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节助力脱贫攻坚
旅游行业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行业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威胁。
在如何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旅游行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探讨旅游行业如何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民俗文化古迹与景点保护民俗文化的关键之一是保护民俗文化古迹与景点。
许多地方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如传统村落、古老庙宇、传统手工艺品等。
旅游行业可以通过资助修复和保护这些古迹与景点,使其能够继续展示当地的独特文化魅力。
此外,旅游行业还可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意识,倡导尊重和保护当地民俗文化。
二、促进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体验旅游行业应该通过提供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相关的体验活动来促进其传承。
这可以包括民俗表演、传统乐器演奏、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
旅游者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增进对其的认同感和尊重。
同时,这样的体验活动也能够提供经济收益,促进当地居民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培养当地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为了实现民俗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旅游行业需要与当地教育机构和社区合作,培养当地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民俗文化传统的讲座和培训班,邀请当地长者和传统艺术家来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旅游行业还可以推动在学校课堂上增加相关的教育内容,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当地的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倡导可持续旅游和文化交流可持续旅游是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旅游行业可以通过倡导可持续旅游实践,降低对当地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不良影响,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文化交流也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方式。
通过鼓励跨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互动和碰撞,可以推动当地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发展民族文化 助力脱贫攻坚
发展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作者:杨秀勇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9期剑河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苗侗民族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采取在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多种办法,立足于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为传统手工艺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一、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创新1、做好“文化+扶贫”文章,实现“保护、致富”双丰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剑河县积极推动“非遗+扶贫”,将非遗工艺转化为助推脱贫的生产力,既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又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价值,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化经济价值的理解。
国家级非遗名录《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通过30多年的坚守,把苗族锡绣技艺凝聚于指尖,带领全县120余名绣娘,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不仅开办了锡绣工作室,以制作传统民族服饰和民族旅游工艺品为主,还分别在柳富村和展溜村成立了锡绣传承基地,兼顾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培训、技术开发创新等。
随着民族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其产品的订单量日益增多,龙女三九带动和指导周边绣娘在家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到1500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国家级非遗名录《苗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姜文英,作为剑河县手工业协会的会长,从事苗族剪纸的传承活动30多年。
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支持下,2013年姜文英投资10万元注册了小微企业“剑河县苗族剪纸艺术苑”,带领当地绣娘联手创业,并在2015年6月与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量接洽订单。
2017年9月应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邀请,姜文英以贵州省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员身份赴台传播非遗文化,为两岸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引言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振兴也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是一个传承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
而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为乡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机会。
例如,一些乡村将传统的民居改建成文化展馆,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引导游客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从而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
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色经济模式,能够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
当游客来到乡村旅游时,他们不仅会消费食宿,还会购买本地特产,参观景点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而且,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农民转行从事旅游服务业,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给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一些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造农户房屋为农家乐,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农户可以通过提供农家乐服务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文化旅游产业还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酒店、商店等的兴建,提高了乡村的整体社会经济水平。
四、增强乡村的内外联系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外部联系。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的名字也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当游客来到乡村旅游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可以了解到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乡土特色。
这样的接触和交流增强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乡村发展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五、推动乡村环境保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提供优质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因此促使了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为了吸引游客,许多乡村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复了污染的河流和湖泊,种植了更多的树木和花草,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环境。
