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特点以及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特点以及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此类患儿应用CT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特点和价值,为以后治疗此类患儿提供有效参考数据。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本院CT检查方式诊断,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此类患儿临床特点、CT诊断表现方式及价值。结果:所有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均出现明显异常,存在惊厥症状;44例患儿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5例患儿为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1例患儿由于产钳损伤引发颅内出血。2例患儿存在脑内血肿,2例患儿存在脑室出血,1例患儿存在硬膜外血肿。经CT检查,25例患儿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儿为脑实质出血,6例患儿为硬脑膜下出血,5例患儿为硬脑膜外出血,12例患儿为混合性出血。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而由于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所占据比例则相对较低,对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应用CT检查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2结果
所有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均出现明显异常,存在惊厥症状;44例患儿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5例患儿为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1例患儿由于产钳损伤引发颅内出血。2例患儿存在脑内血肿,2例患儿存在脑室出血,1例患儿存在硬膜外血肿。
2.1临床特点
患儿临床各项特点具体如下:(1)意识形态。患者在初始时意识出现明显变化,出现如兴奋、烦躁以及易被激怒等情况,随着病情严重患儿会出现肌张力衰弱、嗜睡以及昏迷等症状。患儿意识变化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出血位置、出血量以及患儿自身身体情况;(2)生命体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接受密切监测,包括:体温、呼吸频率/节律、心率以及瞳孔变化。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常见生命体征变化为呼吸暂停/呼吸节律出现异常变化。患儿呼吸发生改变,提示病情有所变化,呼吸深大表示患儿可能颅内压升高,呼吸浅慢表示患儿可能进入危险状态。患儿瞳孔由于出血位置、出血量等影响,会有固定、对光反射迟钝以及不对称等变化;(3)惊厥。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另一常见临床特点为惊厥,如患儿惊厥持续发作需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并进行处理[2]。
3讨论
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器械损伤原因导致出现脑损伤、缺氧性脑损伤等是引发出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脑室内、蛛网膜下、硬膜下等均是常见出血部位[4]。新生儿颅内出血为新生儿颅脑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残废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新生儿颅内出血需要尽快进行治疗,如果干预措施最佳时机错过,即使能够保住新生儿生命,也有极高概率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以及以后的正常生长[5]。CT诊断具有无创可靠、高效安全等优点,虽然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其进行CT检查后也能够准确了解患儿出血定位和定性,明确患儿出血位置、出血量和周围组织的联系,为当前对颅内出血新生患儿首选诊断方式[6]。
2.2CT诊断
经CT检查,25例患儿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儿为脑实质出血,6例患儿为硬脑膜下出血,5例患儿为硬脑膜外出血,12例患儿为混合性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一般为蛛网膜下渗血所引发,其CT具体表现如下:脑池内有高密度影,一般可在以下位置发现:小脑幕缘、侧裂池、纵裂池以及脑表面脑沟内等。硬脑膜下出血患儿一般由于产伤所引发的脑镰裂开,在硬脑膜下有血液聚集,占位效应相对较轻,此类患儿CT表现如下:在颅骨内板之下有狭长“新月形”高密度影分布,常见位置为枕叶、后颅窝等,如长时间出血会导致出现硬脑膜下水肿,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引发头皮血肿。脑实质出血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此类患儿CT表现具体如下:脑实质内部存在大片状的高密度影,或者大小面积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密度影,周围有明显的水肿带。脑实质出血患儿容易存在脑疝并发症,有极高病死率[3]。
CT诊断不但有利于临床分型,且早期指导作用效果突出,接受CT诊断后可以明确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以及混合型出血等情况,除此优点外CT诊断方式能够复查,帮助医生深入全面的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制定更具针对性治疗方案[7]。CT诊断还能够评估患儿临床预后质量以及预防并发症,不但可清楚显示出血病灶,且通过诊断结果还能够掌握患儿病变发展情况,预防治疗后可能出现脑梗死、脑水肿以及脑积水等问题[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本院CT检查方式诊断,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范围在5-30天之间,其平均年龄为(12.5±2.1)天。体质量在1.5-4.0kg之间。
本次研究中,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此类患儿临床表现特点以及CT诊断表现,提示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而由于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所占据比例则相对较低,对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应用CT检查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1.2诊断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仪器为GE4排全身CT扫描机,PHILPS 128层螺旋CT扫描仪。基线选择患儿听眦线,层厚设置为10毫米,层距设置为10毫米,从头顶进行连续扫描。扫描条件具体如下:80kV,80mA,图像重建矩阵为512×512,窗宽范围在70-100HU之间,窗位范围在25-30HU之间。如扫描前患儿存在明显烦躁症状,常规应用冬眠灵/鲁米那进行镇静。关键词:ຫໍສະໝຸດ 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特点;CT诊断价值
