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深圳福田区五校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广东省深圳福田区五校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1:1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分析和推理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
D.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的一组是()
A.Fe2(SO4)3、NaOH、H2SO4、Ba(OH)2
B.K2CO3、Na2SO4、KNO3、BaCl2
C.Ca(NO3)2、Na2CO3、NaCl、HNO3
D.K2CO3、H2SO4、HNO3、BaCl2
4.规范操作是实验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的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过滤C.向试管里加粉末D.量取液体
5.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A.甲:稀盐酸①铁;乙:水②生石灰
B.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D.甲:水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6.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t2℃时,将55g的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55g溶液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40℃时,若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D.40℃时,将30g甲加到50g水中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37.5%的溶液
8.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原子序数是28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g
9.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几种离子:Na+、Cl-、Ca2+、Ba2+、SO42-、CO32-,现取两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一定存在C1﹣B.一定存在CO32﹣,可能存在Ba2+
C.一定存在Na+D.一定存在SO42﹣,可能存在Ca2+
10.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BaCl2、MgSO4、稀HNO3、NaOH
B.稀HCl、NaNO3、K2CO3、Ba(NO3)2
C.K2SO4、Ba(NO3)2、Na2CO3、稀HCl
D.NaOH、KCl、NaNO3、CuSO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如图所示是氟元和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请回答:
(1)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

(2)相等质量的氟气和硅单质的原子数目之比是_____。

(3)氟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氟为-1 价,硅+4 价)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同学们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NaOH溶液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不产生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方程
式),该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中和反应。

c点的pH__________7(填“>”、“<”或“=”),b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为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根据数据处理:求生成蓝色沉淀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生活离不开水,我们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等角度认识水。

①如图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该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__组成的,若试管a中产生气体体积为6mL,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体积为_______mL。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_,在净化水过程中还常常需要通入氯气进行消毒杀菌。

氯气与水反应会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

从物质分类角度上看,次氯酸属于_______(填序号)。

A 氧化物
B 化合物
C 混合物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椐图示回答相应问题:
2018年3月15日,央视曝光了知名珠宝品牌周大生黄金,在加工过程中掺有“杂
质”――“铱”。

如图是铱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铱元素属于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图乙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

A 核外电子数X=Y
B 原子序数Z>Y
C Y和Z处于同一周期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碱石灰”是指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它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某实验小组为探究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使碱石灰样品充分溶解后再进行操作
二,操作二的名称是___.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固体A中一定含有___.溶液B溶质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②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溶液B中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Ca(OH)2和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探究哪个猜想正确,同学们设计如下方案步骤并进行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溶液不浑浊,证明猜想④不成立.
Ⅱ、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有同学认为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但是立即有同学反对,他的理由是___.
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他做了如下实验,请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验溶液B中溶质的存在①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
液;
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①___
②___
猜想___正确
16.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钙同属于碱类物质,其化学性质相似吗?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Ⅰ.定性探究
(1)写出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同学们将上述三个实验中反应后的废液都倒入一个烧杯中,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他们决定对沉淀和滤液进行探究。

探究一:(提出问题)沉淀能否与酸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最终沉淀_____(填“消失”或“不消失”)。

探究二:(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指示剂外,还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①氢氧化钠,②氢氧化钠、碳酸钠,③_____。

(实验探究)
(2)有同学提出:实验四的操作存在问题,导致结论不准确,请你改正:_____。

(3)小组同学讨论后发现,只用一种溶液做一次实验,就可以验证猜想,该溶液是_____。

Ⅱ.定量探究
向100g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随着硫酸铜溶液的加入发生如图的变化关系。

(1)溶液处于B 点时,其中含有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2)计算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C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

反应的方程式为:3243C+4NH 2N +3CH 催化剂高温。

【详解】
A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 、Y 两物质是碳和氨气,参加反应的粒子个数比为3:4。

