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View用户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Vision平台软件系列产品
LogView用户手册
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三年五月
说明
1. LogView声电成像测井分析软件V4.0是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ogVision测井地质综合分析平台软件V
2.0》的重要组成部分。

LogView既能处理斯仑贝谢Max 500电成像(FMI)、阿塔拉斯Eclips 5700声电成像STAR_II(STAR & CBIL)、哈里伯顿Excell 2000声电成像(EMI & CAST),也能处理国产微电扫描电成像(WDS)及国产井下声波电视(BHTV)。

本用户手册重点介绍了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流程、参数设置及声电成像测井解释方法原理。

2.未经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书面许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助任何电子或机械手段复制或传播书中任何部分。

3. 本书中的内容若有更改,以电子文档为准。

©1997-2003 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目录
1. LogView简介........................................................................................................................... - 4 -
2 LogView的安装、启动及退出........................................................................................... - 10 - 3.LogView测井资料处理....................................................................................................... - 11 -
3.1 预处理........................................................................................................................ - 11 -
3.1.1 电成像测井资料预处理.................................................................................. - 11 -
3.1.2 声成像测井资料预处理.................................................................................. - 14 -
3.2 图像生成及其质量控制........................................................................................... - 17 -
3.2.1 电成像图像生成.............................................................................................. - 17 -
3.2.2 声成像图像生成.............................................................................................. - 19 -
3.2.3 声电成像图像质量控制.................................................................................. - 20 -
3.3 各种井周地质现象在成像资料上的识别............................................................... - 21 -
3.3.1 裂缝的辨别...................................................................................................... - 21 -
3.3.1.1 层界面与裂缝的鉴别......................................................................... - 21 -
3.3.1.2 缝合线与天然裂缝的鉴别................................................................. - 22 -
3.3.1.3 断层面与天然裂缝的鉴别................................................................. - 22 -
3.3.2 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的识别........................................................................ - 23 -
3.3.2.1 钻井过程中由于钻具振动形成的裂缝............................................. - 23 -
3.3.2.2 重泥浆与地应力不平衡性造成的压裂缝 ......................................... - 23 -
3.3.2.3 应力释放裂缝..................................................................................... - 24 -
3.3.3. 张开缝与闭合缝的鉴别............................................................................... - 25 -
3.3.
4. 溶蚀孔洞的成像特征................................................................................... - 25 -
3.4 裂缝视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 - 29 -
3.5 溶蚀孔(洞)视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 - 32 -
3.6 倾角自动计算、移去构造倾角............................................................................... - 34 -
3.7 裂缝检测(DCA) .................................................................................................. - 35 -
3.8 地应力分析............................................................................................................... - 35 - 4.输入输出曲线...................................................................................................................... - 38 - 5.LogView专用绘图对象....................................................................................................... - 41 -
5.1 波形曲线................................................................................................................. - 41 -
5.2 测井图像................................................................................................................. - 43 -
5.3 交互结论................................................................................................................. - 44 -
5.4 成像蝌蚪图................................................................................................................. - 44 -
5.5 成像杆状图............................................................................................................. - 45 -
5.6 成像频率统计图..................................................................................................... - 46 -
5.7 成像施密特图......................................................................................................... - 47 - 6.LogView方法原理简介....................................................................................................... - 48 -
6.1 预处理....................................................................................................................... - 48 -
6.1.1 电压校正(EMEX校正)............................................................................. - 48 -
6.1.2 电阻率刻度.................................................................................................... - 48 -
6.1.3 LLS/SFL 标定............................................................................................... - 48 -
6.1.4 电扣深度对齐................................................................................................ - 48 -
6.1.5 电成像速度校正............................................................................................ - 49 -
6.1.6 GR校深 .......................................................................................................... - 49 -
6.1.7 人工校深........................................................................................................ - 49 -
6.1.8 幅度归一化.................................................................................................... - 49 -
6.1.9 坏电极数据剔除............................................................................................ - 49 -
6.1.10 声成像回波时间相位校正.......................................................................... - 50 -
6.1.11 声成像回波幅度偏心校正.......................................................................... - 50 -
6.1.12 声成像回波时间井径刻度.......................................................................... - 50 -
6.2.图像处理................................................................................................................. - 50 -
6.2.1 动、静态图像生成........................................................................................ - 50 -
6.2.2 图像标定........................................................................................................ - 50 -
6.2.2.1 静态色度标定法................................................................................. - 51 -
6.2.2.2 动态色度标定法................................................................................. - 51 -
6.2.3 图像滤波........................................................................................................ - 51 -
6.2.4 图像增强........................................................................................................ - 51 -
6.2.4.1 频域增强............................................................................................. - 51 -
6.2.4.2 空间增强............................................................................................. - 51 -
6.2.5 生成地层因素图像........................................................................................ - 52 -
6.2.6 生成孔隙度图像............................................................................................ - 52 -
6.2.7 生成溶蚀孔(洞、缝)麻点图像................................................................ - 52 -
6.3.交互解释................................................................................................................. - 52 -
6.4.定量计算................................................................................................................. - 52 -
6.4.1 地层倾角处理................................................................................................ - 52 -
6.4.2 裂缝检测处理(DCA) ............................................................................... - 52 -
6.4.3 地应力分析处理............................................................................................ - 53 -
6.4.4 地质参数计算................................................................................................ - 53 -
6.4.4.1 裂缝视参数的定量计算....................................................................... - 53 -
6.4.4.2 溶蚀孔(洞、缝)视参数的定量计算............................................. - 55 -
6.4.4.3 砾石、结核、团块视参数的定量计算............................................. - 55 - 附录.LogView测井资料处理流程......................................................................................... - 56 -
1. LogView简介
90年代初,我国石油行业开始引进美国斯仑贝谢、哈里伯顿、阿特拉斯的成像测井仪器,如FMI、EMI、STAR-Ⅱ、CAST等。