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篁岭模式”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篁岭模式乃刘爰华**刘爱华,江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 (批准号18@ZH011)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 (180ZHO11-O32O19O417),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民俗认同与中华传统节俗资源创造性转化研究” (18DY2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2批特别资助“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民俗传承机制创新研 究” (2019T1205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积极挖掘并重构本地独有农俗,使篁岭“晒秋”成为响亮的民俗节庆品牌。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并探索出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篁岭模式”:即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挪穷窝”工作、注重参与式扶贫和促进内生式发展等重要策略,积极发挥旅 游反哺功能或旅游溢出效应,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关键词】旅游扶贫 篁岭 晒秋 贫困治理一、民俗反哺:旅游扶贫与村落民俗资源 利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中,各地积极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开展诸如旅游 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非遗扶等。
旅游扶贫的发展也从自发到自觉,并且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旅游扶贫为何深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扶贫攻坚任务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笔者认为可能存在如下原因:我国旅游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粗放发展阶段,步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阶段,产业发展形势较好,衍生产业链长;我国旅游资源丰 富,区域分布广泛,自然禀赋和地区差异较大,群众覆盖面广;旅游扶贫属于中观层面的实践,在产业扶贫的范畴内,目标明确,可操 作性强;旅游扶贫更多依托于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属于生态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其“绿水青山”可以转变为“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作者:杨清丽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第09期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更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对于一产发展基础薄弱、二产条件不足的青海农村而言,利用乡村自然禀赋和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失为一条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优选路径。
湟中县共和镇葱湾村位于该镇西北部的葫芦山脚下,距西宁市39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属浅脑山地区。
全村309户1118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
拥有耕地面积2614亩,人均耕地2.2亩。
2015年葱湾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将产业扶贫摆在脱贫攻坚“八个一批”的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宁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政治担当,精准施策,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效。
作为重点贫困村的葱湾村也在2017年底顺利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摘帽的目标。
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7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群众有了领头羊。
2015年10月前,葱湾村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纪律松弛、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干群关系不和谐、信访矛盾多发等问题,扶贫工作形不成合力,精准扶贫成效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与镇党委驻村干部进村入户摸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紧盯问题补短板、促整改、帮转化,从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入手,选配善于处理矛盾纠纷的祁永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能力、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的祁如信担任村委会主任。
2016年7月之后,村“两委”班子下大力气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党组织生活会,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三议一表决”等民主管理制度,严格“三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湘西十八洞村文化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
湘西十八洞村文化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凤凰县,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村落,也是湖南省级贫困村。
村落周围山峦叠嶂,风景秀丽,村民以苗族为主,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及长期贫困的影响,导致十八洞村的经济发展依然十分艰难。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扶贫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湘西十八洞村的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悠久的苗族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 村落周围的自然景观优美,山清水秀,是徒步、登山、摄影等户外活动的绝佳场所,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3. 十八洞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不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4. 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大部分人仍然靠传统的农耕生活为主,收入水平不高,脱贫任务艰巨。
二、存在的问题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吸引游客数量有限,收入较低。
2. 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文化旅游的需求。
3. 村民的观念相对守旧,接受新的文化旅游产业理念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家和投资者来十八洞村进行文化旅游项目投资。
2.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和通讯设施,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加强对村民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接受度,从而更好的参与到文化旅游事业中来,使其受益,并且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4. 发挥当地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5. 开展文化旅游扶贫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旅游知识水平,培养一批懂行的导游和员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湘西十八洞村的文化旅游扶贫任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家、投资者以及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
消费促扶贫 旅游兴乡村
消费促扶贫旅游兴乡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化生态旅游的同时,也对扶贫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关注,更多的旅游目的地也将扶贫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旅游产业与扶贫事业共同发展。
消费促扶贫,是新时代旅游扶贫的主题,也是具有长期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旅游消费可以带来收入而带动当地经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从而实现扶贫减贫目标。
在扶贫过程中,旅游不仅能够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还能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带来更多客流和商机。
同时,旅游还可以带动环境保护,丰富当地文化的内涵,推动当地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
在实践过程中,旅游业者应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和文化元素,强化产品营销、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让更多的游客深刻领会到当地的文化和风俗,提高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度和吸引力。
此外,在推广扶贫产品时也应该注意纯正性和可持续性。
纯正性即保证产品的本身的特色和优势,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旅游体验。
可持续性则是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和要求,以及产品的可持续性和效益,从而确保这种扶贫旅游的方式可以长期持续下去,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和民生的长期稳定发展。
最后,旅游业者也应该在培训方面下功夫,让当地的贫困居民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与扶贫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旅游不仅仅是游玩和消费的行为,更是一种参与社区和社会发展的主动行为。
因此,结合旅游和扶贫,不仅仅是行业的需求,也是我们每个人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的有益贡献。
贵州千户苗寨的脱贫攻坚经验如何复制
