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滕王阁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教学案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鲁人版第四册美的真谛单元中的骈文。

《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同时表现出旷达乐观,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的韧劲。

学习本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经典之作,音韵铿锵,文采飞扬,名句迭出,是骈文中的佳作,也因此流传千古。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2.解读典故,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3.知人论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
【学习重点】解读典故,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知人论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法学法】
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学法方面我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概括内容,在品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王勃乐观豁达的精神,在读写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在表达交流中,深刻领会受到启发教育。

教法: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语言鉴赏等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本节课的特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法:
1.借助轻课堂教学,知人论世,充分调动学生知识、情感、生活储备达成目标。

2.通过联系实际,读写结合突破重难点。

3.采用朗读、讨论、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设计上我遵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到合作探究,从阅读到写作训练再到感悟拓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文外的思路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造高效课堂。

一、导入:
“披绣闼”“俯雕甍“”“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尽收眼底,不禁让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分明听到了那位一天涯游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铿锵誓言。

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瞻仰这座江南名楼,再一次触摸王子安那意气风发、援笔成文的英姿。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重点)
2.解读典故,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难点 )
3.知人论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
过渡:少年英气,雅士风流,诸美兼备,众善齐归,美哉《滕王阁序》,美哉才子王勃!一个字概括‘美,美在何处?我想通过预习,一定都有感受。

三、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读完此文,我感触最深的---
形式参差美,韵律和谐美,句式美,典故美,物美,景美,人美,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慢慢走,欣赏啊!”
四、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探究一:读一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探究二:找一找。

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在课本上标画做批注!
探究三:说一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请把你找的语句在先在组内交流,然后选出得票最高的那句在班内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教师预设:
1.与会人美: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词语有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人杰地灵等等
2.景美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情感美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四:品一品。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让我们一起对话
王勃的心灵,对话他的情感。

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四五段,体会王勃的情感吧。

1. 火眼金睛---找典故
2. 三言两语---评典故
3. 反复默读---找情感悲达乐活动设计对读:女生读悲,男生读达4.小组合作—品变化教学切入点思考:作者的悲和达矛盾吗?你怎样看?
师生共同完成感情变化曲线图:
滕王阁序
王勃



点拨:越是悲的低沉,达的越难得,越崇高,越高贵。

拓展补充:
怀才的王勃,不遇的王勃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苏轼“西北望,射天狼”
贾谊“西望忆京华”
过渡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忠于自己,不为利诱,不为物移,始终保持个体人格的尊严和目标的统一,就会感到内心充盈而无忧无惧。

君子们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王勃就是这样的。

齐读,读出他的豁达,坚守,自尊,豪迈,洒脱,坚韧与执着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说一说,写一写)根据时间来取舍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们对话王勃,不禁感慨流星般划过文学的天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这道光芒不仅是文学的成就,更是他给世人树立的人格高标!读完此文,你联想到了哪些人?以后你会怎样面对困境?
教师示例:面对困难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年近花甲仍携众徒周游列国,惶惶一十四年竟落得处处碰壁,辅明君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转头成空。

敢问路在何方?大智的孔子选择了转向:退而整理典籍、兴办教育。

他从困境中走出来了,不再寻求去做政治家,而是选择成为一位“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思想家和教育界的至圣先师。

面对困境,可以适时转向。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不是逃避,而是睿智。

史学家谈迁呕心沥血20年修成明史《国榷》,误被窃贼盗去,就此下落不明。

这份损失不啻老年丧子,当时的心情怎一个“痛”字了得!但他很快就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决心重修这部国史。

10年辛苦不寻常,一部崭新的《国榷》诞生了,内容比原稿更详实、更精彩。

面对困境,可以从头再来。

谈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可贵的坚持而名垂青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寄语:
悲叹不是悲观,失望却还希望,痛苦而又追求。

