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中卫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关联词语错误,改为“无论……都……”;
B.缺主语,删除“使”;
D.“防止”与“不”重复,删除“不”;
故选C。

2.选出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B.读书时不可以存心劫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彰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这三种情感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频临绝望的边缘。

D.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清风流水”改为“轻风流水”;B项,“劫难”改为“诘难”,“寻彰摘句”改为“寻章摘句”;C项,“频临”改为“濒临”。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填空。

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只有香如故一鼓作气安得广厦千万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鼓”“厦”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

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

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

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

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

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

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

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

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

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

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

于是对瓷器进行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

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

销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视野。

1.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

B.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

D.《淸明上河图》可证锔瓷技艺起源于宋代。

3.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得上眼,讲点艺术。

(3)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有七十二行当之说,很多行当与锔瓷技艺一样,渐渐消失,例如爆米花、捏泥人、纳鞋底、弹棉花等,请选择一种,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技艺的了解。

【答案】1.(1)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2)工艺品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

2.A
3.⑴精工细作,修补完好。

⑶锔以合道,达到化境。

4.例1:爆米花是一种膨化食品的加工工艺。

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小米)放入爆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爆米花来。

例2:捏泥人是以泥巴为材料,通过手工制作工艺品并施上色彩的技艺。

制作时,泥人在手中捏、挤、拉、伸,手中的压子(一种柳叶形的工具)随时配合勾、抹、挑、搓。

例3: 弹棉花是一种使棉花蓬松(或恢复棉花弹性)的传统手艺。

弹花时用弹花锤击打弓弦,将棉花弹松。

例4:纳鞋底是一种在鞋底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的古老手艺。

纳鞋底时,将鞋底固定在夹板上,一手拿针锥,一手拿穿好线绳的针,来回穿梭。

例5:捏面人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作成各种工艺品的传统工艺。

面团在艺人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和小竹刀的点、切、刻、划,塑成身、首、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主要原因是可提取第2段“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

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等句整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A项理解正确。

其他各项的错误:B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

C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讲究精工细作。

D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句式上注意和给出的例子一致。

如第4段写工细作,修补完好。

第5段写看得上眼,讲点艺术。

第6段写锔以合道,达到化境。

4.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了解与掌握。

要熟悉常见的民间艺术的特点,并能简要准确地表述,注意概括出主要特征。

可惜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写,说明此项技术的步骤和特色,语句要通顺。

【点睛】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
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5.非文学作品阅读
(见书)
2019年3月《见字如来》出版。

该书收录了四十六篇说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胜头回①”,说的是作家生命里与字相逢的风景、际遇,后文便是关于汉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化。

(听言)值《见字如来》出版,澎湃新闻专访了张大春。

澎湃新闻:您找的字大概要具备哪些特点,是否字形字义在演变中有较为明确可辨等特点?
张大春:这个没有,单个字出现在这本书里是没有认知顺序或教学阶段的。

每一期写什么字,我要先跟杂志主编商量,比如这一期专题是“魔术师”,那我就会写“魔”字。

换言之给我任何一个汉字,我都可以想办法写这个字。

澎湃新闻:具体的写作中,比如要写某一个字,怎么去形成一篇文章?
张大春:首先你当然要知道怎么查工具书,但是你也要在平常生活中有一些知识积淀,那些积淀应该是来自于你对这个字非比寻常的解释有些印象。

比如说“牙”这个字,它表面上看就是我们嘴里的器官,另外它还有“中介”的意思,市集交易的经纪人自唐、宋起便称为牙人、牙侩、牙郎,以中介生意为业的商行就是“牙行”,这就牵涉到这个字的序列。

所以我们平常多多少少可以累积一些对一个字不常用的解释,或不常用的意义,我们要有一些好奇心。

澎湃新闻:构成你的知识体系是小时候家里教育的耳濡目染还是后来的学习?因为现在我们接受的大多数的教育,并不会太多关注一个字诸多不常用的衍生意义。

张大春:我觉得一代一代人对文字的追求往往是它固定的意义,或者说是大家都使用的意义,一个是从众,一个是从俗。

我年纪越大越会发现,过去以为跟它很熟的字不一定是真的熟悉。

有的时候一个字在一千年前是那个解释,到八百年前是另一个解释,到三五百年以前又换了一个解释,这个中间的流变其实就是文化,就是文化的累积,不论哪个对哪个错,或者哪个比较早哪个比较晚,都是文化的痕迹。

