记于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一幅传世名画却因此流传下来。
“传神”和“默画”杰作。
)☆师:韩熙载——李煜(诗书画精通,词五代之冠——虞美人)。
●师生互动:学生尝试分析(人物) ——《韩熙载夜宴图》
问题2:《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什么内容?☆师: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全过程。
问题3:课本上的这个画面表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
问题4:猜猜哪一个是韩熙载?他的表情怎样?为什么有那样的表情?
问题5:画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动作怎样?
☆师:请一个学生上台模仿拍手势动作。
☆师:(究竟哪一个是韩熙载呢?为导入)介绍画中的人物。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从构图、用色、用笔、神情动作等来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构图:屏风、家具把画面隔成五段,每段都可以成独立的一幅画,又可以把各段联系起来,使整个画面变成了一个统(tong同)一的整体。
人物布置疏密得当,变化而又统一。
目光——女子——好像能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从女子的手中流淌(tang)出来。
◆用笔:达到很高的水平,如韩面部胡须、眉毛的刻画勾染(ran)得十分到位,蓬松的须发就像从肌肤中生出来一般,人物的衣纹简练、勾勒的线条柔中有刚,有虚有实。
◆用色:也较独具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到了统一画面的作用。
人物服装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有呼应。
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
◆表情动作: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人物的情绪反应。
韩熙载侧面盘膝端坐,垂手注目,静静地听着弹奏,表情严肃,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这幅画的构图、色彩、用笔、人物表情进行全面的讲解与引导。
2、欣赏宋代画家梁楷的作品《李白行吟图》
问题1《李白行吟图》与《韩熙载夜宴图》构图、用色、用笔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2: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3:画中的李白神情动态怎样?
1、教师介绍画家及此画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一同欣赏《李白行吟图》南宋画家梁楷作品。
这幅画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
梁楷天性疏野,常饮酒自乐,人称“梁风子”。
他的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
墨作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
《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画”。
梁楷减笔人物画给后世以很大影响。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欣赏,让同学们各抒已见,试着自已去赏析美术作品,深刻体会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神与魅力,并能够把部分作品的内容通过动作演示出来。
(三)、小结:今天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有所了解与认识,特别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印象更为深刻。
我也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画这门艺术更加的了解与喜爱,你们作为国家末来的栋梁也有责任把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继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⑶在老师的引导下,领略“文人”画之极——诗情画意的“流程”。
应会:
(1)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同时初步了解诗、画相互转换的过程与典型例示。
教学难点:
通过绘画语言品位、探求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
(五)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暇思无限”;而这种“暇思无限”,最能很好的表达方式是诗(词)。
因为诗(词)的文学语言有内含深、寓意广、言简意赅的“功效”,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遐思无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欣赏与感受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诗(词)记录下来。
即:画读画意境文字记录诗(词),又可以诗(词)理解诗意意境绘画语言画。
(诗、画相互转换)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几幅中国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是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宝。
中国现代山水画,面对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表现出崭新的动人意境。
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人画,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
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拘技法,自主进行学习。
总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意境的表现。
画家作品介绍:
《溪山行旅图》范宽(宋)
《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巨峰巍然耸矗,山头灌木结成密林,树林中有楼观。
山脚下,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
山涧中一道细细的飞瀑直泻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为画面增添了响亮的水声。
全幅画,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豆瓣皴点,刻画出北方山石浑厚苍劲之感,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薄气势。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
二字款。
范宽,中国北宋画家。
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温厚,人称“范宽”,陕西耀县人。
开始时他学李成和荆浩,后来他深入老山密林中体验自然,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
他下笔雄劲浑厚,用墨厚实而滋润。
山多正面巍立,石纹用豆瓣、雨点状皴笔,山势折落有势,顶植密林,枝如丁香,水际作突兀大石,屋宇笼染墨色,称为“铁屋”,画出秦陇间峤峦浑厚、严峻逼人气概。
他与关仝、李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主流,称“三家山水”。
宋人论他的作品,说他不但写山水之貌,而且“善与山水传神”。
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辑人《故宫名画三百种》;《雪景寒林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雪册萧寺图》等。
《渔庄秋霁图》倪瓒(元)
这幅画是他55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
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
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段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
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
倪瓒作品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倪瓒(1301—1374),中国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
原名埏,后改瓒,字元镇,号元林等,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
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
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淡泊的生活。
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尔着色。
师法董源、赵孟顺,以侧笔干墨多画太湖两岸景色,创为“折带皴”。
好作疏林坡岸,笔筒意远,惜墨如金,以天真幽淡为趣,给人一种林泉生活的闲情野趣,一种平淡天真、高洁空疏的思想意境。
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墨梅图》课本9页
《荷花水禽图》
第三课:空间的魅力
课题空间的魅力
课时 1课时
类型基础知识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导入,侧重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并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不同的学习方式,注意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与第三学段(5—6年级)透视知识内容标准比较,本课教材适度规定了透视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意在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美术的相应的造型基础。
二、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三、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认识方形物体透视规律及画法。
四、教学难点
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
方形石膏体、厚书一本、透视图例、示范画、多媒体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多媒体图片)
提问:渐渐远逝的铁轨,纵深整齐的队列,道路两旁的树木-------越往远处感觉怎么样?
生答:近的宽、远的窄;近的大、远的小·····
教师总结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导入新课。
并板书课题(空间的魅力)。
(二)、新授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画面,让学生分析课本左上角四个图形的不同状态,并联系生活中不同物体(如:书本、写字台、房间等等)。
通过师生问答,对照课文阐述,归纳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的原理,结合教材图例,阐明知识点。
(三)、阐述知识点
透视现象的概念(板书)
物体在空间中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即透视现象。
(展示图片)
1、平行透视(板书)
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一对平行于画面,另一对垂直于画面,故平行透视又称直角透视。
(教师示范图例)
2、成角透视(板书)
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同画面所两个夹角相加为90°角,两角互为余角,故成角透视又称余角透视。
(教师示范图例)
(四)、课堂练习
试画出一本书或数本书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教师出示范画,并巡回辅导。
)
书本摆放参考
(五)、小结
1、针对学生作业,指出优缺点,总结本课内容,阐述重要知识点。
2、指导学生整理本人学具,注意班内卫生。
七、课后反思
我们在课改的理念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和热情很高,建议课下绘画校园,使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空间的魅力》学习与研究——透视法的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的完成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自七年级美术上册《空间的魅力》学习与研究——透视法。
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
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学好本课,能为学生正确了解素描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讲解中又运用复习了前几课所学的内容,所以它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初中生两极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点:
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
我以体验、问答、小组讨论和比较的方式来完成我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欣赏,练习,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读图讨论互动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范围进行分析,理解,归纳.这是教学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1.提问与欣赏导入
提出问题思考:
我们的手能在5秒钟之内变大变小吗?
解释:将手从眼前由近到远移动,就会给人有大小变化.
示图欣赏: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空间的魅力出示课题.
示图欣赏:有规律的大小变化构成的三维空间效果
空间的魅力----空间的透视
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两个同样大的物体,处于不同的位置,从透视的角度看就是近处大,远处小。
出示图讲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课堂训练:
1、对书本中的图案认真临摹,注意线条和透视。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中的树、楼房,尝试不同的角度。
学生练习,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及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
目的是学科落实新课标的整合,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
作业点评
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较多,导入中学生通过对自己手的变化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透视的绘图,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
透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为后面的校园写生课打好基础,并借此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觉得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非常重要,我在今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从而更好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