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在复杂岩性油气藏的评价、单井构造、沉积相等的解释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成像测井资料的地质解释尚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如何充分地利用成像测井资料、开展成像测井资料的处理,进一步发展定性解释和定量评价是我们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成像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软件完全依赖于美国几家大公司,不仅软件价高,而且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针对各地区情况发挥用户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现行引进的成像测井软件在定性解释、定量评价、资料处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在对声电成像测井仪器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于1997年开始研究和开发LogView。

近五年来,收集了大量EMI、CAST、 STAR-Ⅱ、 FMI 等原始资料和国外相关软件的现场处理资料,开展深入的方法和图像处理研究工作,汲取现场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地质、测井专家的建议,针对现场需求并分析国外同类软件的优缺点,制定了声电成像测井分析系统的技术开发方案。

LogView的设计思想是针对我国引进或自行开发的各类声电成像测井仪器,进行数据及图像处理、根据现场需求和现场经验、采用先自动后交互式的方式进行各类地质事件的定性解释及定量评价;结合岩心图像及其它测井资料解释成果,进行综合地质解释。

LogView目前已在大庆、新疆、大港和长庆等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应用中充分结合了油田广大测井和地质专家的宝贵经验,为油田勘探与开发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运行环境
CPU :主频500 MHz 及其以上微机
内存: 128 MB及其以上
显存: 16 MB 及其以上
硬盘: 2 GB以上空余区间
软件环境:Win98/ME、Win NT4.0+SP3 和Win2000、Win XP 或Win2003SERV,推荐使用Win2000(PRO或SERV版)。

●成果输出
支持WINDOW 驱动的所有打印机或绘图仪的分页输出;
支持WINDOW 下带专有连续驱动程序的所有打印机或绘图仪的连续输出;
输出BMP、JPEG位图,供微机或工作站上各类绘图工具软件调用。

●主要特点:
Logview能处理斯仑贝谢(FMI)、阿特拉斯(STAR & CBIL)、哈里伯顿(EMI、CAST)的声电成像测井资料、江汉测井研究所的微电扫描(WDS)电成像测井资料及国产井下声波电视BHTV。