由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上表现症状并无特异性,而CT诊断显示和成人也有显著差异,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过治疗最佳时机,早期CT诊断检查以确认出血位置、数量以及原因,更有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保障预后效果[1]。为深入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此类患儿应用CT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特点和价值,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此类患儿应用CT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特点和价值,为以后治疗此类患儿提供有效参考数据。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本院CT检查方式诊断,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此类患儿临床特点、CT诊断表现方式及价值。结果:所有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均出现明显异常,存在惊厥症状;44例患儿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5例患儿为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1例患儿由于产钳损伤引发颅内出血。2例患儿存在脑内血肿,2例患儿存在脑室出血,1例患儿存在硬膜外血肿。经CT检查,25例患儿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儿为脑实质出血,6例患儿为硬脑膜下出血,5例患儿为硬脑膜外出血,12例患儿为混合性出血。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而由于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所占据比例则相对较低,对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应用CT检查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2结果
所有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均出现明显异常,存在惊厥症状;44例患儿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5例患儿为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1例患儿由于产钳损伤引发颅内出血。2例患儿存在脑内血肿,2例患儿存在脑室出血,1例患儿存在硬膜外血肿。
2.1临床特点
患儿临床各项特点具体如下:(1)意识形态。患者在初始时意识出现明显变化,出现如兴奋、烦躁以及易被激怒等情况,随着病情严重患儿会出现肌张力衰弱、嗜睡以及昏迷等症状。患儿意识变化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出血位置、出血量以及患儿自身身体情况;(2)生命体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接受密切监测,包括:体温、呼吸频率/节律、心率以及瞳孔变化。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常见生命体征变化为呼吸暂停/呼吸节律出现异常变化。患儿呼吸发生改变,提示病情有所变化,呼吸深大表示患儿可能颅内压升高,呼吸浅慢表示患儿可能进入危险状态。患儿瞳孔由于出血位置、出血量等影响,会有固定、对光反射迟钝以及不对称等变化;(3)惊厥。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另一常见临床特点为惊厥,如患儿惊厥持续发作需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并进行处理[2]。
3讨论
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器械损伤原因导致出现脑损伤、缺氧性脑损伤等是引发出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脑室内、蛛网膜下、硬膜下等均是常见出血部位[4]。新生儿颅内出血为新生儿颅脑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残废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新生儿颅内出血需要尽快进行治疗,如果干预措施最佳时机错过,即使能够保住新生儿生命,也有极高概率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以及以后的正常生长[5]。CT诊断具有无创可靠、高效安全等优点,虽然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其进行CT检查后也能够准确了解患儿出血定位和定性,明确患儿出血位置、出血量和周围组织的联系,为当前对颅内出血新生患儿首选诊断方式[6]。
2.2CT诊断
经CT检查,25例患儿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儿为脑实质出血,6例患儿为硬脑膜下出血,5例患儿为硬脑膜外出血,12例患儿为混合性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一般为蛛网膜下渗血所引发,其CT具体表现如下:脑池内有高密度影,一般可在以下位置发现:小脑幕缘、侧裂池、纵裂池以及脑表面脑沟内等。硬脑膜下出血患儿一般由于产伤所引发的脑镰裂开,在硬脑膜下有血液聚集,占位效应相对较轻,此类患儿CT表现如下:在颅骨内板之下有狭长“新月形”高密度影分布,常见位置为枕叶、后颅窝等,如长时间出血会导致出现硬脑膜下水肿,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引发头皮血肿。脑实质出血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此类患儿CT表现具体如下:脑实质内部存在大片状的高密度影,或者大小面积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密度影,周围有明显的水肿带。脑实质出血患儿容易存在脑疝并发症,有极高病死率[3]。
CT诊断不但有利于临床分型,且早期指导作用效果突出,接受CT诊断后可以明确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以及混合型出血等情况,除此优点外CT诊断方式能够复查,帮助医生深入全面的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制定更具针对性治疗方案[7]。CT诊断还能够评估患儿临床预后质量以及预防并发症,不但可清楚显示出血病灶,且通过诊断结果还能够掌握患儿病变发展情况,预防治疗后可能出现脑梗死、脑水肿以及脑积水等问题[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本院CT检查方式诊断,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范围在5-30天之间,其平均年龄为(12.5±2.1)天。体质量在1.5-4.0kg之间。
本次研究中,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此类患儿临床表现特点以及CT诊断表现,提示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而由于缺乏维生素K合并颅内出血所占据比例则相对较低,对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应用CT检查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1.2诊断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仪器为GE4排全身CT扫描机,PHILPS 128层螺旋CT扫描仪。基线选择患儿听眦线,层厚设置为10毫米,层距设置为10毫米,从头顶进行连续扫描。扫描条件具体如下:80kV,80mA,图像重建矩阵为512×512,窗宽范围在70-100HU之间,窗位范围在25-30HU之间。如扫描前患儿存在明显烦躁症状,常规应用冬眠灵/鲁米那进行镇静。关键词:ຫໍສະໝຸດ 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特点;CT诊断价值
由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上表现症状并无特异性,而CT诊断显示和成人也有显著差异,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过治疗最佳时机,早期CT诊断检查以确认出血位置、数量以及原因,更有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保障预后效果[1]。为深入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此类患儿应用CT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特点和价值,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