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重视英语教学的逻辑性
所谓教学的逻辑性,其实就是教学的组织者高度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关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从而使教学从始至终都成为一个有序的、严谨的、合乎逻辑规律的思维过程。
笔者认为重视教学的内在逻辑性最起码有两方面的益处:
1、有利于促进记忆。
从学习者的记忆规律看,如果我们的教学能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那么信息的存放就有了规律,信息的提取就有了线索,记忆的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促进思维。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
而俗话说“知识不在多,在于精;技能不在广,在于专。
”而思维却不同,它既要活,更要新。
所以,在学生一切的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也能让学生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逐渐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积累有效的思维方法。
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处理教学的时候,必定及其在意或显性或隐性的逻辑性,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和深入思考,感觉英语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最基本的逻辑关系:首先是单元和单课之间的逻辑性。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的教学系统设计,属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
而新课程设计理念就是希望老师先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再做单课时教学设计。
新世纪教材各单元虽然表面上分为各自孤立的几个部分——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课文教学等,但教师应当在熟悉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进行调整重组来构建教学单元,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条理化,这样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如3A Unit 10,如果教师在编制文本的时候,注意把单元的Main topic 定为“Happy Christmas”,而把Wonderland 的topic 定为“Getting ready for a Christmas party”抓住want句式;把“Farmland”的topic定为“A letter to Santa Clause”,复习want句式基础上,抓住May I have---?句式和信的简单格式;把Grand Theatre的topi c定为“Happy for Christmas gift”,通过综合运用来巩固知识、发展技能、促进思维。
这样的单元综合设计和单课话题定位,既能让学生感受了西方文化设计,也能在用英语“干事”的过程中形成学得和习得的统一,使得学生不仅学“会”,而且通过思考进行变化,达到“能”用英语交流的境界。
其次是单课教学过程逻辑性。
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准确性和艺术性,还要有逻辑性。
准确性和艺术性就像那些散落的珍珠,如果没有逻辑这条丝线连缀,就不能变成一跳美丽的项链。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充分认识学生、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在整体思考教学过程的前提下,把握教学各环节之间的逻辑性。
1)课堂导入的逻辑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导入及其重要。
一般教师的导入形式有:问题导入和展示情景后再问题导入,很少有直接在Warming up后就进入新授。
但不管怎样,导入阶段的行为必须为新授服务,也就是说,导入和新授间必定有着内在逻辑性。
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思维的重要工具。
导入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兴趣,并激发他们力求解决这些问题,形成一跳思维的链条。
在教学5B Unit 8的单词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导入教学:
a.Do you like Chinese snack or Western snack? Why?
b.I like Chinese snack. What Chinese snacks do you know? What is your favourite snack?
c.There are many snacks in Chongming. What snack do you know?
Y es,you know well about Chongming’s snacks. Now some foreign friends of you want to visit Chongming. Let’s introduce our snacks to them and make them have a wonderful visit in Chongming.
虽然是简单的几个问题,教师的问题从大到小,从远至近,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入他们熟悉的家乡的snacks,最后话题一转,要求他们向几位外国朋友介绍家乡的小吃。
整个过程话题明确,
交代了任务,突出了学习的有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问题之间节节相连,导入和新授之间紧密联系。
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课堂推进过程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包括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的逻辑性,实在是教学的生命。
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推崇魏书生老师,他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树的作用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所谓知识树,在笔者看来,就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航图。
如果教师在教学输入时巧妙把教学内容以“树”的形式展现的话,学生在知识输出时,信息的提取就会有依托,技能的发展就找到了生长点,思维的种子才可能在教师的“精心照料”下“生根发芽”,越长越大。
如在5A Unit 6 Grand Theatre“Grandpa’s house”的教学中,设计如下消息树:
’s house
Y esterday evening We go to Grand’s house not there animals
There were 2 pigs ↓table
3 rabbits ↑ sofa all sleeping
4 parrots / windows
not there There were 5 cats ↑bed
6 dogs ↓ bed
with a smile
Where? sleep ↓coconut tree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重点和要点逐步呈现在知识树上,全面反映出教材文本结构和内容,学生根据树上的信息,结合教学时教师句型上的要求,很快就复述出整篇课文。
于是在上面知识树的结构基础上,我用Shanghai Zoo来替换主题,在同学们的参与讨论下,逐步修改了里面的关键词,然后再让学生输出,一篇新的文本赫然呈现。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建构主义教学吧。
3)教学片段转换的逻辑性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就要考虑各教学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联系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
所以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片段,当然要考虑个片段转换的有序和内在联系。
一方面这种逻辑性是隐性的,这种联系隐藏在教学内容里,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才能找到其中的联系。
它们或是隐含在文本情节的衔接上,我们称之为一条主线式的教学方式;或是隐含在一个主题下的多条平行线索中,我们称之为多线索并行式。
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种教学内容上的联系。
另一方面它又是显性的,具体体现在教师课堂导语上。
教师在引导中暗藏玄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走进了文本,走进教学目标,师生双方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共同完成学习。
而引导往往又是以提问形式呈现,提问要讲究逻辑性。
提问内容应该前后连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旧带新,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把握教学内容,抽筋吸髓,获取有用的信息,以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情趣投入到课堂训练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从而使学生从解答中体验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
另外,教学的指令逻辑性也要强,教师的表述清楚明了,按活动层次逐一布置,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这样的课堂,
呈逻辑式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效果高效。
4)作业设计的逻辑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将一堂课的内容记个滴水不漏,而是引导学生首先记住最应该掌握的部分,即我们所谓的重点。
明确了重点就把握了课堂的精髓,就能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掌握了重点,就掌握了最关键的部分,就能够带动全面,使其它问题迎刃而解。
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在重点上做文章,采用分层的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既“吃得饱”,又“吃得好”。
作业的布置可以采用选做的方式,给基础差的学生布置掌握重点的作业,而给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布置“延伸”性的作业——引导他们从所学重点框架中“跳”出来,在时空上做拓展性的延伸,训练他们发散性的思维,让他们敢于大胆地发挥想象。
如在教学4A Unit 8时,我布置的分层作业是:
↓抄写新单词,并造句;
↓↓听录音,并背诵单词
↓↓↓用want句式为主句型,以Shopping in the mall.为题写话,必须融入所有的新单词。
(注:学生选做其中两项作业,但选做第三项作业的同学可以加一个等级)
这样的作业布置,紧紧围绕教学来设计,跟教学重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选做的目的针对的是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这样一来,学困生巩固了教学重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而对于班中的优等生也好象是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充满竞争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结语:当然,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不仅体现在上述这些教学方面,还体现在教学反馈、教学机智、过程演示和教学生成等细节细微处。
可以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一窥教师的专业风采和教学魅力。
所以,教师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教学,深钻教材,领会内容的联系,巧妙设计切入点;走进学生,寻找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钻研思考,完善自身,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反馈与生成,构建课堂的逻辑性,这是一位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