贵州千户苗寨的脱贫攻坚经验如何复制贵州千户苗寨,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但在脱贫攻坚的浪潮中,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那么,如何复制这些经验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千户苗寨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
千户苗寨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将苗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手工艺品等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复制这一经验时,其他地区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要对本地的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找出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部分。
比如,某些地区可能拥有独特的传统技艺,如竹编、木雕;有些地区可能有独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还有些地区可能有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对这些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是复制千户苗寨经验的第一步。
千户苗寨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修建了宽敞平整的道路,改善了水电供应,提升了通信网络覆盖,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其他地区要想复制这一经验,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交通、水电还是通信,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
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共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比如,修建高质量的公路,确保交通畅通;保障稳定的水电供应,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提升通信网络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千户苗寨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积极引进专业的旅游管理和营销人才,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人才同样是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可以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让居民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旅游及相关产业中找到工作或者自主创业。
文化旅游扶贫情况汇报
文化旅游扶贫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区在扶贫工作中都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挖掘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下面,我将就文化旅游扶贫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同时,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贫困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
其次,文化旅游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挖掘和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体验到贫困地区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也通过开展家庭旅馆、民宿等形式,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再次,文化旅游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存在着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
同时,由于一些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也制约了文化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
最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和开发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加快脱贫进程
教 人 文 及 自然 资 源 优 势 ,搞 好 景 区策 划 评 估 ,搞 好 项 目运 作 和 引 资工 作 ,尽 快 建 成 湘 西 北 温 泉 疗 养 中心 。
五 抓 措 施 强 化 。 坚 决 按 照 “ 个 景 点 、一 个 领 导 、一 一
个 班 子 、一 套 措 施 ” 模 式 加 强 景 区建 设 的 组 织 领 导 , 创 新 组 织 机 制 ,确 保 建 设 效 率 。 努 力 争 取 更 多,将 猛 洞 河 景 区 的 资 源 租 赁 费 等 资 金
镇 ” 、在 北 京 中 华 土 家 民 族 园 进 行 社 巴 节 新 闻 发 布 会 之
后 ,举 全 县 之 力 办 好 中 国 土 家 族 社 巴节 ( 括 举 办 全 国少 数 包 民 族 文 物 保 护 年 会 、土 家 溯 源 研 讨 会 、土 家 祭 祖 朝 圣 等 ) ;
“
一
切 块 用 于 景 区 建 设 ,把 退 耕 还 林 项 目重 点 安 排 在 景 区 及 旅 游 公 路 沿 线 ,加 强 景 区生 态 建 设 。 加 快 组 建 景 区 开 发 投 资
三 抓 市 场 开 拓 。 总 体 上 按 照 “ 足 本 省 ( 家 界 、 吉 立 张 首 、长 沙 ) ,巩 固 华 东 ( 京 ) 南 ,开 拓 华 北 ( 京 ) 北 ,抢 占华 南 ( 东 ) 场 ” 的 思 路 , 采 取 培 植 旅 行 社 、召 开 旅 行 社 老 总 广 市 座 谈 会 、挂 靠 国 内 知 名 旅 游 社 等 形 式 抓 好 市 场 载 体 联 结 , 突 出 抓 好 张 家 界 、吉 首 、长 沙 一 级 市 场 开 拓 , 同 时 抓 好 广
定 选 择 ,以 M V 等 形 式 高 品 位 包 装 推 出 。 T 二 抓 宣传 炒 作 。 高 质 量 抓 好 “ 节 、一 话 、一 赛 、一 一
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扶贫”大有可为
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扶贫”大有可为作者:潘铎印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20年第2期潘铎印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1月13日央广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
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一年以来,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当前,在我国许多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贫困农村,贫困群众正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摆脱贫困的梦想。
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扶贫”大有可为。
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各地各部门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传统工艺振兴为重点,大力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推动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让贫困地区群众利用一双巧手和一项技艺脱贫致富。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文化和旅游扶贫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部门应支持县市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积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让“非遗+扶贫”促进就业增收。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措施方案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措施方案引言脱贫攻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贫困地区,仅仅依靠经济手段可能难以完全解决贫困问题。
因此,我们要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来助力脱贫攻坚,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产业、旅游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文化助力措施。
教育助力1. 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
提供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设优质学校,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
2. 推动农村学前教育普及。
在贫困地区设立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为农村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对贫困地区的青年和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
文化产业扶贫1.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挖掘和利用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 支持乡村文化建设。
通过修缮古建筑、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3. 鼓励文化创业。
对有创意和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提供创业培训和贷款支持,帮助他们开展文化创业活动,增加收入。
旅游扶贫1. 构建旅游扶贫示范村。
选择贫困地区中旅游潜力较大的村庄,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建设,提升村庄的旅游接待能力,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2. 加强旅游服务能力建设。
提供培训,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加旅游收益。
3. 拓宽旅游渠道。
