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

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唐代的三省六部,②是奏朝的三公九卿,③是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④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故选D。

2.如图位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

该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西晋
D. 隋朝
【答案】B
【解析】
3.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到:“汉代前期的制度可称为集权的信托制度,
皇帝虽掌握最高权力,但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

”此种政治后来发生
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设置中朝
C. 设转运使
D. 设立内阁
【答案】B
【解析】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权力较大,汉武帝时为
了削弱丞相权力,选派近臣成立“中朝”,成为皇帝议政中心,故B符合;
颁布“推恩令”是针对地方王国问题,削减地方权力的,故排除A;
设转运使是宋朝的,故排除C;
设内阁是明朝,故排除D。

故选B。

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
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 秦汉隋唐
B. 西周秦汉
C. 西周隋唐
D. 秦汉明朝
【答案】A
【解析】
5.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
A.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B.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九卿的职责主要是为皇室和皇帝服务的,体现出君权至上
的特征,故选A。

从材料可以看出,九卿的具体职责都与皇室密切相关,材料并不是突出其职权细化,
故B项排除。

九卿是中央官员,并不是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强化,故C项排除。

材料主要是强调九卿的职责与皇室密切相关,而不是突出官员众多,故D项排除。

故选A。

6.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
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政治()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实现了家国一体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答案】B
【解析】A题干中并未涉及神权和王权的关系,故排除;
B“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说明中央并未达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正确;
C分封制下并未实现家国一体,故排除;
D题干中并未体现血缘关系,故排除;
故选B。

7.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

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

这种习俗源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家天下的开启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维系宗法制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中“祭祀”“家庭”等关键词语,可推断出材料考查的是宗法制,A正确;
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家天下和世袭制与材料无关,CD排除。

故选A.
8.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反映出西周()
A. 社会形态发生变化
B. 国家政权趋于严密
C.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 逐渐抛弃商朝制度
【答案】B
【解析】
9.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

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

由此可知。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 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 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

九品中正制主要重视门第,排除A。

C“彻底”说法片面,排除C。

九品中正制适应了豪强地主的发展,故排除D。

故选B。

10.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时地上的收入;战国时间,官员大都实行俸
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

这一变化()
A. 减轻了土地兼并现象
B. 调动了官员的工作主动性
C.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
D. 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根据官职高低发放,这是
对世卿世禄制度的突破,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故D正确;
官员俸禄制度的出现和土地兼并之间并无因果联系,而且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刚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并不突出,排除A;
俸禄制存在等级差异,对于官员工作主动性方面的调动有限,排除B;
C中“瓦解”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D。

11.《新唐书·卢承庆传》中记载:唐高宗初年,卢承庆担任吏部尚书,负责朝廷内外百
官政绩的考核工作。

一官督运漕,风失米,卢考之曰:“监不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
容止自若,无一言而退。

卢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既无喜容,亦
无媿(古同“愧”)词。

又改注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此尤唐代考课中之嘉话也。

这一案例之所以成为考课的嘉话,是因为()
A. 以政绩为依据客观公正
B. 体现了对官员素质的重视
C. 兼顾客观因素中肯公道
D. 体现了官员管理的人性化
【答案】D
【解析】题干的主要意思是:一次,有一位官员监督运粮,遇到大风,粮船被吹翻,
损失了一批粮食。

卢承庆考核时对他作了这样的评定:“监运而损失粮食,考绩为中下等。

”这位运粮官容色自若,没申辩一句就退下去了。

卢承庆看到他这种宽宏度量,就
将评语改为“碰上大风,失粮不以人力所能控制,考绩得中等。

”运粮官听了,既不喜
形于色,也没有羞愧之词。

卢承庆又把评语改批道:“宠辱不惊,考绩得中上。

”卢承
庆综合考量了运粮官的政绩、客观因素和修养,体现了官员管理的人性化,故D正确;ABC三项以偏概全,故排除。

故选D。

12.东汉尚书台“总领纪纲,无所不统”。

魏文帝“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

东晋时,“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

”这说明()
A. 宰相权倾朝野
B. 行政效率提高
C. 君权有所加强
D. 中枢机构成熟
【答案】C
【解析】C
1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
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
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 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可以看出咸阳
的修建理念是主要体现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中不涉及神灵、深化皇权。

故选B。

1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答案】C
【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
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
权得到加强,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是军机处的职能,排除。

B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15.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魏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得以司人物之柄。

皆考之以里用之毁誉,而试之以曹掾之职业,然后伸之入各王官,以阶清显。

”由此可知,九品
中正制()
A. 正式创立于魏晋时期
B. 注重考核官员实际能力
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考试选拔程序有失公平
【答案】B
【解析】根据“皆考之以里用之毁誉,而试之以曹掾之职业,然后伸之入各王官”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选官通过多方面的考查进行选拔,特别是注重考核官员的实际能力,
故B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提及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时间和选拔的程序问题,排除AD;
九品中正制注重多方面素质,特别是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德行,排除C。

故选B。

16.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
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

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故B项正确。

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7.(1)简述秦汉、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层级,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征。

17.(2)结合柳宗元对秦朝、汉朝、唐朝的相关分析,说出中国古代自秦汉之后坚持
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

(7分)材料三
17.(3)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美国总统制的相关了解,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
时大总统”作出点评。

(6分)
材料四(20世纪初的他们占领中国的首都整整一年)各国既定分界,凡在界内之铺户

户,不拘贫富,各于门前插白布旗一面。

居住某国地界,旗上即用洋文书写“大某国顺民”。

又有用汉文写“不晓言语,平心恭敬”帖于门前者。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演讲中
说“像庚
子年发生的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

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
枕籍但仍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

经那次血战,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
思想,
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这里起步,而对新的国家的探索是从
旧格局
无法保持下去开始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红底、黑心、轮角,外加十 1912年5月以东三省籍议员为五色旗之创意根据中国文
化用五数八黄星,表示汉地九州十八)代表提出修改意见。

有提议在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

旗中央加上一颗较大的黄星,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联
——共进会总理邓文辉以表示中国的统一。

定稿为十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寓义甚当。

九星旗(后为陆军旗)。

—宋教仁及江苏都督程德全
17.(4)对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认定,说出20世纪初“民国”的特征。

(6分)
【答案】((1)
【解析】(1)
【答案】(2)
【解析】(2)
【答案】(3)
【解析】(3)
【答案】(4)
【解析】(4)
18.(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8.(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18.(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职责是什么?有何作用?
18.(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皇权的高度集中。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结合图一中出现的“三公”“九卿”可知是秦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结合图二中出现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可知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体现了皇权
的高度集中。

【答案】(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措施: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明成祖
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解析】(2)结合图片中的文字提示可以发现,皇帝下面直接是六部而没有了丞相一
级的机构设置,因此可以判断此图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状况。

【答案】(3)朝代:清朝。

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3)结合文字提示可以知道此图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的办公处所。

结合所学
知识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4)结合四部图片中中央机构官职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通过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到最后被废除,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9.(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
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9.(2)材料二中“金榜题名时”又反映了什么制度?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选官制度的评价。

【答案】察举制度。

推荐。

【解析】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当时有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

【答案】科举制。

积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人才选拔。

【解析】材料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他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同时还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到明清时期,
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