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块三第十四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现代中国科
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轻巧识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思维升华——新中国三大科技成就及重要意义
(1)国防:“两弹一星”打破了核垄断,巩固了国防。

(2)农业: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载人航天技术:促进经济、民族振兴。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②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③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防安全,而且有利于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航天技术迅速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概念阐释——科教兴国战略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轻巧识记——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力”“能产生社会效益”为评判标准的主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四大发明’”的评选活动。

下列科技成果中最符合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的是( )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所选发明应具有世界首创的基本特征,能够符合此特征的只有B项。

A、C、D 三项虽在中国具有首创性,但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仍在他国之后,所以不具有“发明”的特征,均排除。

2.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数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青年喜爱。

该书再版( )
A.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人才需要
D.符合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解析:选C 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该书的发行适应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故C项正确。

3.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

该材料说明(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解析:选 C 材料“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科技封锁下,中国的科技依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故C 项正确。

4.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解析:选B 题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而主要原
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

《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

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后我国( )
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解析:选D A项是在1957年提出的,B项是20世纪60年代,C项是1977年,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是1995年提出的,符合题意,故选D项。

主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与科技跨越式发展
——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
史料一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

这种模式①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

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

由①可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突出为经济建设培养新生骨干力量。

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涉及高考制度的恢复,第二层涉及高考制度的原则。

由②可知中国教育复兴迈出了重要一步,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史料三表明“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雄厚综合国力。

[史论形成]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史料二废除推荐制度,②恢复文化
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
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
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
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
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
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
见》
史料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
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
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活动向世
界庄严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
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一伟大胜
利……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
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荣耀和自豪。

[史料] 《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

……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

——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
日) [探究] 据史料说明《共同纲领》确定的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

[提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科教兴国”
[史料]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 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与主要表现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题组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
1.(2018·江苏高考)《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选B 2003年,我国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符合题干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要求,故B项正确。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三者均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要求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
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
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解析:选C 根据“‘文化大革命’后”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科教”等信息可知,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故本题选择C项;A项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B、D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不符合方印中的信息。

3.(2017·全国卷Ⅲ)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
《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选C 《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项正确。

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

4.(2016·浙江高考)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解析:选B 本题的题眼是“原子能时代”。

根据史实可知,1958年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标志着我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故选B项。

5.(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
背景。

1952年底,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

6.(2014·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时间“1952年”可知,此时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下一步的目标是实行“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为经济建设服务,故排除A项。

此时我国院系调整的目的是为全国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而非仅为天津经济建设服务,B项正确,D项错误。

由时代背景和材料分析可知,C项不符合当时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