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选做题)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写一写)
滕王阁的景让我们如此向往,才华横溢的王勃让我们惊叹,文章的情更是给我们精神的洗礼。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置身于滕王阁,你如何展示滕王阁的魅力,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所思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系统总结,归纳提升
从知识上、方法上、思想提升上等角度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悲(说明:设计成孤鹜的身影)
结束语:(结合板书)滕王阁序王勃


悲(说明:设计成孤鹜的身影)
天才从来孤独,王勃就是初唐天空那只孤鹜,在渔舟唱晚中,飞向历史的长空。

赣江还是那条赣江。

游人无复那时游人。

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托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誓言也越发铿锵。

下课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初步的赏析语言的能力。

在设定好课文的教学目标后,针对教材重难点的设置,我准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本节课骈文的特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开展本课的教学。

效果分析
本堂课设计有如下创新点:
1.让读书声贯穿始终,而且呈现指导后的层层递进。

(以读促学,以学促读)因为是一篇一千字左右的骈文,加之典故极多,生僻字不少,所以设计各种形式的读,读书声贯穿始终,进而引导学生品味景美情美,并适时给予方法指导。

以读促学,以学促读,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学到了鉴赏语言的方法。

(突破重点)
2.感情线索曲线图,剥茧抽丝,引导深入阅读。

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积极发言,积极讨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程:首先学生朗读4、5段,找出作者的情感(乐–悲—达)并找出相关
句子,思考原因;
小组合作绘出情感变化曲线图,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积极情怀。

(突破重难点)
3.精心设计板书:将感情线索呈现出孤鹜的形状,进行课堂总结和提升。

滕王阁序
王勃



(说明:设计成孤鹜的身影)
设计解读:天才从来孤独,王勃就是初唐天空那只孤鹜,在渔舟唱晚中,飞向历史的长空。

教学遗憾:虽然课堂基本达到预设,但是因为时间紧,在体会作者情感时,预设的让学生配乐范读、男女生对读作者悲和达两个环节以及我准备的一些拓展没能展示。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鲁人版第四册美的真谛单元中的骈文。

《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同时表现出旷达乐观,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的韧劲。

学习本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经典之作,音韵铿锵,文采飞扬,名句迭出,是骈文中的佳作,也因此流传千古。

《滕王阁序》评测练习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如听仙乐耳暂.明
B.⎩⎨⎧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无人问津.
C.⎩⎨⎧ 接.孟氏之芳邻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D.⎩⎨⎧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俨骖于.上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 B.⎩⎨⎧ 钟鸣鼎食之.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穷且.益坚年且.九十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B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C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 D .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③四美.
具 ④谁悲.失路之人 ⑤窜.梁鸿于海曲 ⑥择善.
而从之 ⑦必固.其根本 ⑧智者尽.其谋 ⑨钟.鸣鼎.
食 A .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
B .①/②⑨/④/③⑥/⑤⑦⑧
C .①⑨/②③/④⑧/⑤⑥⑦
D .①/②⑨/④/③⑤/⑥⑦⑧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奉晨昏于万里
B .访风景于崇阿
C .童子何知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名句默写。

(1)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闾阎扑地,;舸舰迷津,。

(3)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4)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5)天高地迥,;兴尽悲来,。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
授朝散郎
...,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
求补参军
..。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
..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悟其阙,宰相失色。

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

居父忧,毁骨立。

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初,勔②、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

劼蚤卒。

福畤少子劝亦有文。

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 ①繇,同“由”。

②勔,堂兄王勔。

[精读设计]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散郎,文散官名。

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列第四,炀帝时罢。

唐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

B.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沿至隋唐,兼为郡官。

C.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行政长官。

D.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天资聪颖,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

B.王氏兄弟学识超群,王福畤以此为荣,但他的官职也因儿子受到牵连。

C.王勃把其祖父撰写的只传下目录而遗失了文章的《尚书》补充完整。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因文章齐名,世称“四杰”,杨炯却耻居于王勃之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译文: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译文:
测评练习答案
1.解析:选B津,渡口。

