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词 两 首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9篇
词两首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读词五遍,查字典:常记、沉醉、兴尽、斜风、不须)
2、诵读李清照的另外二首词:《如梦令》、《声声慢》、柳宗元《绝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一首诗《如梦令》,对比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诵读,导入新词:
1、背诵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二、揭题:
1、板书:如梦令渔歌子
2、生读题
3、师解题:《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名。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分别指名读两首如梦令,初步认识词牌,了解如梦令的特点。
4、板书作者并做相关介绍
李清照:南宋第一才女,出生一个大夫的学者人家,博学多才,精通书画,擅长写词。
张志和:唐代诗人,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三、初读,读流利词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读,注意读正确。
4、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
5、生练读,并指名读。
四、精读指导,学习《如梦令》
(一)抓字词,理解词意。
1、交流以下几个词的意思。
常记:常常想起
沉醉:大醉
兴尽:游兴满足了
溪亭:溪边的亭子
2、整体感知
(1)师问: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自由读词,请找到文中的关键字词回答。
(“醉”“日幕”)
(2)交流
3、抓“醉”理解全词
(1)读一读全词,从“醉”你看出什么?(可结合生活经验,也可联系下文)
(2)交流
①词人的心情愉快,畅饮导致醉
②不知归路
③日幕,游玩兴致还很高,流连忘返
④误入荷花深处
⑤词人在荷花丛中快速地划动小船,想找到出路
⑥惊起栖息的水鸟
(3)师结:作者愉快的游玩,兴致盎然。
由于畅饮喝醉了,以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回想起来别有情趣。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经常想起那一次在溪边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了,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丛中。
使劲地划呀,划呀,惊动了满滩栖息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看图,再读读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交流(兴致勃勃在溪亭游玩在荷花丛中一女子荡舟游玩,游兴不尽拼命的划船惊动了栖息的水鸟……)
3、你从中感觉到什么?(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很有情趣,游玩
的兴致很高)
4、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理清全词的思路。
地点、时间、发生什么事(沉醉、误入、惊起)
2、自由练习背诵
3、不同形式的诵记
4、你体会到早期时的李清照是怎样的?
过渡:生活如此有情趣的诗人,后来由于命运发生变故,她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度过晚年。
(四)、拓展阅读,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1、出示:《声声慢》
2、师读,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3、说说感受
五、作业诵读《如梦令》、《声声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诵读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3、背诵柳宗元的《绝句》
过渡:今天我们将再去认识一位在白鹭飞翔,桃花盛开,鳜鱼肥的季节中独钓的渔翁,享受一番当时的情趣。
二、精读指导《渔歌子》。
(一)抓字词,理解词
1、指名读
2、出示关键字词,看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箬笠蓑衣
(2)斜风、细雨
联系生活经验,猜想是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3)不须归
(4)师解:西塞山:在湖州,西塞山前有一溪,但樊漾湖已不存在。
2、整体感知
(1)自由读,找一找,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是怎么样的?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秀丽的春天)(2)交流
(3)词中的人是怎样的?
(4)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划出表示颜色的词,想象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交流)
2、除了色彩缤纷,许多事物是处于动态的,找一找,你仿佛看到哪些事物正处于动态之中。
(交流)
3、看书中插图,再读读词,你脑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闭上眼睛,师读词。
交流
4、探讨: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5、朗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并自由练背。
按由景到人的顺序。
2、不同形式的背诵
3、作者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渔翁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赞美渔家生活情趣,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融和作者隐忧后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三、拓展诵读
1、再读柳宗元的《绝句》,体会情感,同样有着隐者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2、背诵写春的古诗
四、作业
1、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先说说,再写下来。
词两首 2
教案示例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
(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
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
(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忆江南
白居易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词两首 3
学生视角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
词与诗不同,但又韵味无穷,一定会引入去诵读、探究。
难点
对于词中所描述的美景难以想象与描述。
教师思考
《忆江南》是白居易怀念旧游的代表作。
这首词开篇就感叹“江南好”,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渔歌子》描述了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
学习这两首词,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要用各种形式朗读,在诵读成背的基础上:多看画片、图像,给学生以想象的依据和空间,才能真正地领略词中的旖旎风光。
重点
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特色
自读自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的有关白居易、张志和的资料以及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
[教学要求]
1。
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
2。
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
·
3.朗渎课文。
背诵《忆江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日胜景的赞美,领悟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2.读诗词,想画面,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3.朗读课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流程:
一、背唐诗,初识词
1.以赛诗会的形式,在3分钟之内背唐诗。
2.再出示这首词,说说以往我们学过的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从形式上初步了解词,体会长短句与诗的不同。
既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又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
3.介绍词和词牌。
(1)先是由学生介绍“词”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师给予补充。
(激起学生对“词”学习的向往,感受“词”的魅力。
尤其是宋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与学习。
)
二、初读《忆江南》
1.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教师用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打好感情基调。
)
2.学生读,对于学生的读法采取自由,可以加手势,加头的动作,可以背着手站起来读,更要大声地读。
3.学生展示读。
4.再读时要努力想象,眼前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卷?
(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古代艺术讲出来,讲时尽量强调,有感情地把浮现眼前的景色讲出来。
)
5.出示图像。
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景,观看苏、杭的秀丽风景;让学生饱览江南春日胜景,充实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再读《忆江南》
1.带着情感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对江南春日胜景的想象,读出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2.我们如此地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又怎能不回忆这美好的风景呢?想象自己;就是白居易,正在窗前回忆自己曾经依恋的地方,回忆那江花和春水,大胆地体会着读。
(换位思考,会更形象,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3.展示读这首词。
4.尝试着背这首词。
四、借鉴《忆江南》
1.小组同学议一议,这首诗哪个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性,只要是自己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就要给
予适度的评价。
学生的想法只要是值得肯定,教师一定鼓励,鼓励学生继续发现。
)
借鉴的地方很多: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一言难尽。
于是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这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所以水道渠成地反问结尾。
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总结。
五、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背诵一首白.居易的诗。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西塞山边的景色热爱之情以及诗人自己的人生志趣。
2.读诗词,想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
教学流程 : .
一、导人新课
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 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诗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评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
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
3.请学生板书课题,;
(尽快导入新课,激起学生读词的欲望。
)
二、学习新词
1.准愿意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这首词出现的生字较多,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准备,会增加展示读的信心。
)
2.读这首词。
边读边思.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
3.白骘、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是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
古代汉语的熏陶,又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
4.有感情地读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像。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渎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远的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为“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住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
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 .
词两首
江花胜火
>让人魂牵梦绕
江水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
>让人流连忘返
鳜鱼斜风细雨
词两首 4
目录:第一页,教学设计。
第二页,教学思考及资料。
第三页,学生想象词境作文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
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
溪亭、日、藕花、鸥鹭
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
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
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
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
(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五、总结升华
1、以各种形式诵读全词,感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说说各自读了词后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六、作业: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课前思考:《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
教学本词,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景来理解,也可以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清照的相关诗词,还需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
教学中适用诵读和意会。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
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