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五文言文阅读4准确断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为
√ 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为
B.劭愈怒 /因问曰 / 事当克不 /淑曰/ 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
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 /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 / 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 / 后
爱 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爱 君/任其去而 /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 将不止此 解析 依据上文, “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 一句省略了宾语(朝廷),所以 D. /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 /数人之心 /皆本爱君知 /其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 臣 ” 应是下句的主语,再根据虚词 “ 乃 ”“ 也 ”“ 皆 ” 以及动词
往要进行断句。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 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常见代
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
(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三、识虚词,辨句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 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 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 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 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 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 “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选自《宋书· 袁淑传》)
“岂”“岂非”这些字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复句中的关联词,起到衔
接作用,在它们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
微积累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
“邪”“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
除了虚词和固定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有其相对固定的 意思和位置。如“言”“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的意思,且 其后有引语时,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 虽”“ 虽然”“ 纵 ”
“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
“而况 ”“且”“且夫 ”“ 若夫 ”“ 至于 ”“ 至若 ”“ 已而 ”“ 于是 ”
参考译文 解析 答案
点拨关键
古人注重文气,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对
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古文中两个相同
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
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如《愚公移山》: “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烈程度,前面可断也可不断。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
“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文言文有很多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判 断句;“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 被动句;还有“奈……何”“如……何”“若……何”“无乃…… 乎”“得无……乎”“何……之有”“何以……为”“不亦……为”“不 亦……乎”;“唯(惟)……为……”“与其……不若(孰若)……”“与其…… 无(毋)宁……” “孰与……乎”等,这些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因
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准确断句
——详训诂,明句读
内容索引
准确断句五法 在语境中综合使用好标志断句法和无标志断句法
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断句五法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
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
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
监兼侍经筵。
(选自《宋史· 朱震传》)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 亡
/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
亡/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把握古人用 句的基本规律,利用结构的对称性推断词性及短语结构,能比较容 易找到断点。
五、熟典章,谙文常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杨大雅) 徙知常州,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 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 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选自《宋史· 杨大雅传》)
为 解析 “曰” 后应断开,排除 C、 D两项。 / 天地之所 /不容大祸 /亦旋至耳 /愿急息之
“ 为……所 ……”是固定句式,应在 “为”前断开,排除 A项。故选B D.劭愈怒 /因问曰事 /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 为
参考译文 解析 答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二、析词性,明语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 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指传主曹修 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 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选自《宋史》)
四、据修辞,巧判断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 《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 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 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
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 / 沿汉上下 / 膏腴之田七百余里 /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 / 招集流 √ 亡/ 务农种谷 /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 /兵食自足 / ”等名词或名词词 解析 需要找出作主语的 “荆襄”“膏腴之田 ”“寇 D. 荆襄之间 / 沿汉上下 / 膏腴之田七百余里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 / 招集流 组,以及相似结构 “寇来则御 ”“寇去则耕 ”,即可断句。 亡/
爱 “去”“爱等去判断,结合语意即可断句。
参考译文
解析
答案
点拨关键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
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给文言文断句时,
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
“盖”“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 则”“至于”“至若”“要之”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前面一般要断 开。“也”“矣”“耳”“焉”“而已”“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乎”“邪”“耶”“与(欤)”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兮” 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以” “于”往往 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而”视句子的语气强
参考译文 解析 答案
点拨关键
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
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
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的。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
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
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 夕之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 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 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 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 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 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 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选自《宋史· 范旻传》,有删改)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
命
√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命 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 /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 /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 /请黜修古知衢州 /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 / 命 皆削可抓住 /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 /余 同判杭州 / 解析 “太后”“大臣”“ ”等作主语的名词断句。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 /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
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 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选自《宋史· 李大性传》)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爱
√ 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 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 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 点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 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参考译文 解析
答案
点拨关键
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个句子。除了倒
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般是主语前,
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谓语后;谓
语前,补语后。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先抓住句子的核心 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语,一般来说, 动词( 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根据 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 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或后往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
诏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
诏/ √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
A.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 旻
√/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旻 /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B.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
C.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 旻 /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D.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
诏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参考译文 解析 答案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 /避真宗藩邸讳 /
点拨关键
古代的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
度名、年号、谥号、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
称谓、避讳等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今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