我们说文化,主要内涵就是在这上面。

澎湃新闻:今人写作一本“说文解字”应该本着哪一种解读,是更该追溯它产生之初的字形以及在历
史中的演变和准确含义,还是更侧重它易于理解的一种解读?
张大春:学术研究或对文章字词意义的解释,有时太重视它的正确性了,但它的广泛性可能更应该重视。

许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最大宗地处理那么多汉字,而且每个汉字都运用了高度的想象力。

举个例子,掉东西的“掉”,我们今天说掉东西就是掉下去了,其实掉是摇的意思。

右边的“卓”是旗子的意思,手摇旗子就是“掉”。

以前有人给苏东坡出了个题,要求用最简单的几个字表达这句话:有一头鳄鱼跑到河边把一只老虎拽下河里,淹死之后吃掉了。

苏东坡十个字就解决了:“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十个字感觉像诗句,而且有声律的美感,掉字就是取“摇摆”的意思,掉是摇的意思就是许慎猜出来的。

澎湃新闻:所以哪怕并不是用严谨的文字学阐释字义,而是加入了很多个人解读与猜测,你觉得也是可以的?
张大春:我们接受某一个文字的解释是要有理据的,有时候你没有办法找到那么多材料去验证,所以你只能去解释,那个解释你也不能说符合了某个字形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

在我看来文字学接近一半都是猜谜,猜谜很有趣的,不要担心它的对错。

因为在文字学里,对和错是游动的,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样解释是千古不易的,但两年以后就有新材料告诉你错了。

我倒觉得,利用对字符的好奇所形成的种种想象,开发对世界的认知情趣和好奇心,是一种好的能力。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现在的很多古装影视剧里的场景设定及台词?
张大春:我们现代人写历史小说用比较极端的意义来讲,那就是绝对的虚构。

有多少材料都不是历史现场,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在设计古人对白的时候要更谨慎,只要这个语词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我就不会用。

讲究字词的来历,主要的目的是还原一个比较类似的历史场景,比如我看《琅琊榜》,里面出现一句话“我不过是誉王利用的一颗砝码”,“砝码”是西方传输进来的。

(本材料为澎湃新闻记者2019年01月18日专访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得胜头回:宋、元说书人的术语。

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回”,取其吉利之意。

1.(全景扫瞄)联系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字如来》46个字的选择主要以每期杂志的专题为主,并不刻意按一定的认知顺序。

B.金文“牙”字形像牙齿上下交错之形,“中介”是“牙”字的引申解释。

C.《见字如来》封面设计简洁,正下方的文字是对书名“见字如来”形象地诠释。

D.张大春认为文字学的一半是猜谜,但他又认为,设计古人对白需要谨慎,那个时代还没出现的词语就不能在历史小说或古装影视剧中。

2.(显微审视)小文写“即”“既”两字,经常混淆。

请你根据张大春先生对“掉”字本义的分析方法,帮助小文区别“即”“既”两字。

(助答小贴士)
装满食物的器皿

跪坐在器皿前面的人
装满食物的器皿

吃饱后,掉头嘴背着面前餐桌的人
3.(回眸辨别)根据(见书)和(听言)内容,完成下面对话。

【答案】1.D
2.示例:即是由“”和“”两个部分组成。

“”在篆文表示装满食物的器皿,“”在篆文中表示跪坐在器皿前面的人,“即”本义为靠近食物,就餐,即”字表示靠近,有“就、便”的意思;“既是由“”和“旡”两个部分组成。

“”在篆文中表示装满食物的器皿,“旡”在篆文中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餐桌的人,“既”字“既”本义为吃饱打嗝,转身离席, “既”字表示离开,有“已经”的意思。

3.示例:因为《见字如来》这本书虽然对46个汉字进行了说文解字,但它在对每一个字进行解说前,都有一段引子,说的是作家生命里与该字相逢的风景、际遇,然后才是对有关于该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延伸。

解说过程中,作者更多倾向于对一个字某些不同寻常的解释或关注一个字诸多不常用的衍生意义,感受文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内涵。