A项,暂,副词,暂时;副词,突然,一下子。

C项,接,动词,结交;动词,到达。

D项,鄙,浅陋,用以自谦;边境,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边境”。

2.解析:选D虽,虽然。

A项,于,介词,在;介词,比。

B项,之,助词,的;动词,去。

C项,且,副词,更;副词,将要。

3.解析:选A猖狂,古今异义词,古义,狂放,不守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4.解析:选B①名词的意动用法;②⑨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为动用法;③⑥形容词作名词;⑤⑦⑧使动用法。

5.解析:选C 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状语后置句。

B项,状语后置句。

D项,定语后置句。

6.参考答案:(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3)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4)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5)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
7.解析:选A断句前首先要把文句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本题要注意“都督”统领下的几个行为动词;文言虚词“乃”;对话标志词“曰”的断句。

8.解析:选C“明以后成为中央行政长官”错,应为“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9.解析:选C原文的意思是“《尚书》续编”,而非“《尚书》”。

10.参考答案:(1)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客居剑南。

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丛生,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2)事先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应承,到王勃那里,竟淡淡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

六岁时便擅长写文章,九岁时得到了颜师古注的《汉书》,阅读过后,做了一篇《指瑕》以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

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巡视行察,王勃上书自陈志向,刘祥道便把这件事上表朝廷,(皇上)召见王勃入朝对策,夺取高第。

年龄尚未到二十岁,便被授予朝散郎这个官职,数次在朝廷上觐献颂词。

沛王听说了他,召他来王府做修撰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这本书。

书修成后,沛王很是喜爱,更加重视王勃。

当时,诸位王爷斗鸡成风,王勃作了一篇《檄英王鸡》,高宗大怒,道:“这是将图谋结党营私。

”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客居剑南。

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丛生,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听说虢州多产药草,于是请求补职虢州参军。

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嫉妒。

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

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务。

父亲王福畤,因为王勃的缘故从雍州司功参军降职至交趾县令。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七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公事先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应承,到王勃那里,竟淡淡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

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作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心思索,先磨数升墨汁,再大量饮酒,拿被子过来蒙头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王勃特别喜欢著书立说。

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年间住在白牛溪,教授了很多门客。

曾经创作了从汉魏至晋时的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作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

王勃的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上了进士。

王剧长寿年间官居凤阁舍人,寿春王等五王出阁,有关部门筹备仪式的时候,忘记记录在史册上,群臣已经来齐了,才发觉这个疏漏,宰相大惊失色。

王剧就让五个小吏执笔记录,口述文辞,文采华丽,片刻就写完了,人人叹服。

王助字子功,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哀号痛哭,邻里都被他感动得落下泪来。

父亲去世时守孝,因悲伤过度而身体消瘦。

孝满之时,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当年,王勔、王剧、王勃都以才名著称,所以杜易简称他们为“三珠树”,后来王助、王劼又以文才显赫于世。

王劼早夭。

王福畤的小儿子王劝也有文才。

王福畤曾经向
韩思彦表示过惊异,韩思彦开玩笑说:“练武的人有夸耀坐骑的癖好,你有夸耀儿子的
癖好,王家的癖好怎么那么多呢?”让王助把自己的文章拿来,韩思彦(读后)说道:“生
了这样的好儿子,确实值得夸耀。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章齐名,天下人把“王、杨、卢、骆”并称为“四杰”。

杨炯曾经说:“我对于自己排在卢照邻前感觉到羞愧,对自己排在王勃后面
感到羞耻。

”议论的人都说确实是这样。

课后反思:
1.设计欣赏景美的环节,可以设计不同的欣赏方式如诗词大会猜猜看,唱词的形式等。

2.因为文章长而难懂,所以增加了理解难度。

因此,课堂气氛比预设差了些,尤其是小组讨论环节,因为没有站起来,导致讨论不充分。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应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语文应用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基于本文长而难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2.解读典故,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3.知人论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
另外,将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贯穿始终;
将目标2和3合并为难点:通过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对学生
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
最后:以此为基点,引爆学生思维,进行语文运用---作为王勃微信好友,朋友圈里你如何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