而其它同类软件目前只能针对声或电成像、或只以其公司自产的仪器资料处理为主。

Logview可对各类井周地质现象如裂缝(规则缝、网状缝及不规则缝)、孔洞、溶洞、砾石、团块、结核等进行交互解释和定量计算,并进行砾石定名。

而其它同类软件目前只能针对高低角度缝(即规则缝)或部分井周地质现象进行交互解释和定量计算。

L o g v i e w对声、电成像、岩心图像均可进行各类井周地质现象的交互解释和定量计算,而其它同类软件目前只能针对电或声成像。

L o g v i e w对声、电成像都能进行自动定量计算裂缝、孔洞、溶洞的视地质参数,而其它同类软件不能或只能针对电成像。

L o g v i e w对声、电成像均可进行地应力分析及定量计算,而其它同类软件不能或只能针对电成像。

声电成像结合岩性图像进行对比标定。

声电成像测井地质解释建模,以建立各类井周地质现象的专家经验图像库。

BMP、JPEG位图多种图形输出方式。

支持多种测井数据格式输入:
Atlas公司的XTF
Schlumbeger公司的LIS、DLIS格式
Halliburton公司的CLIS格式
常规测井数据格式LA716、EBIT、BIT等
总公司的公共交换格式CIF
纯文本ASCII格式(.txt文件)
支持多数据源方式输入、单井、多井一体化显示。

支持多种测井数据格式输出:
Atlas公司的XTF格式
总公司的公共交换格式CIF
纯文本ASCII格式(.txt文件)
Schlumbeger公司的LIS、DLIS格式
用户界面全中文提示、鼠标操作。

可对图件中任意曲线道、图形对象或属性进行编辑。

可综合其它测井解释和处理成果分析。

灵活的地质交互解释模块。

完整的地质符号库。

●功能:
本软件分十三个模块:数据输入输出;数据预处理;图像处理;电成像测井地层倾角处理;地应力分析处理;裂缝检测处理;声电成像测井地质交互分析;岩心图像交互分析;裂缝(孔洞、溶洞)视地质参数交互计算;孔洞、溶洞(裂缝)视地质参数的自动计算;声电成像测井地质解释建模;声电成像测井综合地质解释;综合地质成果显示输出。