C 错误,符合题意;
D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2、D 【解析】
A 、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但是含有铵根离子,属于盐;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解析】
A、Fe2(SO4)3是黄色溶液,两两混合后,能与Fe2(SO4)3反应后只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是Ba(OH)2,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不用另加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正确;
B、BaCl2与K2CO3、Na2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其余的两两混合均不产生明显变化,不另加试剂就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错误;
C、组内物质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气泡,则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是Ca(NO3)2,产生气泡的溶液是HNO3,无明显现象的溶液是NaCl,不用另加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正确;
D、组内物质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两次气泡,则该溶液为K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是BaCl2溶液,产生气泡的溶液是H2SO4、HNO3,再向BaCl2溶液中分别加入遇到K2CO3溶液产生气泡的两种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为H2SO4,无明显现象的溶液为HNO3,不用另加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正确,故选B。

4、C
【解析】
试题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错误;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错误;C、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的送到试管底,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正确;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操作正误判断的知识。

5、C
【解析】
A、稀盐酸滴入铁粉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滴入硝酸铵中,硝酸铵溶解吸热,内部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气球变得更瘪,不会膨胀,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滴入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硫酸滴入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
恢复原状,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水滴入生石灰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中,中和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析】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M是它们的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2℃时,将55g的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155g溶液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B
【解析】
A、溶解度大小的比较,需要指明温度。

题干中没有说明温度,则无法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A错误;
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甲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正确;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要使40℃时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或增加乙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C错误;
D、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有25g的甲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5g
ω=100%33.3%
⨯≈。

D错误。

25g+50g
故选B。

8、D
【解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8,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镍,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8,表示原子序数为2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

9、C
【解析】
试题分析:(1)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Cl﹣、CO32﹣、SO42﹣;(2)加足量BaCl2溶液后,有沉淀产生,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溶液中有CO32﹣和SO42﹣;Ba2+与SO42﹣不共存,Ca2+和CO32﹣不共存,所以没有Ba2+和Ca2+;又根据离子守恒,一定有Na+,综上可知溶液中一定有Na+、CO32﹣和SO42﹣,可能有Cl﹣,一定没有Ca2+、Ba2+,故选C.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10、D
【解析】
A、将溶液两两混合,氯化钡能与硫酸镁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镁能与氢氧化钠产生沉淀,能产生两种沉淀的是硫酸镁,剩下的硝酸,将硝酸加入产生的沉淀中,沉淀溶解,则是硫酸镁与氢氧化钠产生的,剩下的是氯化钡,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将溶液两两混合,碳酸钾能与盐酸产生气体,与硝酸钡产生沉淀,与硝酸钠没有现象,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将溶液两两混合,能产生气体的一组是碳酸钠和盐酸,取产生气体的一种与剩余的两种混合,产生沉淀,则取的是碳酸钠,剩下的是盐酸,能与碳酸钠产生沉淀的是硝酸钡,剩下的是硫酸钾,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观察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与硫酸铜产生蓝色沉的是氢氧化钠,氯化钾和硝酸钠无法鉴别,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质子数不同2809:1900 SiF4
【解析】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故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假设氟气和硅的质量为1g,F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Si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则氟元素和硅元素的原
子个数比为
1g
19.00

1g
28.09
=2809:1900
(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正价元素符号在前,负价元素符号在后,故氟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iF4。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2NaOH+H 2SO 4 =Na 2SO 4+2H 2O 是 > Na 2SO 4 9.8g
【解析】
由图像可知,向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待混合溶液中硫酸完全反应后开始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

在oa 段发生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ab 段则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达到b 点时溶液中只含有硫酸钠, bc 段则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但此时没有反应发生。

