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与思考
作者:江腊生谢小平
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0年第01期
文学是人学,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以“人”为核心要素之一的人文学科,既与时代文化相切近,更与丰富复杂的人的生活紧密联系。
不同于自然科学可在复现中验证定律,人文學科则因不可复现而具有了无限可能性,这赋予了其多样化阐释的可能。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因之,文学文本的阐释角度、内涵也相应地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在既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多是文学史课本提供单一的“类标准”答案,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思维走向定向化和同一化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有效挖掘丰厚的文本内涵面前难以为继,此外,这也极大地阻碍了文学的人文教育和审美价值教育的目标实现。
这已引起诸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所有文学类课程授课教师的警惕和思考,教学过程的改革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置身当下的教学背景,本文将在既有的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现有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讲”“说”“论”环节及效果进行阐释。
一、问题意识的养成
面对发展变化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学生群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在于问题意识的养成,打破传统“以教科书内容为中心”的限制,突破教科书单一化的局限和窠臼。
正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研究型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实现从单向的知识“满堂灌”,到在师生双向互动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转变;实现由教师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主动汲取”的转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应只限于文学发展史中经典作家、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文学知识的讲授,还应包含学生对文学的认识方式的传授与培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授课内容中,最大限度地形成学生自己的文学认知方式,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单方面灌输,而是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找寻到文本潜藏内涵中的“另一种”。
在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中探求多样化的文本内涵。
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在于发现问题。
以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为例。
现代文学起点的划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它关乎文学发展的源流,学界对此颇有争议。
基于不同的划定标准,出现了多样化的结论。
其中,以1917年“文学革命”为发端的观念自明观点,及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等海外学者从文学生产方式及书写对象变迁等因素考量定为1898年的观点等为主流。
对此,授课教师可充分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各家文学史的兴趣,进而查探各类问题的由来,各家结论的依据、背后的文学评价机制及其所负载的文学观念。
以此为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