A. 数据输入输出
各种声电成像测井( EMI、CAST、FMI、STAR-II、江汉测井研究所研制的微电扫描WDS及国产井下声波电视BHTV 等)数据输入输出
B.数据预处理
电压校正
电阻率刻度
LLS/SFL标定
电扣深度对齐
GPIT速度校正
GR自动校深
不共面校正
幅度归一化
坏电极数据剔除
声成像偏心校正
声成像(时间)井径刻度
C.图像处理
生成动、静态图像
计算地层因素图像、孔隙度图像
直方图均衡
滤波处理(中值或均值滤波3x3,N x N窗口选择)
边缘增强(Sobel 和 Robert两种梯度法选择)
色度标定,标准色彩32、粗略色彩16、细腻色彩64
图像颜色选择,黑白、黑黄、红黑黄、兰黄红、兰白红、紫白红等
图像二值化
图像反相显示
动、静态观察旋转图像
局部图像放大
D.电成像测井地层倾角处理
利用微电扫描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倾角资料处理
自动检测层理及规则裂缝,计算其方位、倾角
分段统计地层方位、倾角
形成蝌蚪图、施密特图、方位频率图、杆状图、线性极坐标图、园柱面展开图
移除构造倾角处理
E.地应力分析处理
椭园井眼方位统计
最大、最小地应力及方位计算
F.裂缝检测处理(DCA)
电导率异常检测
电导率异常方位统计
G.声电成像测井地质交互分析
地层沉积层理方位、倾角、视层厚解释
规则裂缝方位、倾角、视开度、视长度、视面积、面孔率等
网状缝及不规则缝视开度、视长度、视面积、面孔率等
溶洞、孔洞的交互解释,统计视孔径、面孔率
砾石、结核及团块交互分析,统计视砾径,砾石/结核/团块面积百分比
用户自定义地质事件如冲刷面、缝合线、不整合面等各类各类井周地质现象的交互解释
H.岩心图像交互分析
与声电成像测井进行图像对比分析并对岩心图像深度及方位进行归位
岩心图像地质特征如裂缝,溶洞、孔洞,砾石、结核及团块的交互分析
I.裂缝(孔洞、溶洞)视地质参数的交互计算
针对声、电成像及岩心图像地质交互分析的结果,计算裂缝密度、长度、平均水动力宽度、视面孔率、裂缝区域电导异常视面积、平均视宽度;
针对声、电成像及岩心图像地质交互分析的结果,计算孔洞、溶洞的视面孔率、平均视直径等参数;
针对声、电成像及岩心图像地质交互分析的结果,计算砾石、结核、团块的视面积比、平均视砾径、不同砾径砾石的面积百分比等参数
J.孔洞、溶洞(裂缝)视地质参数的自动计算
针对电、声成像,自动计算孔洞、溶洞(裂缝)的视地质参数,孔洞密度、视面积及面积百分比
K.声电成像测井地质解释建模
岩性、裂缝、构造及沉积相的地质解释建模
建立地质模型符号库对应的声电测井图像、岩心图像库
抓拍成像测井建模用测井及岩心图像、文字注释等
L.声电成像测井综合地质解释
岩性、裂缝、构造及沉积相的综合地质解释
综合其他测井解释成果进行交互地质分析
调用地质符号库、图像模型库
可加文字注释、位图粘贴等
M.综合地质成果显示输出
浏览、显示、输出声电成像、岩心图像、各种测井原始曲线及成果曲线
曲线彩色填充、岩性彩色填充、文字注释、岩芯及其他位图粘贴
倾角分析成果如蝌蚪图、施密特图、方位频率图输出
裂缝检测处理(DCA) 成果图输出
地应力分析处理成果图输出
综合地质成果图编辑、显示、输出
纵、横向任意比例尺显示、输出
图1.1 LogView系统框图
2 LogView的安装、启动及退出
LogView软件的安装随LogVision平台安装一同进行。

平台安装后会在WINDOWS开始菜单及桌面上建立LogVision的快捷方式,运行快捷方式启动平台:
图2.1 LogVision平台
双击图2.1的“LogView”图标,图标弹出LogDip处理界面:
图2.2 LogView软件界面
点击“文件”菜单的“退出”(或软件界面右上角“x”按钮),既可终止LogView软件的运行。

3.LogView测井资料处理
进行资料处理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原始测井资料加载,其中包括常规测井资料的加载,再选用合适的模板文件,建立绘图文档。

特别注意,当解编的是STAR_II测井资料时,应记下GAZF(或GAZFQH)、BHTT(或BHTTQH)、P1BTN三条曲线的DepOFF值,在后面的GPIT校正时将用到。

在解编FMI、EMI&CAST及常规测井数据时,无特殊的数据记录要求。

应用LogView处理声电成像测井资料,主要包括预处理、成像、成像地质特征交互解释、交互解释地质参数定量计算、自动计算地质参数、电成像地层倾角的自动计算、移除构造倾角、裂缝自动检测(DCA)以及地应力分析等九个处理模块。

3.1预处理
3.1.1 电成像测井资料预处理
预处理是声点成像资料解释分析的基础。

在LogView “分析”菜单中选择“预处理”(或选择工具栏中的图标),弹出成像测井数据预处理对话框:
图3.1 电成像预处理
数据文件描述:
◆井文件—所处理的数据井文件(GUD文件)路径
Star_II仪器,原始数据Xtf格式。

EMI&CAST仪器, 原始数据cls格式,还需要在DPP软件平台上可将其转换成Lis或Dlis格式。

FMI仪器,原始数据Dlis\Lis格式。

以上的各种数据格式,经LogVision平台的DataIn程序转换成GUD统一的数据格式。

测井数据描述:
◆存储体—原始测井数据解编时,可以保存在不同的存储体内(storage)◆仪器类型—如果STAR_II的声、电成像是同时测量的,点击图中“仪器”
下拉式菜单,可看出有“STAR”和“CBIL”两个选项,现在要处理电成像资料,我们选择仪器类型为“STAR”。

