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提升改进措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键少数”职责落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主要负责人对有限空间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认识不深,未认识到企业污水处理池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未充分吸取同类型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教训,未有效落实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责任。
2.监护人对有限空间安全知识不了解,未认识到企业污水处理池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不知道有限空间作业需“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的基本知识。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单中无有限空间危险因素辨识信息,无气体浓度允许限值范围,无安全管控措施要求。
1.结合企业实际,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梳理审批流程,确保作业审批单与审批制度一致,具有可操作性。
2.在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单中应明确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危险有害气体作业浓度允许限值范围,并落实风险管控要求。
七、现场条件确认和全程监护
未见安全交底记录。
1.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作业监护人(作业负责人)应当对通风、检测等风险管控措施逐项进行确认。
2.有限空间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措施。
3.作业过程中,监护人(作业负责人)应当全程进行监护,持续检测气体浓度并进行机械通风。
2.根据培训内容,落实培训考核和效果评估,确保培训人员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作业程序、防范措施、设备设施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有限空间安全隔离措施
企业在有限空间出入口未设置物理隔离措施
企业应在有限空间出入口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避免人员误入,如设置隔离栏、挂牌上锁等。
六、有限空间作业审批
二、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
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未经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发布。
2.审批制度存在模板化现象,不具备可操作性。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制度模板化,规范起草、审批、发布、签批等流程管理。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并落实制度管理。
3.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要求、审批内容、审批流程等内容。
2.加强对监护、作业、救援人员的培训与实操演练,使其掌握安全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的正确佩戴和使用。
3.定期校准或检定气体检测报警仪,确保仪器可靠有效。
九、承包方安全管理
企业若涉及有限空间委外作业,应做到:
1.将作业发包给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
2.与承包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四、有限空间安全培训
1.安全培训内容缺少作业审批、安全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培训内容。
2.培训档案缺少培训材料(教案)、评估、考核等内容。
3.相关人员未进行培训效果考核,通过交流相关人员不了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
1.依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59号公布)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并如实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三、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和安全警示标志
1.企业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存在多个版本,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错误。
2.有限空间辨识台账未明确风险管控措施不全面,仅罗列了检测仪器、防护装备名称。
1.完善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台账应包含有限空间所在区域、名称、编号、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事故及后果防护要求、作业主体等要素。
2.在有限空间出入口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风险告知牌,强化警示作用。
3.对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审批和监督。
十、应急预案与演练
1.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模版化情况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2.应急演练与应急预案不符。
3.未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估。
1.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修订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应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结合本企业可能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实际,细化救援程序和救援人员防护,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预案制定和完善后,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掌握应急预案相关内容。
1.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应掌握本企业的有限空间底数,特别是存在中毒风险的有限空间,熟悉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等职责。
2.主要负责人、监护人(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升作业安全意识,提高作业水平。
2.应定期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做好演练记录,并对演练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完善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八、防护和应急装备配备与使用
1.未配备全身式安全带。
2.企业配备的过滤式口罩不能防范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3.扩散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未检验、校准。
4.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气体压力不足。
5.现场测试监护人、作业人员、救援人员均未能够正确佩戴安全带。
1.企业应当配备与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相适应的气体检测报警仪,确保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结果准确。
1.主要负责人对有限空间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认识不深,未认识到企业污水处理池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未充分吸取同类型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教训,未有效落实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责任。
2.监护人对有限空间安全知识不了解,未认识到企业污水处理池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不知道有限空间作业需“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的基本知识。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单中无有限空间危险因素辨识信息,无气体浓度允许限值范围,无安全管控措施要求。
1.结合企业实际,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梳理审批流程,确保作业审批单与审批制度一致,具有可操作性。
2.在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单中应明确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危险有害气体作业浓度允许限值范围,并落实风险管控要求。
七、现场条件确认和全程监护
未见安全交底记录。
1.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作业监护人(作业负责人)应当对通风、检测等风险管控措施逐项进行确认。
2.有限空间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措施。
3.作业过程中,监护人(作业负责人)应当全程进行监护,持续检测气体浓度并进行机械通风。
2.根据培训内容,落实培训考核和效果评估,确保培训人员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作业程序、防范措施、设备设施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有限空间安全隔离措施
企业在有限空间出入口未设置物理隔离措施
企业应在有限空间出入口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避免人员误入,如设置隔离栏、挂牌上锁等。
六、有限空间作业审批
二、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
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未经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发布。
2.审批制度存在模板化现象,不具备可操作性。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制度模板化,规范起草、审批、发布、签批等流程管理。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并落实制度管理。
3.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要求、审批内容、审批流程等内容。
2.加强对监护、作业、救援人员的培训与实操演练,使其掌握安全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的正确佩戴和使用。
3.定期校准或检定气体检测报警仪,确保仪器可靠有效。
九、承包方安全管理
企业若涉及有限空间委外作业,应做到:
1.将作业发包给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
2.与承包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四、有限空间安全培训
1.安全培训内容缺少作业审批、安全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培训内容。
2.培训档案缺少培训材料(教案)、评估、考核等内容。
3.相关人员未进行培训效果考核,通过交流相关人员不了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
1.依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59号公布)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并如实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三、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和安全警示标志
1.企业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存在多个版本,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错误。
2.有限空间辨识台账未明确风险管控措施不全面,仅罗列了检测仪器、防护装备名称。
1.完善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台账应包含有限空间所在区域、名称、编号、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事故及后果防护要求、作业主体等要素。
2.在有限空间出入口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风险告知牌,强化警示作用。
3.对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审批和监督。
十、应急预案与演练
1.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模版化情况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2.应急演练与应急预案不符。
3.未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估。
1.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修订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应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结合本企业可能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实际,细化救援程序和救援人员防护,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预案制定和完善后,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掌握应急预案相关内容。
1.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应掌握本企业的有限空间底数,特别是存在中毒风险的有限空间,熟悉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等职责。
2.主要负责人、监护人(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升作业安全意识,提高作业水平。
2.应定期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做好演练记录,并对演练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完善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八、防护和应急装备配备与使用
1.未配备全身式安全带。
2.企业配备的过滤式口罩不能防范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3.扩散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未检验、校准。
4.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气体压力不足。
5.现场测试监护人、作业人员、救援人员均未能够正确佩戴安全带。
1.企业应当配备与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相适应的气体检测报警仪,确保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结果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