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The Relative Analysis of Job Burnout and Personality of Junior School Teachers

Meng Zonghong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通过EPQ与MBI的测量收集数据,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分析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结合结果相关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一定程度的解释。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burnout and the personality of junior school teachers through the assessments of EPQ and MBI, trying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ve fact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人格特征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teachers;job burnout;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95-02

0引言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倦怠可以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 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1]。

通常情况下人们根据经验有一种基本假设: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或她的生活轨迹。如果这个假设为真,在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其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假设正是基于这一点。

1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取从渭南市四所初中抽取150名中学教师作为被试。按照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分组,其中婚姻状况按照已婚与未婚分为2组;学历水平按照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为4组。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有效问卷为100%。

1.2 研究工具选取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22个项目)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48个项目)作为研究工具。MBI

量表采用美国1986年版,由情绪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及个人成就(8个项目)等3个因子组成。每一项目按照利克特量表编制方法从低到高作7个等级评分,高于4分为较高水平,低于4分为较低水平。EPQ(RSC)由精神质、外向、神经质以及掩饰等4个因子组成[2]。

2研究结果

2.1 MBI各因子基本情况

从本次MBI量表测量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情绪耗竭因子X=22.93/9=3;人格解体因子X=9.15/5=2;个人成就因子X=21.49/8=3,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处于较低水平。然而从个体的情况来看,数据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2.2 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2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MBI与EPQ-RSC各个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这说明本次抽样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关系。

2.3 MBI各个因子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2.3.1 按照婚姻状况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3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婚姻状况分组时,受测者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P<0.05),说明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其它两个因子与婚姻状况没有关系。

2.3.2 按照农村、城镇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4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农村、城镇分组时,被试在情绪耗竭因子部分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极其显著(P=0.01),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

经分组平均数比较发现,接受测查的中学教师在收入水平与学历水平两个维度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受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与这两个维度无关。

3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数据分析所显示的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个体差异较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与中国常模[3]的比较表明受测者不关心人,孤独,常有不适感;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容易表露出来;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动后难以平复。同时掩饰因子的差异显示本次测查被测者有显著的心理防御。这也可以部分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相关分析会得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无关的结论:这一结果是受测中学教师的心理防御程度较高的原因。分组平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学历水平没有关系,与婚姻状况有一定的关联: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按农村、城镇分组进行比较发现,城镇教师表现出的对工作厌倦、疲劳和精力丧失比农村明显。在工作成就感与工作胜任感方面各农村、城镇没有区别。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测者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显著意义的关联。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具有缺乏同情心、敌

对、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特征。

3.2 对于结果的解释这一结果MBI量表的测量结果在理论上不一致。因为从经验意义上推断这种紧张、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并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个矛盾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其合理性:其一,这种紧张、冷模型人格对于整个教师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某一人格特征的产生,尤其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职业环境中人群共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征的产生,不仅会在这一环境中受到共同的作用,而且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个体间或产生一种相互的暗示,这种影响在环境中起作用的因素比较显著时还会相互叠加,因而会形成某一人群共同的人格特征。这样一来,应该对另一因素产生的作用在数据的获得与分析时倒显得是无关的了。在此就表现为共同环境中产生的人格特征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无差别。其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一定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可归因为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如果在所处的共同环境中群体具有某些一致的人格特征,环境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影响就是主要的因素。这种影响可一般地概括为对这个环境的沉浸与疏离,职业倦怠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从业者对工作环境拒斥行为的概括。其三,对职业倦怠量表的反应由于掩饰的作用并不客观。本次应用测量与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得到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客观数据,在测量的过程中通过与受测教师的具体接触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与问卷测试的结果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