注:如果处理的是FMI、EMI、CAST 资料,因为这几种仪器是单一测量模式,仪器类型的下拉式菜单为不可选。

◆顶部深度—测井数据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测井数据结束深度。

处理井段描述:
◆输出体—预处理结果放到一个新的存储体内,隐含的为“原始存储体_IMG”,
也可以人为修改。

该存储体是下一步“成像”的数据源。

◆顶部深度—预处理井段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预处理井段结束深度。

标准化模块:
◆是电导率—目前国内的所有电成像纪录的均是电导率模式,该项隐含为选
中。

◆EMEX电压校正— FMI\EMI电成像测井时的静态电压校正,选择。

◆LLS/SFL标定—用常规的电阻率曲线对电扣数据进行刻度,选择。

深度校正模块:
◆电扣深度对齐—一般情况下,FMI资料不需做电扣对齐。

Star和EMI的原
始测井资料需做电扣深度对齐。

◆GPIT加速度校正—消除仪器轻度遇卡产生的马赛克图像。

LogView做GPIT
加速度校正的功能十分强大,特别是对于遇卡比较严重的测井资料。

一般情况下,如果轻度遇卡,仅在个别井段有马赛克现象,不影响资料的解释前提下,可不做GPIT加速度校正。

◆用GR校正深度—用常规GR曲线对成像数据进行自动校深。

是个十分人性
化的设计,选择该项,解释人员就可以不用考虑成像原始测井资料的校深问题了。

◆不共面校正—建议选择该项。

增益控制模块:
◆坏电扣剔除—选择该项。

◆幅度归一化—加强图像的显示效果,选择该项。

◆预处理相关辅曲线—对成像数据体内的有关常规曲线进行相应处理,由于
采样率不同,有时反而处理的效果不好,不建议选择该项。

点击“设置相关的辅助参数”按钮,弹出对话框:
图3.2 辅助参数对话框
辅助数据源:
◆标准GR曲线—选择常规测井数据存储体(storage)内的GR曲线,用以
对成像测井数据自动校深。

◆LLS/SFL曲线—选择常规测井数据存储体(storage)内的浅侧向曲线对电
扣数据进行刻度。

◆增益均衡参数—用隐含值即可。

◆地区磁偏—填入本井位地区的磁偏角。

GPIT速度校正:
◆与GPIT深度差—对STAR仪器而言,该值为P1BTN与GAZF(或GAZFQH)
两条曲线的DEPOFF值之差,一般情况下为0;对FMI仪器而言,为固定值“-0.4064”;EMI仪器的深度差为“0”。

◆其他的选项用隐含值即可。

设置完毕上图中的各参数,点击“确定”按钮,即回到图3.1对话框,在主点击“计算”按钮,就开始成像测井数据预处理过程。

3.1.2 声成像测井资料预处理
在LogView “分析”菜单中选择“预处理”(或选择工具栏中的图标),弹出成像测井数据预处理对话框:
图3.3 声成像预处理
数据文件描述:
◆井文件—所处理的数据井文件(GUD文件)路径
测井数据描述:
◆存储体—原始测井数据解编时,可以保存在不同的存储体内(storage)◆仪器类型—如果STAR_II的声、电成像是同时测量的,点击图中“仪器”
下拉式菜单,可看出有“STAR”和“CBIL”两个选项,现在要处理电成像资料,我们选择仪器类型为“STAR”。

