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调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12月检测
(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B.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B.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D.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题中,A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不准确,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不准确,由原文“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可以知道。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原文论证方式的能力。

题中,B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
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题中,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B.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A 5. 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者是玻璃窗;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解窗外的人。

6. 你、我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

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

这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蕴含着作者的态度: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窗外的人无法理解窗内,窗内的人也无法走进窗外,我们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待世界,不要以为自己真正的解了什么而私下满足,“天知道那是罪过”。

空子内外有永远不能消除的隔阂,如你与我的距离。

窗外有那么多的事物,充满了生趣,那么多的颜色,所有的一切是那么令人向往。

可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坐在窗子里只能呆呆的看着的旁观者。

窗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我”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不能体会到辛酸,痛苦,这多彩的窗外世界并不属于“我”,因为“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

题干要求选出“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题中,A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句子含义的理解。

题中句子,分析答题关键词“窗子”“含意”,结合文章中关键句“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按照字面意思、文章中含义、深层含义三个方面总结答案。

“窗子”字面是指有形的各种窗子;文章中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又指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以及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通过人称的变化来考查。

答题关键“你”“我”“态度”。

“你”“我”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视角,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窗外的人无法理解窗内,窗内的人也无法走进窗外。

“我”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你”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答题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使用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而“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
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进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拾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群众收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群众的收拾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拾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
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制作方式——以央视自制为主——其优势为——节目品质
有保障
B.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特点为——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预期目标为——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C. 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提供节目给——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拥有并运营——
有线电视系统
D. 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提供片酬给——国家地理频道——节目制作后传递给——电
视观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B.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
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C. 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D. 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E.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答案】7. A 8. AD
9.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运营模式:频道化运营模式。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有线电视系统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

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题中,D项,向“国家地理频道”提供片源的是“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题中,B项,从材料一看,央视纪录频道已经采用“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播出,并非“以期将来”。

C项,由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

E项,“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于文无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运营模式的不同表现在“制”
和“播”两方面的差异,依据材料三可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情况,依据材料四可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片源、节目制作和播出情况。

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对点概括,分条表述。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