这种叙述自己生命经历中的故事的方式,比较具有个人情感的独特体验,是属于散文的叙述方式。

且该书的文字解说编排顺序并不按一定的要求,只是按某一期杂志的主题要求进行选字叙写。

而工具书的编排无论是内容还是排序,都有规范性、权威性、科学性的要求,所以,《见字如来》属于散文集而不是工具书。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选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ABC三项正确。

D项内容“张大春认为文字学的一半是猜谜”与文本内容“在我看来文字学接近一半都是猜谜,猜谜很有趣的,不要担心它的对错。

”不相符。

2.要求学生结合“掉”字本义的分析方法。

根据小贴士的内容按照两个字的构成要素“”在篆文表示装满食物的器皿;“”在篆文中表示跪坐在器皿前面的人;“旡”在篆文中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餐桌的人。

分别写出“即”“既”的本义和引申义即可。

3.要求学生根据对《见字如来》的介绍“该书收录了四十六篇说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胜头回’”,说的是作家生命里与字相逢的风景、际遇,后文便是关于汉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
化。

”“具体的写作中,比如要写某一个字,怎么去形成一篇文章?”分析《见字如来》是一本散文集的原因即可。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纸上留香
包利民
①记得多年前,在舅舅家的墙上看到一幅字画,四个篆体大字“梅馨入梦”,虽然当时尚是冬天,我们那里也没有梅花,却依然从四个字间感受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香气。

那不是墨香,而是少年的心中第一次生发出来的意境和想象,从此那四个字便印在了我的心上。

②读初中时,有一阵子很盛行一种带有香气的信纸。

那时我们常常写信,或是给远方的亲友,或是在杂志上看到的作者,而且那些好看且带有香味的信纸,被折叠成不同形状,蕴含着不同的意思。

那时也曾收到过这样的信,展读之际,淡香盈然,伴着字里行间的温暖,心儿便无比的宁静和欣喜。

③现在想来,那是纯真年代最朴素的一种香味,却是遥远得不可追溯。

回忆那些书来信往的时光,即使是最简单的信纸最简短的问候,也在生命中氤氲着无尽的香气,淡雅悠长,一如那些如月澄澈的年华。

那些写满思念与思绪的信,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回。

在这个通讯没有距离的年代,我们失去了等候的味道,也失去了在小窗前在阳光下,捧读远方来信的芬芳心境。

④后来读书渐多,知道了唐代女诗人薛涛,也知道了她发明的“薛涛笺”。

那是一种深红色的纸,可写信,亦可题诗。

又叫“浣花笺”,就像李贺诗中说,“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想来就让人神飞无限。

我觉得,薛涛制于浣花溪畔百花潭边的红笺,虽美在其色,更重要的,是其所蕴清馨,未题字句而先成意境,所以历来为人所钟爱。

⑤高中时有一阵子疯狂迷恋上书法,因为当时有个老师是书法家,给我们看过他的不少获奖作品,毛笔字各体皆佳,一下子镌.进心里。

当时有几个伙伴一起练,找来许多旧报纸,闲时便写,乐此不疲。

那时满室充盈着墨香,还有我们欢快的笑声。

随着学业的加重,书法渐渐地远去。

闲来写上几笔,却是无由的烦躁。

那么多年过去,有时想起曾经泼墨挥毫的岁月,便有着一种沧桑感,我知道,我不可能再有那么单纯而无忧的心境。

也许,在走过的成长之路上,除了悠悠的墨香,什么也没有留下。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当年一起练书法的同学的博文,她却是迥然的心境,她写道:岁月和心情都远去,可是,我却没有辜负当年的那些旧报纸。

⑥没有辜负当年的旧报纸,是啊,那些纸上,曾写下我们多少青春的梦想,留下我们多少稚嫩的情愫,一如初开的花儿,清香满溢。

那些香气,那些梦想,那些时光,只有曾经的旧报纸知道。

⑦有一次在一家旧书店买回一箱子书,翻看时才发现,其中竟混有一个古老的日记本,塑料皮儿,中间还有彩色插画。

上面的字迹已经变色模糊,就像隔着岁月的尘烟。

便饶有兴致地阅读,那是一个女生的日记,记录着少年的心事,多么简单的时光,多么朴素的成长。

是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是用笔来和自己说话,对着日记,将满腹之言倾吐。

于是想起自己曾经记过的几十本日记,它们就放在故乡的老家里,那一刻,有着一种回头看看的冲动。

⑧几年后回老家,翻箱倒柜地寻找自己的那些日记,却是杳无踪迹。

可能父母搬家时,不知失落于何处。

满心的怅然失落,那是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日记啊!现在,想从当年的心事中重温一遍成长也空如一梦。