注:如果处理的是FMI、EMI、CAST 资料,因为这几种仪器是单一测量模式,仪器类型的下拉式菜单为不可选。

◆顶部深度—测井数据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测井数据结束深度。

处理井段描述:
◆输出体—预处理结果放到一个新的存储体内,隐含的为“原始存储体_IMG”,
也可以人为修改。

该存储体是下一步“成像”的数据源。

◆顶部深度—预处理井段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预处理井段结束深度。

传播时间模块:
◆TT相位向AMP对齐—声波时间成像与声波幅度成像的方位对齐,测井时已
经对齐,一般情况下不选。

◆偏心校正—主要用于对时间成像偏心校正,一般情况下不选。

◆刻度成井径—把声波时间成像刻度成井径图像,可用于地应力分析。

可选。

回波幅度模块:
◆幅度归一化—加强图像的显示效果,选择该项。

◆预处理相关辅曲线—对成像数据体内的有关常规曲线进行相应处理,由于
采样率不同,有时反而处理的效果不好,不建议选择该项。

处理流程可参考该界面作为推荐设置。

该设置对于CAST的预处理同样适用。

主界面处理流程设置完毕后,点击“设置相关的辅助参数”按钮,弹出辅助
参数对话框
点击“设置相关的辅助参数”按钮,弹出对话框:
图3.4 辅助参数对话框
辅助数据源:
◆标准GR曲线—选择常规测井数据存储体(storage)内的GR曲线,用以
对成像测井数据自动校深。

◆LLS/SFL曲线—选择常规测井数据存储体(storage)内的浅侧向曲线对电
扣数据进行刻度。

对于声成像可不选。

◆增益均衡参数—用隐含值即可。

◆地区磁偏—填入本井位地区的磁偏角。

GPIT速度校正:
◆与GPIT深度差—CBIL曲线与GPIT的深度差等于该值为BHTT与GAZF
(或GAZFQH)两条曲线的DEPOFF值之差,在这里为[-0.40132-(-9.6012)]=9.19988。

CAST成像测井资料因为是和EMI分开测量的,其“与GPIT的深度差”为0。

◆声波方位校正—“TBM(Tool Body Mark)展开”和“仪器高边”展开。


中的“仪器高边展开”方式适用于水平井或大斜度井测量,国内不常见;通常选择“TBM展开”,“RBOFFset”是指电成像一号极板和CBIL的TBM(Tool Body Mark)之间的方位差值,现场测井时一般控制在5度以内,
所以可以用其缺省值“0”。

对于CAST而言,因为是和EMI分开测量的,也无所谓RBOFFset了
◆其他的选项用隐含值即可。

设置完毕上图中的各参数,点击“确定”按钮,即回到图3.3对话框,在主点击“计算”按钮,就开始声成像测井数据预处理过程。

3.2 图像生成及其质量控制
3.2.1 电成像图像生成
进行预处理后,在LogView “分析”菜单中选择“图像生成”(或选择工具栏中的按钮)。

弹出图像生成参数对话框:
图3.5 电成像图像生成参数对话框
数据源描述:
◆井文件—所处理的数据井文件(GUD文件)路径
测井数据描述:
◆存储体—经过预处理之后生成的存储体。

◆仪器类型—如果STAR_II的声、电成像是同时测量的,点击图中“仪器”
下拉式菜单,可看出有“STAR”和“CBIL”两个选项,现在要处理电成像资料,我们选择仪器类型为“STAR”。

注:如果处理的是FMI、EMI、CAST 资料,因为这几种仪器是单一测量模式,仪器类型的下拉式菜单为不可选。

◆顶部深度—测井数据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测井数据结束深度。

处理井段描述:
◆顶部深度—预处理井段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预处理井段结束深度。

◆动态图像、静态图像、地层因素图像—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不
生成地层因素图像。

动态图像要做“直方图均衡加强”,动态窗长0.4-0.8之间;静态图像一般不做“直方图均衡加强”。

点击“确定”按钮,即生成如下的3种图像:
STAR_S1:经过浅测向电阻率标定的静态微电阻率扫描成像。

亮色表示高电阻率,暗色表示低电阻率。

FMI和EMI与之对应的图像分别是FMI_S1和EMI_S1。

STAR_D1:经过动态加强的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提高了图像显示的分辨率。

FMI、EMI分别为FMI_D1、EMI_D1。

STAR_SX1:静态电阻率麻点图象,和STAR_S1基本一致,但未经滤波处理,孔洞、裂缝边界在该图像上自动勾画形成亮边。

FMI、EMI分别为FMI_SX1、EMI_SX1。

对砂岩地层,认为微电阻率扫描能反映冲洗带电阻率时,还可根据F=R0/RW 、F= a/Φm形成地层因素图像。

3.2.2 声成像图像生成
进行预处理后,在LogView “分析”菜单中选择“图像生成”(或选择工具栏中的按钮)。

弹出图像生成参数对话框:
图3.6 声成像图像生成参数对话框
数据源描述:
◆井文件—所处理的数据井文件(GUD文件)路径
测井数据描述:
◆存储体—经过预处理之后生成的存储体。

