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的情感品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中的情感品读
一、对世风日下,师道不存的忧虑之情
《师说》成文于公元803年,当时,35岁的韩愈为了能使古文运动得到更好的开展,他不仅自己从理论到实践刻苦努力,而且广泛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得不到当时人们的理解,以致遭受责难和非议,被认为是好为人师。
韩愈的《师说》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真可谓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典范,短短的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道尽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自己的感慨。
他不理解为什么习惯的枷锁在现实生活中会如此沉重。
他不理解有惑而从师有什么错。
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连从师学习这么简单清楚的问题都不能看清楚。
这个时代究竟是怎么了?这个精英群体是怎么了?所以《师说》第二节发出了沉重的慨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是韩愈自己的心声,也是那个时代所有智者的声音。
二、对士大夫之族自恃清高,不屑从师的鄙薄之情
韩愈的《师说》从文章说理角度看,应当是破多于立的。
他对土大夫的错误思想和言行的驳斥在文章中比重相当高,而且情感力度也相当大,值得仔细去推敲。
在第二节中,作者一连安排了三组对比,来对士大夫们的思鑫行为进行讽刺和批驳,语言犀利,感情强烈。
三、对后辈子弟有志于学的提携爱护之情
文章的第四节字数不多,只有38字,但整段洋溢着一种对晚辈的关爱和勉励之情,"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在此,韩愈对后辈的勤学好学给予了高度的赞许和肯定。
这番话自李唐以来,不知鼓舞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有志于学,从师攻读的勇气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