那些年留在日记上的字,也会有着一种香气吧?就像偶然得到的那本女孩的日记,虽隔着漫长的岁月,却依然洇染着我的心境。

我希望,我的那些日记,也会偶尔温暖一个人的回望,好能在这个纷扰嘈杂的樊笼里,感到丝丝的清凉。

⑨忽然发觉,似乎已经许久不曾提笔写字了,习惯了触摸键盘的手,对纸笔有着畏惧与陌生。

那个夜里,偶然一梦,自己仿佛还是少年时,拿着毛笔在旧报纸上写字,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开出了一朵花,就像当年那些纯真的笑颜,于是梦里一片芬芳。

醒来时,眼中心上有着浅浅的濡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即文章的线索,起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

B.作者用深情的笔调回忆了青少年时期的几件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第④段插写了“薛涛笺”的来历及其清馨的意境,丰富了“留香”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D.第⑧中“那是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日记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对父母搬家时遗失了自己日记的不满和怨恨。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说说第⑤段加点词语“镌”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4.“纸上留香”写了关于“我”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5.文末写偶然一梦,“醒来时,眼中心上有着浅浅的濡湿。

”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答案】1.D
2.“梅馨入梦”四个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呼应文题,引出下文对青少年时光的回忆。

3.(1)“镌”即雕刻,突出印象之深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师的书法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

(2)比喻,将纸上留下的青春的梦想、稚嫩的情愫比作初开的花儿,清香满溢。

表现了作者对高中时期那段泼墨挥毫岁月的回味和留恋。

4.多年前,舅舅家的字画笔墨飘香;初中时,书信往来的信笺氤氲着香气;高中时,旧报纸上练书法充满墨香;几年后,寻找失落的日记,追忆青春的馨香。

(意思对即可)
5.表达了“我”对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许久不曾提笔写字感到怅然若失。

【解析】
1.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表达了‘我’对父母搬家时遗失了自己日记的不满和怨恨。

”不正确。

文本没有表达出此意思。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

然后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文本以舅舅家墙上的字画“梅馨入梦”引出了对少年往事的回忆:少年时爱用带有香气的纸通信;那时知道唐代女诗人薛涛发明的
“薛涛笺”;那时爱上了用旧报纸练习书法;偶然读到一位女孩的日记,想起去寻找自己曾写过的日期记。

最后总结全文,抒发了对少年纯真的眷恋,对少年生活的眷恋。

故第①段“梅馨入梦”四个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呼应文题,引出下文对青少年时光的回忆。

3.(1)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镌”即雕刻,在这里突出印象之深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师的书法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

表达了对当时学习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

结合“如初开的花儿”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本体“纸上留下的青春的梦想、稚嫩的情愫”,喻体“初开的花儿”。

生动形象的写出当时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高中时期那段泼墨挥毫岁月的回味和留恋。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

按行文顺序找出事件,然后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格式简洁的表述出来即可。

文章在引出回忆后,先写了少年时爱用带有香气的纸通信;接着写自己知道“薛涛笺”,并迷上了用旧报纸写字;最后写自己因为读了一位女生的日记,而想起去寻找自己曾写的日记。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上文分析原因即可。

结合“忽然发觉,似乎已经许久不曾提笔写字了,习惯了触摸键盘的手,对纸笔有着畏惧与陌生。

”分析得出:表达了对许久不曾提笔写字感到怅然若失的情感。

结合“那个夜里,偶然一梦,自己仿佛还是少年时,拿着毛笔在旧报纸上写字,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开出了一朵花,就像当年那些纯真的笑颜,于是梦里一片芬芳。

”分析得出:表达了“我”对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的留恋、怀念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词语。

(1)不见曦月曦:
(2)夏水襄陵襄:
(3)沿溯阻绝溯:
(4)飞漱其间漱: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