◆仪器—选择CBIL。

◆顶部深度—测井数据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测井数据结束深度。

处理井段描述:
◆顶部深度—预处理井段起始深度。

◆底部深度—预处理井段结束深度。

◆动态图像、静态图像—动态图像要做“直方图均衡加强”,动态窗长0.4-0.8
之间;静态图像一般不做“直方图均衡加强”。

点击“确定”按钮,即生成CBIL的幅度和时间图像,若选择“刻度成井径”
的话,在辅助参数对话框中选择TT井径刻度直径和相应的深度,则CBIL_TT为井径图像。

声成像生成以下5中图像:
CBIL_SAMP:静态声波回波幅度图像,反映了反射回波能量的衰减状况。

亮色表示能量衰减少,指示的是较为致密、坚硬的地层;暗色表示能量衰减严重,指示的是相对松软地层、孔洞、裂缝、井壁崩落等。

CAST图像与之对应的是CAST_SAMP。

动态图像分别为CBIL_DAMP和CAST_DAMP。

CBIL_STT:静态声波回波时间图像,反映了井壁的几何形状。

亮色表示回波时间短,暗色表示回波时间长,往往指示井壁崩落、孔洞、裂缝等。

CAST图像与之对应的是CAST_STT。

动态图像分别为CBIL_DTT和CAST_DTT。

CBIL_SXAMP:当用CBIL_AMP来自动拾取并计算孔洞参数时,生成的静态声波幅度麻点图像,孔洞、裂缝边界在该图像上自动勾画形成亮边麻点图。

CAST 图像与之对应的是CAST_SXAMP。

3.2.3 声电成像图像质量控制
图像质量的好坏是我们预处理效果的直接反映,对于STAR_II成像而言,在1:40的图象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查图像质量(对于FMI、EMI&CAST同样适用):
1)声、电图像上各种地质特征连续、无断裂、无错动、无犬牙交错状,成像图无马赛克现象。

2)声、电图像上所显示的同一地质特征方位一致。

3)声、电图像上所显示的同一地质特征颜色显示一致。

4)声、电图像上所显示的同一地质特征深度一致。

5)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和常规测井曲线的物性特征一致,深度吻合。

如果成像图出现问题,必须重新进行预处理过程,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为了使图像显示更为完美,还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对图像显示加以控制:
用鼠标双击图象上面的色标,弹出如下对话框(图5.3):
图3.7 图象显示控制对话框
图3.7中的各种设置一目了然,其中“颜色调整”的“左值”、“右值”可以通过数值来控制图像的色深,滤波可使图象柔和,细腻的色级设置使图象层次更细腻丰富。

3.3 各种井周地质现象在成像资料上的识别
正确识别各种井周地质构造(岩石结构)、沉积特征,是进行声、电成像测井资料评价的基础,根据油田对声、电成像资料的应用情况,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种典型的构造特征:张开缝、充填缝、天然缝、诱导缝、层界面(层理)、溶蚀孔洞、断层、缝合线等。

对裂缝型储层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先在诸多的井周地质现象中鉴别出孔、洞、缝。

根据STAR_II图像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3.3.1 裂缝的辨别
3.3.1.1 层界面与裂缝的鉴别
地层界面特有的地质性质决定了它特有的图像特征
A、层界面总是相互平行或相切,绝不交叉,且相邻两层界面的色度相同(或相似);裂缝可以切割任何介质,多条裂缝或平行或相交,相邻裂缝的色度或相同或不同;(见图3.8a、b)
B、层界面在图像上显示为连续、完整的正弦线;裂缝不一定完整,它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