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课题
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进展情况
一)初步研究阶段,确定研究策略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我们正在从研究准备阶段向组织实施阶段过渡。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进一步研究了课题。

具体进展如下: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确保课题研究的成功实施。

我们每月定期集中研究一个小时。

2.我们将研究对象从教师课堂提问改为个案研究,即研究___老师在教授九年级(1)、(2)班的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具体、便于操作、针对性更强,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3.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让“有效性”这一尺度更具可操作性、更具说服力。

初步考虑的结论是对“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最好是定量的,具体、可观、易于被人认可的。

4.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记录课堂提问的方法。

主要采用课题组老师有侧重点地分工记录,最后点评和讨论。

另外,请学校的摄影老师协助,记录讲课的细节,便于课后集体研讨。

5.我们正在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记录,希望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掌握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6.我们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和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从一开始,我们就比较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收集,尽可能让材料保留原始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深入研究阶段,细化研究内容
1.撰写符合课题需要的教学设计。

根据《研究阶段实施方案》的要求,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比较研究”理论和新课标为指导,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
师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

2.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维视角体认“同课异构”,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从千课一面的逼仄中走出来;对自我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节;以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去积极组织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课异构中实现自己的卓越。

①以人为本,精心组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精神饱满,以相信、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研究语文的挑战和性趣,从而学会研究、勤于研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好惯。

落实课堂教学的“四个量”,包括容量、动量、能量和再生量,以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目标,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研究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从教与学的反馈中获取课堂教学效果,
并对学生的研究、生活产生启示和影响,达到有机联系的综合性研究。

构建灵活有度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评课老师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得分参照表》对适于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编辑教师论文集,推荐发表研究论文或教学设计,并汇总课题研究资料,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课题研究的成果包括总结出课题研究流程之法和五种范式。

其中,五步法包括调研、设计、实践、研讨和共享,通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教学实践、反思和共享,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而五种范式包括异构研讨式和回播改进式等,通过共同的执教经历和体验,对课例的探讨和研讨,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教学先进师范式: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分别上相同内容的课程,进行异同比较。

学科带头人的课堂理念、设计、建构、调
控和教学技巧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参考和感悟的机会,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接着,教师们进行研讨交流。

PK竞赛式:教师通过说课、现场教学和听课者评分,进行互动评价。

事后,通过研讨形式进行交流。

教师专业素质逐步提高:语文教研组改进管理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领导的高度评价。

教师们发表了相关课题的论文并获奖,还在教育网页科研平台上发表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他们还开通了个人博客,组建了博客群,加强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获得了不少奖励。

学生的写作水平整体提高,由被动研究转为主动研究。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能查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很有限,课题研究的宽度狭窄、广度逼仄,需要专家和领导的及时指导。

下一步的打算:继续听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情况,不断完善课堂提问记录量表。

召开课题组会议,针对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制定课堂提问策略。

再次听课,验证课堂提问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