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1课《巴东三峡》学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巴东三峡
学习目标1.掌握“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等词语。

2.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3.品味语言,学习本文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4.理解文中所引用的诗、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5.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文中各种修辞方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
1.学生自主掌握“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等生字词(包括读音、字形、解词、连词成句等)。

2.学生搜集关于“三峡”的知识。

3.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4.结合课文,请简要说说三峡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等词语。

2.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预设问题2:结合课文,请简要说说三峡各有什么特点?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积累关于“三峡”的诗句。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两眼níng wàng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种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展评预习成果
教师明确
学生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
学生当堂完成,教
宗教的感情,只有赞叹,只有恐怖。

( )
(2)江南的山,l íng l óng 秀丽,树木亦青葱可爱。

( )
(3)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h è b ào 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 )
(4)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g ǔ h è c āng c āng 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3分) A .杭州市地铁坍塌事件的教训太沉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

B .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之后,在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波具有鲜明形式探索意味的文学浪潮——先锋文学。

D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3.选用下列至少两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以内。

(4分) 凝望 险峻 险崖绝壁 蔚蓝 奇险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有关部门对儿童接触和使用电子科技产品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数据显示:67.28﹪的孩子接触过类似iPad 的平板电脑;84.14﹪都会使用QQ ;80.08﹪都会上网看视频;71.21﹪都会玩网游;42.02﹪都会使用腾讯微博;50.41﹪属于自己的手机,或与父母争夺手机玩网络游戏。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请你给家长或孩子提出两条建议。

六、布置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特点,生动形象。

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2.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本文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师检查点评
学生课后
预习,为下节课预习展评做
准备 学生展评 预习成果 教师明确
2.理解文中所引用的诗、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特点,生动形象。

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预设问题2: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心情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当堂达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5分)
那条河流
⑴我怀念那条河。

⑵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⑶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

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是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

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

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⑷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

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是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

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⑸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⑹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

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

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⑺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琳淋地走了。

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⑻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学生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检查点评
⑼年前回家,我愕然了。

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

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⑽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⑾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⑿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⒀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⒁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

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

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⒂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

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明白→→的过程。

(3分)
2.第⑶段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3分)
3.第(14)段中,画线的句子“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

(4分)
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2分)
A.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