【详解】
(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待混合溶液中硫酸完全反应后开始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不产生沉淀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NaOH+H 2SO 4 =Na 2SO 4+2H 2O ,该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
(2)分析图像可知在oa 段发生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ab 段则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达到b 点时恰好完全反应,
溶液中只含有硫酸钠,化学式是Na 2SO 4, bc 段则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但此时没有反应,c 点时,氢氧化钠已过量,溶液呈碱性,pH >7;
(3)设:生成蓝色沉淀的质量为x ,
ab 段则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120g-40g)×10%=8g ,
4224
CuSO +2NaOH =Cu(OH)+Na SO 8098
8g
x
↓ 808g =98x
解得:x=9.8g
答:生成蓝色沉淀的质量是9.8g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氢氧两种元素 3 2
222H O 2H +O ↑↑电解 吸附作用 B 22Cl +H O=HCl+HClO 【解析】
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故填:氢氧两种元素;
电解水时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氢气是6mL,则氧气应为3mL,故填:3;
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电解,故填:2222H O 2H +O ↑↑电解;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色素与异味,故填:吸附作用;
氯气与水反应会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

从物质分类角度上看,次氯酸属于化合物,故填:B ;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Cl +H O=HCl+HClO ,故填:22Cl +H O=HCl+HClO 。

14、金属 192.2 BC
【解析】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右上角是该元素的符号。

名称下边的数值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据铱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铱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同一纵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图乙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X 、Y 、Z 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
A 、 最外层电子数X=Y ,核外电子数X<Y ,说法错误;
B 、 因Z 与Y 在同一横行且Z 在Y 的后面,所以原子序数Z >Y ,说法正确;
C 、 Y 和Z 处于同一横行,即同一周期,说法正确。

故选BC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过滤 碳酸钙(CaCO 3) NaOH 碳酸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③
【解析】
(1)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定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过滤的原理是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水的固体,所以操作二的名称是过滤;
(2)碳酸钙不溶于水以及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固体A 中一定含有:碳酸钙(CaCO 3);
(3)[猜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还会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但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共存;所以溶液B 中溶质可能为:①NaOH ;②Na 2CO 3;③NaOH 和Na 2CO 3;④Ca(OH)2和NaOH ;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Ⅰ.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取少量溶液B 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不浑浊,说明无氢氧化钙,证明猜想④不成立.
Ⅱ.取少量溶液B 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有同学认为溶液B 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但是立即有同学反对,他的理由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CaCl 2+Na 2CO 3=2NaCl+CaCO 3↓,加入足量CaCl 2溶液这样会除掉全部的碳酸钠,避免干扰NaOH 的检验;猜想③正确,说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故还会看到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
16、无色酚酞 白色沉淀 Ba (OH )2+Na 2CO 3═BaCO 3↓+2NaOH 不消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钡 ③ 加入过量稀盐酸 稀硫酸 Ba 2+ OH - H 2O 8.55%
【解析】
Ⅰ.定性探究
实验一:因为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二:氢氧化钡溶液和氢氧化钙相似,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水;
(1)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钡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 (OH )
2+Na 2CO 3═BaCO 3↓+2NaOH ;
探究一:将上述三个实验中反应后的废液都倒入一个烧杯中,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说明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溶液呈红色是因为溶液呈碱性,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又生成了白色沉淀硫酸钡; 探究二:
[作出猜想]
滤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氢氧化钠,还可能存在氢氧化钡或碳酸钠过量,因此猜想Ⅲ还可能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钡;
[实验探究]
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中含氢氧化钡,故猜想Ⅲ成立;
(2)由于溶质中一定含氢氧化钠,若滴加少量稀盐酸,则被氢氧化钠消耗,无法鉴别出碳酸钠的存在,因此应加入过量稀盐酸;
(3)利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和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可以鉴别出猜想的情况;
Ⅱ.定量探究
(1)当溶液处于B 点时,氢氧化钡溶液过量,硫酸铜溶液不足,因此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Ba 2+、OH -、H 2O ; (2)设氢氧化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x ,
2442Ba(OH)+
CuSO =BaSO +Cu(OH)171
160x 80g 10%171160=x 80g 10%
↓↓⨯⨯
x=8.55g ,则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55g 100%8.55%100g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