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业跨地区合作,扩大贫困地区的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
社会保障1.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减轻他们的养老压力。
2. 培育文化扶贫产业。
通过培养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产业,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增加社会保障。
文化旅游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战略
文化旅游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在当今时代,脱贫攻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任务。
而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在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方面的巨大潜力。
文化旅游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贫困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
通过合理开发和推广这些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从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一些贫困山村原本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凭借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农耕文化,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游客们在这里品尝地道的农家菜、入住特色民宿,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文化旅游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包括导游、厨师、服务员、保洁员等。
这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使他们不必背井离乡去打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
而且,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
此外,文化旅游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融合与升级。
传统的农业在贫困地区往往是主导产业,但附加值较低。
而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例如,有的地方开发了水果采摘园,游客在采摘水果的同时,还能了解水果种植的知识和文化,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丰富了旅游体验。
同时,文化旅游还能带动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通过旅游销售,不仅传承了文化,也提高了手工艺人的收入。
文化旅游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吸引游客,提高旅游体验,当地政府和企业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游客,也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需要加强规划和引导。
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国庆节期间如何推动脱贫攻坚
国庆节期间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国庆节,是全国人民欢庆的节日,也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契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庆节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消费需求旺盛的特点,加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推广销售力度。
可以组织各类展销会、集市等活动,为贫困地区的产品提供展示和销售的平台。
比如,在城市的商业中心、旅游景点等地设置专门的摊位,展示并销售来自贫困地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等。
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购买这些产品,从而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
其次,国庆节期间是旅游的黄金时期。
我们可以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手册、视频等,展示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鼓励贫困地区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此外,还可以组织旅游扶贫公益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贫困地区旅游,既让他们领略到美丽的风景,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再者,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各类扶贫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动员广大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等活动。
在教育方面,组织志愿者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成绩。
在医疗方面,组织医疗团队为贫困群众进行免费体检、义诊和健康知识普及,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组织文艺团队为贫困地区群众送上精彩的文艺演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利用国庆节假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班,如养殖技术、种植技术、手工艺制作等,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非遗+扶贫实施方案
非遗+扶贫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非遗项目。
因此,结合非遗保护和扶贫工作,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针对贫困地区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非遗传承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医药知识等,通过专业老师或传承人的指导,让当地居民学习和掌握这些非遗技艺,不仅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培养当地居民的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贫困地区的非遗项目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因此,可以在当地建设非遗文化展示馆、非遗手工艺品销售中心等,为游客提供展示和购买非遗产品的场所,同时可以开发非遗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另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节庆活动,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重要的节庆日或文化活动中,组织当地居民开展非遗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等活动,向外界展示当地的非遗文化魅力。
同时,可以邀请外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非遗保护和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上述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让非遗项目成为贫困地区的“金字招牌”,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旅定点帮扶工作总结
文旅定点帮扶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文旅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一工作中,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旅定点帮扶工作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首先,通过文旅定点帮扶工作,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和企业合作,投入资金修建景区、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旅游品质,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文旅定点帮扶工作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文旅定点帮扶项目中,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一些文化遗产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另外,文旅定点帮扶工作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帮扶项目中,政府和企业投入资金修建了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文旅定点帮扶工作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也要看到,文旅定点帮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项目可持续性、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帮扶项目的可持续性,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使文旅定点帮扶工作取得更加可持续的成果。
贵州千户苗寨的扶贫成果如何巩固
贵州千户苗寨的扶贫成果如何巩固贵州千户苗寨,这片充满苗族风情与独特魅力的土地,曾经面临着贫困的困扰。
然而,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千户苗寨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果。
但脱贫不是终点,如何巩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成为了当下至关重要的课题。
要巩固扶贫成果,首先得从产业发展入手。
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这为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应当继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深入挖掘苗族的传统文化,如苗族的歌舞、手工艺品、节日习俗等,将其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比如,可以打造更多具有苗族特色的民宿,让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亲身感受到苗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注重创新和品质,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形成旅游联动效应,扩大旅游市场的覆盖面。
教育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之策。
在千户苗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这包括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等,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苗寨任教。
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当地居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学业的年轻人,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鼓励他们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比如,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定向培训和招聘,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医疗保障也是巩固扶贫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千户苗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让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还应当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民族文化旅游助力贞丰脱贫
民族文化旅游助力贞丰脱贫
朱江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6(000)036
【总页数】5页(P30-32,34-35)
【作者】朱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创建“国家传统村落民居名村古镇古宗祠文化旅游试点片区”助力扶贫脱贫的建议 [J], 唐瑾
2.地区脱贫规划试验r——贵州省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的规划实践 [J],
范军勇;宋莉;田椿椿
3.民族文化旅游背景下贞丰古城改造对策研究 [J], 郭婵娟
4.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群文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新时代贞丰县群众文化建设探索 [J], 毛天松
5.加快推进"全省少数民族百村产业工程"
精准助力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J], 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112
2021 | 10
传 承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策划:本刊编辑部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
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
困。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振兴乡村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下一个问题。
这些曾经的贫困地区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民
族地区、边疆地区,而这些地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政府的带领下逐渐摸索出一条通过非遗实践促进乡村振兴的
创新之路。
本专题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关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之道:张、樊天波主要探讨了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模式
的两大构建要素——“气氛”与“在场”,阐述了这两大要素不仅有利
于扶贫工作的展开,还能有效防范民俗文化发展的“内卷化”;吴新
锋、柏仙爱主要讨论了高校如何深度参与非遗“正规教育传承”的有益
经验,提出高校需要仔细考量非遗教育“扶智”与“扶志”、非遗公约
精神和伦理原则、非遗及其衍生品产业等问题;苏俊杰、赵丹主要讨论
了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区域的云南省是如何通过非遗资源的
利用来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非遗+旅
游”“非遗+产品”“非遗+演艺”业态,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解读:“非遗+扶贫”: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等3则(附:适用话题及仿真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解读:“非遗+扶贫”: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等3则(附:适用话题及仿真作文)“非遗+扶贫”:以中国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时事引读2020年6月13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生活、发端民间的传统技艺曾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那些智慧的结晶曾经蒙尘,所幸,有着传承人的坚守,在21世纪的新中国,非遗搭上互联网的平台,终于迎来了焕然生机。
酷狗、B站等网络新宠通过内容创新,搭乘互联网快车,广泛宣扬昆曲、汉服等非遗背后那些值得人们铭记的传统文化;贵州政府建立“非遗小镇”“非遗村落”,让贫穷在此绝踪;广西桂林渔火节、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富有特色的地方非遗,让贫穷的锁链断开……“非遗+扶贫”,发挥了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展示了“非遗+扶贫”的巨大空间。
素材聚焦1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
而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是这些地方的优势所在。
正因此,推动非遗扶贫,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将以具有市场潜力、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帮助当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学习掌握传统工艺或相关技能。
数字显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素材聚焦2 非遗新青年如今,非遗搭上互联网的平台,获得了全新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
酷狗音乐发布的《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数据显示,“非遗”相关音乐在平台中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而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超过1亿多的“90后”“00后”,新生代网友“流连忘返”,仅以昆曲这一门类为例,这些新生代群体在过去一年内就收听了27.5万次昆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旅游节助力脱贫攻坚
溪源村龙王庙历史悠久。
据原龙王庙钟铭文记载,龙王庙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今已有856年的历史了,现存殿宇和戏台为清代建筑。
2011年12月被审定为张家口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审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涿鹿县,乃至张家口地区肇建时间最早,保存完整、完好的龙王庙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与历史价值,尤其是五龙殿元代壁画更是弥足珍贵。
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是溪源村龙王庙赶庙会的日子,一般是从农历七月初十开始到七月十二结束,共计3天时间。
这一民间习俗从明代到现在已经延续了400多年。
在去年成功举办以“魅力桑干河、领秀武家沟为主题”的第一届涿鹿县溪源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后,今年我们又与溪源村村委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民俗文化旅游节暨龙王庙庙
会活动。
活动当天,吸引了周边村镇、县城以及张家口、蔚县、宣化、万全等地近两千余名游客来到溪源村,在外地工作的溪源村人,嫁到外地溪源村的姑娘们,更是带着女婿(丈夫)外甥们回到娘家参加村里一年一度的盛会。
活动邀请了县文化艺术演艺团队、溪源村的秧歌队以及周边镇村的秧歌队、涿鹿县红红火火舞蹈队等演艺团体赴溪源村,为游客们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活动中,溪源村以及周边的土特产们也展销了自己的产品,涿鹿县国仁养老中心、国仁医院也在这
里展开了商业活动,宣传养老服务理念,为村民们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溪源村乃至附近镇村村民
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展示了溪源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土特产品,吸引游客2000余人,实现了农家院经营户以及土
特产品种养殖农户的增收,提升了溪源村乃至整个武家沟镇的乡村旅游影响力,对周边的旅游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从2014年开始,溪源村的民俗文化活动就开始举办,直到去年开始驻村工作队参与进来,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吸引的客商比以往增多,周边农户土特产品的销量也在不断增加,对溪源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越加明显,我们也在从中不断探索新的经验和做法,融入更多的元素进来,争取吸引大的客商到溪源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脱贫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